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九册《心愿》教学设计
人教第九册《心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人教第九册《心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中法两国人民要世代友好相处的美好心愿。
2.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中法两国人民要世代友好相处的美好心愿。
2.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法人民要世代友好相处的美好心愿。
(二)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读熟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法人民要世代友好相处的美好心愿。
(二)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适当指导。
(一)自学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本课要注意指导读准字音。
如:“花丛”的“丛”读作c$ng,不能读成c#ng。“模样”的“模”是多音字,在本课应读作“m*”。“仿佛”的“佛”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作“f*”。“向导”的“向”读作“xi4ng”,不能读“x!ang”。潜力的“潜”读作“qi2n”,不能读作“qi3n”。
字形也要适当指导,不要写错。如:“贸易”的“贸”,上半部左边不要丢第三笔的点。“乞求”的“乞”,上面是撇、横,下面是“乙”,中间不要多一小横。“欢迎”的“迎”。里面的左边是“撇、竖提”,不要多加一撇。
请同学在读书过程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讨论。
贸易:做买卖,从事商业活动。
展览:陈列出来供人观看。
花蕾:没有开放的花,俗称花骨朵。
乞求:极诚恳或极亲切地请求。
纯真:纯洁真挚,发自内心。
潜力:潜在的,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
“蕾”字也是上下结构,“艹”为部首,读作“l7i”,花蕾或蓓蕾。向导:带路的人。
目不转睛: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迷惑不解: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不理解。
引以为荣:把……作为自己的光荣。
公寓:能容纳许多人家居住的房屋,多为楼房,房间成套,设备较好。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活动等,课文中指心地的意思。绘声绘色: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生动逼真。
(二)通读全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通读全文,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作者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反映中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的心愿的?
(在巴黎的一个街道公园,“我”同法国的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儿的一次友好谈话。)
课文记叙的主要人物是谁?
(小女孩和她的爸爸。)
小女孩根据什么猜到“我”是中国人?她对中国产生感情是受谁的影响?
(中国泥人。小女孩的家庭,主要是她的爸爸对她的影响很大。)
小姑娘的爸爸是个“中国迷”,表现在什么地方?
(他们的家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他们不仅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信心十足。)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请问全文分为几段?段意怎样概括?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主要讲“我”坐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街道公园的长椅上看书。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主要讲“我”同法国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
第三段(第29自然段)主要讲“我”的感想。
3.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的自然段比较多,概括主要内容要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进行。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的友好谈话。)
这样的谈话有什么意义吗?
(他们的谈话反映了中法两国人民友好相处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三)朗读全文,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中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二)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中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心愿
“心愿”是什么意思?
(愿望。美好的愿望。)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愿望?是什么样的愿望呢?我们逐段来分析课文,解决疑难点。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思考。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假日”,地点在法国巴黎的街道公园。)
2.体会重点语句。
师:“这是我最爱坐的长椅,因为我喜欢那几丛花,在春天的北京,这样的花是经常见到的。”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说明了“我”爱坐这长椅的原因,是因为这的周围花丛很美,在北京春天经常能见到,作者由这里的花想到了北京,想到了祖国,表达了“我”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3.小结。
这一段重点介绍了时间、地点,以及“我”对祖国的思念。
板书:
时间:假日
地点:街道公园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第一段都作了介绍,事情发展的经过及人物活动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想一想,说一说。
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同桌说一说,然后举手发言。
(主要人物是小姑娘和她的爸爸。主要事件是“我”同法国小姑娘一家人的友好交谈。)
板书:
“友好交谈”是怎样展开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小姑娘能立刻认出“我”是中国人说明什么?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一家都是“中国迷”?
③小姑娘的爸爸讲述中国见闻时神情怎样?语言怎样?讲到对小姑娘未来的希望时神情又是怎样?通过这一切说明他对中国的感情如何?
④“乞求”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乞求什么?
⑤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
⑥这个法国人的心愿是什么?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愿的呢?
