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
《匆匆》(通用14篇)
《匆匆》 篇1
a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小学 万素丽)
b案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1)注意“涔、潸”的读音。(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
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 王文儒)
《匆匆》 篇2
古人曰:与君一夜语,胜读十年书。4月25日上午,我在达州市歌舞剧团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讲的《匆匆》一课,对古人的这句话感悟更深了。虽然仅仅是听君一堂课,但未必不胜读十年书。
支老师借来上课的班是五年级,上的却是六年级下半期才该学的课《匆匆》。课堂上学生使用的不是教本,却是一张复印来的课文。就是这张复印来的课文课前预习后也被老师收去,在上课时又才发给学生。其教学难度不言而喻。可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却在支老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中突现出来了。让人无不惊叹。支老师在课堂上抓住了三个环节: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其间,支老师在反复的示范后,又在肢体语言的暗示下,一个姓周的女同学在诵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其将轻重、缓急、高低、虚实处理得恰如其分,引起台下听课教师雷鸣般的掌声。最后,学生在用心灵倾诉的时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所谓格言警句让人耳目一新:“只要你抓住时间,你就会变得伟大”、“虚度时间是敲给生命的警钟”、“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明天你就会更美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些可见,支老师对课标的领悟是何等的精到。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受到情感熏陶,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我在教学《小珊迪》时,也有过这样的试探,也尝到过甜头。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火柴,特别是第三次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珊迪;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读得是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
特别是最近在教学《黄河魂》一文时,我努力实践支老师这一阅读教学方法,效果甚佳。课文写景有序,由远及近,抓住了瀑布声大、形壮的特点,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丰富、生动的词汇,以细腻的笔法,展现了壶口瀑布的恢弘气势。为了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交融情景,澎湃激qing和由瀑布的气概想到黄河之魂,想到民族之魂,我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注意读出语感,注意了轻重、缓急、高低、刚柔。使作者的情感──从疑虑到被震撼,被折服,进而身心融化,希望时间凝固──也在学生的心中放纵地流淌,逐步地升华。继而感受到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精神,体会到这就是黄河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从课后习题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完全达到了教材编写者预期的目的,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悟中收获。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习惯,学会方法,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支老师指导学生诵读,特别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我效之亦受益匪浅。我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去接收课改的新理念,去解读课改的新理念,去实践课改的新理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文法,努力融进课改的洪流,在课改这个大平台上尽展风流,为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匆匆》 篇3
材分析: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紧紧围绕“匆匆”二字,把抽象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无奈和痛苦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的强烈愿望。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来去匆匆,给人以珍惜时间,在有限时间里多做有意义事情的启示。
设计理念: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情;创造从模仿开始,组织学生仿写,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
3、精读第4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
1、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课前准备:
1、惆怅的音乐。
2、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课件。
3、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忆: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谁能说说。(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去说)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从复习修辞手法入手,对语句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品读课文2、3自然段。
1、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发言,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
(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
(4)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再读读,好吗?
【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其深入理解课文。一个“溜”字、一个“针尖上一滴水”新奇巧妙的比喻,让我们感悟到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逝去了,通过品悟感受到作者的无限惆怅之情。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精读: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四组同学接力读。
【设计理念】老师的参与,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朗读中注意多样化的朗读方式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励方式,避免出现朗读“一边倒”。)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谁来说说。
4、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特别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5、是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吃饭、洗手、睡觉、沉默时,赋予时间以生命,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形象地表达出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的时间都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溜走的?
6、课件展示画面:聊天场景、看电视画面、玩耍情境……然后出示句式,学生仿写,交流。
出示:聊天时----( ),看电视时----( ),玩耍时----( );……
写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品味一下吧。请大家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
(生自练读,师巡视辅导)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时间流逝得快。通过“……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积累语言,通过自己对时光匆匆而逝的切身体会,产生和作者对时光无情流逝深深惋惜之情的共鸣。
7、作者没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但我们仿佛从每一句话中又都感受到了。这就是作者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吧。再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写法的巧妙。
8、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好)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三、精读第4自然段。
1、作者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自责、后悔……)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读给大家听吗?把觉醒读出来。
2、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引导:在这段话中你还读明白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明白下面两句话:
(1)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3、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茫然、后悔和伤感。
4、面对时光的匆匆,作者心情怎样呢?文中哪一个词可以准确地表达他的感受?(叹息)
引导:我们想象一下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会发出怎样的叹息呢?他在叹息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你可以用声音、动作,甚至眼神来演绎这个词吗?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也能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增强审美的意识。
5、作者一声长长的叹息穿越时空,幽幽地回响在我们的耳际。朱自清先生叹岁月匆匆,叹时光无情,悔平生无为。请大家再读一读:
课件出示语段:“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又剩些什么呢?”
6、课件出示:微风吹轻烟,初阳蒸薄雾图景,问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仿写)
7、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试着背诵。
【设计理念】由学生的遗憾到作者的遗憾,这是学生体会到作者思想的深处,他是为自己碌碌无为而遗憾,或让学生从遗憾中领会到时光匆匆、时光不再,遗憾只能是白白的叹息,更应该像作者一样多加反省,懂得珍惜时间,让人生不留下遗憾。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
2、组织谈话:读了这两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3、在同学们的提问交流中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感受了时光的匆匆。关于珍惜时间,历来就有不少的名言佳句,请听《明日歌》。
4、我们学了这篇散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以后的日子有新的认识和打算吗?能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吗?
【设计理念】通过扩展阅读、交流及对本课的感受,再次回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注意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地完成语文的“读写结合”。
5、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作业:
1、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推荐学生阅读:《荷塘月色》、《背影》……
2、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故事,准备交流。
3、以“日子”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匆匆》 篇4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处于一个动乱的年代里,面对“逃去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那种无奈与怅惘。
文章用语非常讲究:一是巧用修辞,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可感的物象。二是句式的整散结合,加上口语叠词的运用,不但有音乐的节奏美,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就是“读”,语文能力“读”是根本。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而涵咏,可以使“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语)。而且此文又是一篇美文,所以让学生充分地读、潜心地读,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赏读出文字的“情味”来,赏读出自己的情思来。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的同感,更重要的是在赏读的过程中自觉、自然地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地处相对落后的渔农村学生,但这个班级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语文基础优于同年级段的班级。但小组合作学习是这个班级学生的弱点,他们不善于在小组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案例描述
一、名言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今天,咱们就来比试比试,看谁的记性好,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名言?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生: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生: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
师:大家的记性可真好,从这些名言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转瞬即逝
生: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生: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
师:是啊,每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太快了,老师也想起了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有感情朗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这句名言就是作家朱自清在一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中写到的。
[评:引入新课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堂课的引入从学生们所熟悉的名句引入自然,并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这些关于时间的名言中初步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家其人
师:课前了事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什么资料?
生: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很出名,除此文外,还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生:我找到他因拒绝美国的救济粮,1948年8月因贫穷和疾病在北平逝世,毛主席
《匆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