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

2024-06-051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4篇)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 篇1

  活动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来,想想这些词让你联想到什么。(学生阅读、圈画)

  讨论交流。

  生(1):“心绪不宁”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这个词里我看出苏轼情绪不安,很想念弟弟。

  师:是的,苏轼在中秋佳节却不能和弟弟团聚,心情确实不佳,你能把他当时心绪不宁的样儿描绘一下吗?

  生:摇头。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推想一下,当时的苏轼会是怎样的表现?可以想想他当的动作、神态、语言。

  生(2):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是什么事也不想做,还会想发火。

  生(3):苏轼肯定背着双手,眉头紧皱,不停地叹气。

  生(4):我觉得当时苏轼肯定会在院子里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

  生(7):(高声)苏轼可能还会对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学生笑)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你能读出苏轼的心绪不宁吗?生读。其它同学再来说说你对其它词语的理解?

  生(8):“手足情深”和“形影不离”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为他们感情很好,苏轼才会特别难受。

  师:能想象一下他们怎样的形影不离?好到什么程度吗?

  生(9)他们会在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

  生(10):他们可能连上厕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11):他们还可能睡在一个被窝里。

  师:这真是形影不离呀!可自从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你能读出他们的形影不离吗?生读。

  生(12):我从“很少”“又”“七个年头”里看出他们分手后很少见面,“又”说明他们分别已不只一个七年了。

  师:这“又”是说他们分别了两个七年?十四年?

  生(10):对!

  生(11):不对!这个“又”是强调“七年”的长,不是十四年!

  师:对!这个“又”字也让我们看出了苏轼的埋怨之情,岁月的流逝之快。你们能读出时间的长吗?生读。

  案例分析:

  “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品味,语言的主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读,圈出佳词佳句,如“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从“很少”、“却”、“又”这些词语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辗转徘徊,兄弟俩的亲密友爱,体会苏轼是在万般思念弟弟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特别是对“又”的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情况下,明白“又”的强调作用。通过课堂实施,从读中感悟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很透彻。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 篇2

  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让我们一起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 篇3

  教学要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 篇4

  一、说教材

  (一)《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一)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让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2.学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读书要求

  (二)学习生字词(课件)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悲欢离合、隐现、圆缺、虽然、宽慰

  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

  苏辙、埋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把这些字词准确读出来?(指名读)

  2.这些放大的字,你记住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举手答)

  3.有哪些词是你不理解的,谁能帮帮他?(生生互动,师指点)

  4.再齐读一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2.我展示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课件)

  3.过渡:文学家苏轼有一年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课件)(师范读)

  (四)深读课文,读中感悟品读2—3小节

  1.指名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

  2.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呢?(思念弟弟)

  3.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苏轼和弟弟的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出示课件)

  4.苏轼如此思念弟弟除了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外,还有什么原因?(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有七个年头了)

  5.和如此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在中秋团圆之夜,也不能与弟弟相见,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指名读,齐读)

  品读第4小节

  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1.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展开想象,师点评)

  2.(出示课件)指导朗读。

  3.是啊,对着皎洁的月亮,苏轼想的太多太多,他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所以他才有所埋怨。(突出埋怨,并解释)

  4.过渡:那苏轼是否就这么一直埋怨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6小节,找找答案。

  品读5、6小节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是啊。人有痛苦悲哀,也有幸福快乐,岂能尽如人愿,就像月亮也不可能一直是圆的,这正如他之后所写的一首词:——(课件出示)(指名读)

  ⑴这里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请同学们再来读读感受感受。(指名读)

  ⑵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用波浪线划出来。

  (出示课件)

  ⑶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4.是啊,事实既是如此,与其一味埋怨,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还不如将思念放在心里,真心的祈福,这也就是所谓:——(引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词,感受其中的美妙意境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读。

  2.说一说:(出示课件)

  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②.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牙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他祝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六)课后作业(出示课件)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七)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体会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含义,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无情”“偏偏”;掌握默读课文并做标记的阅读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角色扮演,充分进行联想,发挥想象力,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苏轼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作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苏轼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苏轼的这首词,语言精练,丰富。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其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苏轼把思念、埋怨、宽慰等复杂心理活动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祝愿的表达方式及情感;课后,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进一步理解词作所蕴含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2、教学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抓住“思念”一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的朗读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为未来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苏轼当时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文本,边看、边读、边想、边问、边说,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理解苏轼“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情感变化,领略词作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观察书中插图人物和那首古诗,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谁吗?随着学生的回答,简要介绍苏轼和他的词,并出示课文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婵娟。”接着设下疑问:九百多年前,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呢?文中引用的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书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认熟生字初读课文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接着出示生字并组词,领读,让学生读熟。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直奔重点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文包诗课文,总结出这一类课文的共同特点:通过文本内容解释所引用的诗句。

  先学习1—3自然段,说说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第4自然段是教学重点。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并讨论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圆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在学生找出“无情、偏偏”等词后,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而理解“埋怨”一词。

  让学生做“眼睁睁”这个动作,知道“睁”字跟眼睛有关,所以用“目”字旁,表义,右边表音,进行生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是啊,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以此过渡,顺利地引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引导他们理解“宽慰”的。

  为了让学生理解苏轼为什么最后又变得“宽慰”,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佳节时刻,家中亲人因工作等原因与家人无法团聚,那种思念是不是就是这样?此事古难全呀!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亲人朋友之间应该如何互相鼓励、善待彼此呢?请学生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利地理解了“婵娟”的意思。

  之后,师生合作把对名句的理解作一个梳理:老师读一句名句,学生读相关的课文句子,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反复吟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

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4篇)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分析 篇1  活动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