(小姑娘很快能认出“我”是中国人,说明她对中国人的相貌特征非常熟悉。
小姑娘的妈妈因为女儿和丈夫喜爱中国,说“现在连我也快变成中国迷了”。小姑娘的爸爸曾两次随贸易代表团去中国,带回很多中国物品,“他们家就成了中国物品展览馆”。小姑娘的爸爸还“兴奋地讲了许多中国见闻”,他既了解中国的现在,也了解中国的过去。
小姑娘的爸爸讲述中国见闻时非常兴奋,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讲到对小姑娘未来的希望时,又是那样认真。这一切都说明他对中国的感情是深厚的、真切的、诚挚的。
“乞求”的意思是极诚恳极真切地请求。小姑娘乞求的是到北京去,而且要做北京小姑娘的法语老师。
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说做法中人民友好的工作,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
这位法国人的心愿是希望世代和中国友好相处。因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而现在又需要发展,所以法国人渴望和中国密切交往。)
2.理解重点句,谈谈学习体会。
课文中有些句子含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表现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起着重要作用。学习时教师可以提示重点句子,请同学们在自学中先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包含的思想感情。
①“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姑娘的父亲从中国带回了泥人“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并陈列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爱。他的这种感情感染了全家人,连小女孩也成了“中国迷”。他们向往中国,也要和中国人民友好下去。还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工艺品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带给了法国人民,友谊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发芽开花,连法国儿童也要和中国人民友好下去。)
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一点没有谁比得上。”
(这句话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③“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希望女儿做中法人民友好的工作,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表达了父亲的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美好心愿和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同学自学、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尤其是要读出各角色的真挚感情。比如:小女孩的爸爸介绍中国见闻这一段,朗读时要重视指导学生体会“绘声绘色”,注意朗读时的神态和语气。
板书: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思考。
“友谊的长桥”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友谊的长桥”指的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的纽带。做好中法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工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国和法国人民共同的心愿。这样结尾不仅点明了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点明了课题,使读者对课文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2.齐读第三段。
板书:中法人民世代友好
(五)总结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以自学为主学习这篇课文,下面我们结合板书,对这篇课文做一个小结。
这篇阅读课文是写事的,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一个假日,在巴黎一个街道公园里,作者与一个法国小女孩一家人的友好交谈中,了解到他们都是中国迷,他们的家是中国物品展览馆,小女孩的爸爸曾两次到过中国,他不仅了解中国的现在,也了解中国的过去,巩固和发展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他的心愿,也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板书设计 】
【小资料】
巴黎
传说中,古代居住在巴黎一带的高卢族人喜欢用骠悍骁勇的男子形象命名。他们以希腊神话中因掠走海伦而引起的特洛伊战争的俊美和臂力过人的帕里斯的名字给巴黎命名。“巴黎”是从“帕里斯”这一人名演化而来的。巴黎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古老的巴黎大学、法国科学院、巴黎国家图书馆以及许多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设在这里。协和广场、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凡尔赛宫、赛纳河畔的旧书市、蓬皮杜文化中心等都使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人教第九册《心愿》教学设计 篇2
之一
郑昌松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情意)
1、了解中法人民的共同心愿,从中爱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3、自学本课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疑导入
什么是心愿?课文中讲了哪些人的心愿?他们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小姑娘的心愿……,小姑娘父母的心愿……我和法国人的共同心愿……)
二、自学研讨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抓记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找出课文中人物表现的句子,并抓重点句子体会含义
3、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三、点拨辅导重点点拨第二道:
1、"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你像他们。"她那水晶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小姑娘什么?(相机释词"迷惑不解
2、妈妈把女儿搂在怀里,亲了一下,说:"……同他爸爸一样,是个中国迷,现在连我也变成中国迷了。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爸爸是中国迷?又从文中哪儿看出小姑娘的是中国迷?(释词"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指导朗读第18、20节
3、是那些不说话的中国人,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人的家庭,而且生根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小姑娘的天真的心灵,不正像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释词"含苞欲放"
