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精选12篇)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篇1
前段时间,笔者欣赏了全国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四年级语文课《陶罐和铁罐》,深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与全新的教学理念所折服。总结起靳家彦的教学艺术,笔者以为,他的教学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教学过程 朴实无华;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合作、交流和创造。
课前:愉悦心情 轻松出发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们分辨一下。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因为主持大会的老师刚才介绍过。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
师:判断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花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很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点评】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靳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用辨真假的形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自然地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同时也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真可谓乐中有学、学中有练。师生关系由此变得融洽,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对话:读中感悟 学中有乐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有条有理,说明你们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师: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学生练习读课文。)
师:可以了吗?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生: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受不了了。”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
生: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懦弱。
师:你们的发言说明你们领悟了语言的内涵。
生:老师,我想通过朗读表达我的感悟,可以吗?
师:太好了,请问你想读哪部分。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
【点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对话文本就需要多读。一开始,靳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全心读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已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其所担任的角色就是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学生倍感轻松和快乐,而且老师能随机抓住训练点,如指导学生掌握“懦弱”的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这一过程进行得一丝不苟、实实在在,学生收获也很大。
表演:体悟道理 明辨是非
师:《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多像一场两幕的小话剧啊!你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故事,能做到吗?
生:能!(学生自由结合,练习。)
师:表演的关健在于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台词要熟记。(推举一组到讲台前表演。)
师:我们继续上课。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生: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生: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不要以已之长,比人之短,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是寄托的意思。
【点评】 学生通过表演,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感悟寓言讲述的道理,并能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而且,学生表达时语言流畅,表演时入情入境,同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而这一切的生成均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的。
改编:放飞想象 理性思考
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可以吗?
师:什么问题呀,说来听听。
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不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师: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限制住。
(生议论归纳,教师板书。)
铁罐优点:坚固;缺点:丑陋
陶罐优点:美观;缺点:易碎
师:我们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仍然叫《铁罐与陶罐》,好吗?(生边议边改,集体创作。)
【点评】 学生的提问引发了新问题,这也许是靳老师没有想到的。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从中可以想见,这种“意外”的收获是非常有价值的。
自创:读写结合 生成创造
师:如果将课文的语言融入你的语言仓库,那么就变成你的语言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写了15分钟。)
师:请停笔。介绍一下你编的寓言题目。
生:《大海和小溪》。
生:《手机与BP机》。
……
师:请这位同学读一读他创作的寓言故事——《黑猫和白猫》。
生:邻居家的老奶奶养了两只猫:一只是黑猫,一只是白猫。骄傲的白猫看不起黑猫,常常奚落它:“你敢和我比一比谁白吗?”黑猫和霭地回答:“不敢,主人养我们可不是让我们比黑白的呀!”白猫愤怒地大吼一声:“喵呜,住嘴!你这黑不溜湫的东西,快到墙角躲着去吧!”黑猫不再说什么,悄悄躲到墙角去了。天黑了,一只偷粮的小老鼠鬼鬼崇崇地溜出来,一眼就看见了那只大白猫,一下子蹿到墙角。万万没想到,隐藏在暗处的大黑猫一下子就把它捉住了,小老鼠还纳闷,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大黑猫呢?
师:完了吗?
生:完了。
师:我给你一点提示,你继续编下去。几天后,老奶奶决定把其中一只猫送别人……
生:白猫认为自己美丽洁白,主人一定舍不得让我走,对!一定是黑猫被送给别人。结果呢?结果主人把白猫送给了别人。临别时,白猫问老奶奶:“我这么洁白,为什么不留我呢?”老奶奶笑着说:“我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篇2
前段时间,笔者欣赏了全国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四年级语文课《陶罐和铁罐》,深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与全新的教学理念所折服。总结起靳家彦的教学艺术,笔者以为,他的教学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教学过程朴实无华;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了合作、交流和创造。
课前:愉悦心情 轻松出发
师:刚刚见面,我先作自我介绍。这段介绍中有真有假,请你们分辨一下。我姓靳,叫靳家彦,是你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年60岁。我特别喜欢阅读和写作,《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就是我写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您姓靳,叫靳家彦是真的,因为主持大会的老师刚才介绍过。
生:您说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不是真的。因为我从没见过您。
师:判断有根据。
生:您说您今年60岁是假的,60岁的老人头发会花白的,可您的头发是乌黑的……
师:染的。(全场大笑)
生:您喜欢阅读和写作是很可能的,一位特级语文老师怎么会不喜欢读书作文呢?所以这一句是真的。说《陶罐和铁罐》是您写的,肯定不是。课文上有注释,作者是黄瑞云。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是真的,发给我们的课文就是这一篇。
【点评】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靳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用辨真假的形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自然地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同时也是在训练学生思维,真可谓乐中有学、学中有练。师生关系由此变得融洽,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对话:读中感悟 学中有乐
师:非常聪明。分辨得有条有理,说明你们很会思考和分析。(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指导“罐”字的笔顺、笔画。)
师: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学生练习读课文。)
师:可以了吗?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生: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受不了了。”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
生: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懦弱。
师:你们的发言说明你们领悟了语言的内涵。
生:老师,我想通过朗读表达我的感悟,可以吗?
师:太好了,请问你想读哪部分。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
【点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对话文本就需要多读。一开始,靳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全心读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已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其所担任的角色就是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学生倍感轻松和快乐,而且老师能随机抓住训练点,如指导学生掌握“懦弱”的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这一过程进行得一丝不苟、实实在在,学生收获也很大。
表演:体悟道理 明辨是非
师:《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多像一场两幕的小话剧啊!你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故事,能做到吗?
生:能!(学生自由结合,练习。)
师:表演的关健在于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台词要熟记。(推举一组到讲台前表演。)
师:我们继续上课。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人应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生: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人们应该学习陶罐的胸怀,不应像铁罐那样自以为天下无敌。
生: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不要以已之长,比人之短,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师: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是寄托的意思。
【点评】 学生通过表演,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感悟寓言讲述的道理,并能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而且,学生表达时语言流畅,表演时入情入境,同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而这一切的生成均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的。
改编:放飞想象 理性思考
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可以吗?
师:什么问题呀,说来听听。
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不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师: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限制住。
(生议论归纳,教师板书。)
铁罐优点:坚固;缺点:丑陋
陶罐优点:美观;缺点:易碎
师:我们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仍然叫《铁罐与陶罐》,好吗?(生边议边改,集体创作。)
【点评】 学生的提问引发了新问题,这也许是靳老师没有想到的。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们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从中可以想见,这种“意外”的收获是非常有价值的。
自创:读写结合 生成创造
师:如果将课文的语言融入你的语言仓库,那么就变成你的语言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道理。(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写了15分钟。)
师:请停笔。介绍一下你编的寓言题目。
生:《大海和小溪》。
生:《手机与bp机》。
……
师:请这位同学读一读他创作的寓言故事——《黑猫和白猫》。
生:邻居家的老奶奶养了两只猫:一只是黑猫,一只是白猫。骄傲的白猫看不起黑猫,常常奚落它:“你敢和我比一比谁白吗?”黑猫和霭地回答:“不敢,主人养我们可不是让我们比黑白的呀!”白猫愤怒地大吼一声:“喵呜,住嘴!你这黑不溜湫的东西,快到墙角躲着去吧!”黑猫不再说什么,悄悄躲到墙角去了。天黑了,一只偷粮
的小老鼠鬼鬼崇崇地溜出来,一眼就看见了那只大白猫,一下子蹿到墙角。万万没想到,隐藏在暗处的大黑猫一下子就把它捉住了,小老鼠还纳闷,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大黑猫呢?
师:完了吗?
生:完了。
师:我给你一点提示,你继续编下去。几天后,老奶奶决定把其中一只猫送别人……
生:白猫认为自己美丽洁白,主人一定舍不得让我走,对!一定是黑猫被送给别人。结果呢?结果主人把白猫送给了别人。临别时,白猫问老奶奶:“我这么洁白,为什么不留我呢?”老奶奶笑着说:“我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篇3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透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述,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对话、重朗读
课文资料简单易懂,生动搞笑,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透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齐,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能够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透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能够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状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述,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
二、以比较、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那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以前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这天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到达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练得用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能够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篇4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一文是小学语文第7册第6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学生分析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一定的见解,也乐于与人交往;一部分学生只能初步认识一些客观事物,用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连朗读课文都有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我放手学生自读自悟,并创设了情景表演,让学生们置身于故事中,使学生在良好、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说、问、议、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让学生仿造课文编写寓言,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抓住人物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感悟陶罐和铁罐的形象,体会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用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来表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分角色有感情地演读课文。
3、抓重点句子体会陶罐和铁罐变化后的情况,了解铁罐无影无踪的原因。
4、表达对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
互动“生”出神来之笔——《陶罐和铁罐》教学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