4、她抱着爸爸的腿,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好像在说:"我要去北京,我还要当老师呢?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她爸爸认真地说:"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 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是什么意思?这家法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6、人民的感情上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共同的心愿指什么?友谊的长桥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四、质疑巩固
五、作业
1、整理解释滔滔不绝迷惑不解绘声绘色潜力含苞欲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心愿
小姑娘 我家有好多中国人去北京当老师
父母 中国迷 学中文
中法友好
架设友谊桥梁
人教第九册《心愿》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这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以儿童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太、早、亮”6个字。
2、结合图片,在语境中理解“商量商量、照顾、悄悄”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珍珍照顾妈妈、关心家人的美好行为。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情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板书“心愿”,理解“心愿”,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并且猜一猜月亮有什么心愿。(补充板书“月亮”,相机指导学生书写“亮”,并进行扩词。)
2、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充分地说,初步感知课文。)
3、总结:老师有一个发现,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看了这两个小女孩的家,月亮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月亮的心愿》。(齐读)
4、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是一年级的首要任务。在情境中识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不仅能点燃思维的火花,还便于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二、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第一遍读课文,要求:标出小节,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2、第二遍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有困难的地方可请教他人。(同学、老师)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认字。(读拼音、问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4、检查反馈:
(1)生字:
小朋友读得好认真,现在生字宝宝要来考考大家有没有把它们的名字记住。(老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其间正音。)
(2)新词:
小朋友可真能干,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生字宝宝。你们看词语宝宝也急着出来要和你们交朋友呢。自己试试看记住它们了吗?(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由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3)带轻声的词:
课文中还有些特殊的词语,你能把它们读正确吗?(出示以下词语,抽读正音,齐读。)
点心 孩子们 太阳公公 商量商量 玩玩吧 窗户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生字,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整体感知,读思结合
1、过渡: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比刚才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思考:文中有几个小女孩,分别在干什么?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交流: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第一幅图月亮的心愿是什么?第二幅图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4、再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节写的.是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节写的是第二幅图的内容,想一想哪幅图的内容写得具体。
(1)读课文1~2节,说一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2)读课文3~8节,说一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他们边读书边思考,教会学生读书,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提问:月亮一开始的心愿是什么呢?后来月亮的心愿为什么又变了?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指导书写:女、太、气、早、去、亮。(先在田字格里描一个,再写两个。)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说说你的发现。(如我发现“女”字写好第一笔很关键)
(2)动态观察:看范写。(观察教师范写,注意毛顺。)
(3)体验观察:临写。学生先描红,然后照样子临写,特别注意教师提示的字。
(4)对比观察:赏字。写完字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进行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自己欣赏并圈出好字,然后小组欣赏,最后集体欣赏。)
3、抄写生字加拼音两遍,熟读课文,试着脱离课本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
俗话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层次、有目的地让学生观察字、找规律记字、仿写字、欣赏字,有利于提高学生写好字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朋友的孩子也读一年级,有一天与朋友相聚,聊着聊着聊到了作业这一问题,朋友说孩子的老师总要让孩子先抄写5遍生字,有时甚至是一行或两行,再听写一遍。朋友问我是怎么布置写得作业,我说很少抄,当天教得几个生字让孩子回家听写一遍,全对的就OK了,写错的学生要订正、抄写、巩固。朋友说我这一方法好。好,好在哪儿呢?当时这样做,只知道自己也是一个一年级孩子的母亲,只知道孩子这么机械地反复训练,激不起孩子的兴趣,只会让他感受读书作业多,很难写。现在发现这一方法真的是不错。
后面课文越教越长,生字也越写越多,笔画也越来越复杂。可孩子们写字的兴趣确是越来越浓。今天教《月亮的心愿》,虽说课文不难,但后面的几个生字要写漂亮可不容易。当我也如往常一样让孩子们,做好“假姿势”看大屏幕观察字形时,孩子们注意力特集中,坐得都很端正,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看着屏幕(要知道这是一个将近60孩子的班级呀!) 听得很认真, 一年级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真不简单!开始写字了,我依然强调“身正、肩平、腰膀直”,孩子们在我婆婆妈妈的声声叮咛中姿势很正确,写得也很认真。他们边写我边巡视,发现写得漂亮的及时表扬,在小朋友的羡慕中,他写得更认真了其他孩子呢,受到了教育,也想得到老师的赞美,也变得认真了。
听得认真,课堂上写得认真,回家听写一遍就自然没问题了!课后,我悄悄地问了几个孩子,你们回家听写生字每次都能写对吗
人教第九册《心愿》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