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2024-06-051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整节课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以读代讲,自读自悟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我以“快乐”这个话题,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事情,学生们激情洋溢,快乐无比,正当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引入了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接着质疑:读了课题后想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质疑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最后检查初读效果。

  二、再读课文,体会感动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相机质疑:默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非常感动?学生读后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很快地感受到了两次意想不到:“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和“小男孩坚定的承诺今后也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这一环节为下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美好的心灵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品

  课件出示:“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后,让学生猜猜省略号的内容,让后让学生明白小男孩一心只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取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内心受到震动。从而体会保罗的第一次感到意外。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第二次感到意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小男孩纯洁无暇、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

  小男孩的言行不仅感动着我们,更感动着保罗,学生从保罗的行动中,感受的保罗真正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真谛。”

  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谈生活中这样做的例子及阅读短文并发表想法,使得学生的感情无形得到升华,并促使其行动起来。重温名言,让学生体会到给予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真正明白给予的含义。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篇2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我有幸在县名师展示活动中听到过天宁小学的'吴老师上过此课。

  在听了名师的课后再来上我自己的课,可从中借鉴。与她相比我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就是我上课的一点感受。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

  1、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错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了一段话,保罗此时才知道,原来小男孩只是想让他的弟弟看看保罗的车,对他的弟弟说,将来长大了也送一辆车给弟弟。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几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3、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

  我发现吴李英老师的课就是紧紧围绕这写句子展开的,在让学生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其中的感情。我上课时,也模仿吴老师的教学过程,但是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许是教学经验的差距吧,也许是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差距吧,我们四⑵班的同学在体会这几句话的意思时就是无法深入。

  以致于原本一课时的内容上了两个课时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反思,多总结,多学习。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篇3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快乐的经历,很多学生谈到“过生日,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买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考试得了高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学生说说保罗两次出乎意料的是什么,再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读,并说说为什么而感动。学生多数都能抓住小男孩的话来谈出自己感动的地方;在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

  1、保罗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2、保罗为什么要把小男孩的弟弟也抱进车?

  3、保罗为什么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我觉得学生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就让他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而且这三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弄清了第一个,后面的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又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学生说保罗因为被小男孩的话所感动,我继续往下“仅仅是那些话吗?还是小男孩那颗善良的心,那对弟弟的无限关爱感动保罗?”学生的理解就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了。紧接着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了,他们说:因为保罗被小男孩的一心想让弟弟快乐的心所感动,他要帮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实现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然后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生在回答保罗为什么难忘时,已经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也解决了。最后,让学生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上完这一课,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效果比较好。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篇4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我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五、实践运用,探究文本外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让学生在读书中探究文本内涵以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适当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会实践,在运用和实践中扩大文本的外延。本堂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格言,以及让学生课后用心灵去完成一次作业,意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和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 “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这堂课的典型特色是具有浓浓的语文味。人物心理细腻的变化,是这个文本的特点。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很多学生谈到“过年了,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红包,可以穿新衣服”“六一儿童节,也会很快乐,因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得到老师的表扬,会感到很快乐”……我抓住他们回答中的“得到”说“得到确实是让人快乐的”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课文,在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如何抓能表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的语句,通过朗读和感悟,引导学生走进小男孩的心灵深处。学生的理解就此走向丰满而深刻。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保罗和兄弟俩相互的给予和关爱之后,再一次回到“快乐”一词上,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呢?很多学生谈到了“帮助别人,别人快乐我也快乐”“帮助妈妈做家务也很快乐”“别人伤心时去关心安慰他人,为别人分解忧愁自己快乐”……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对快乐已经由简单的“得到是快乐的”上升到“给予他人也是一种快乐”上,感情升成自然,达到心灵的共鸣。

  当然,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因此,对阅读课上教的深与浅我把握得还是不够,整堂课下来,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于细碎,没有完全体现出阅读课教学“放”的特点,这是今后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由此,我想到,对文本的解读和捕捉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篇5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教材。主要讲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夕与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从一开始的误解至最后的理解的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表达,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片断】

  师:那确实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在那里保罗、小男孩及弟弟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投影: 

  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的哥哥因为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和兄弟两个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感到快乐。

  生:小男孩因为帮助弟弟实现了美好的心愿而感到快乐。  ……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投影: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雨天里帮助一个没有带雨具的同学回家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汽车上为带小孩的阿姨让座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放学路上帮一位老爷爷推车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帮妈妈干家务活而感到快乐!

  ……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想,老师感到很高兴,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真正的快乐。

  【案例反思】

  从学生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在学生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而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在语文教材中有多少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文章,如《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等。它们不仅陶冶着孩子,也净化着我们的灵魂。

  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我很欣赏一位老师教学《说一说〈西游记〉》中的课堂评价:

  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

  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

  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

  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一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

  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

  这位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美好人性的工作吗?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西方哲人说得好,“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案例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第24课是《给予是快乐的》,文中的小男孩知道保罗的新车是他哥哥送得,小男孩知道后,令人出乎意料的竟然不是象一般小男孩那样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做这样的哥哥。小男孩坐上保罗的车以后,又提出要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里,原以为他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然而,我们又错了,小男孩却是要让自己残疾的弟弟看到这辆漂亮的车,并让弟弟知道自己将来就要送给他一辆这样的车,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出乎意料的言行,深深震撼了保罗,三人渡过了一个难忘的圣诞夜。小男孩做到了用爱启迪爱,以快乐繁衍快乐,他们共同感受着“给予的快乐”!

  “不求索取,无私奉献,感悟给予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对它的体悟太浅了,距离也太远了。即使在学课文写体会时,他们也一味的感叹小男孩行为的伟大,心中也还有一丝不理解,都觉得太离谱:谁不想拥有啊?怎么会那么高尚只求奉献呢?看着他们的表情正在授课中的我当时很为之惊异。

  课后坐下来反思,其实我们成人又何尝不是呢?真心想奉献的又有多少人?又有多少人理解为数不多的乐于奉献的行为呢?投去的又何尝不是惊诧与怀疑的目光呢?……作为榜样的我们又怎能怪孩子们呢?!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篇6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第六单元这组课文都是围绕爱这一主题来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做简单的反思。

  一.谈话导入,感知内容。

  首先是从“快乐”一词去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快乐的。过年很快乐,生日收到礼物很快乐,帮助同学很快乐,劳动很快乐……可是今天学习的课文—— 《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呢?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然后根据人物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放手让学生找句、品句,划出保罗两次误解小男孩的片段,做批注谈感悟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平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拓展阅读,感悟主题

  首先学生说说身边的“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人和事。然后学习阅读链接《给,永远比拿愉快》。最后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意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和生活实践中真正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当然,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有的学生条件有限没能搜集并整理好资料,再加上部分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完全体现出阅读课教学“放”的特点,这是今后自己需注意的地方。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给学生真正上了一堂教育课,很多学生在没学这篇课文之前都认为得到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文中小男孩的举止却出乎我们每个人的意料,让学生知道了比得到更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给予,是让别人得到,这样的精神境界是何等的高尚,但这让人惊讶的举止又是出自一个小男孩之手,这对学生是一个好的教育机会,比比自己,想想生活中有他这样的想法吗?有他这样的活动吗?

  不过在课堂中有几个不足之处,在整节课中,没有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一个提升过程,整节课缺少厚度。在导课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什么事情让你快乐,学生一般都会说到一些收获让自己获得快乐,那么教师就可以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快乐,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给予。为什么说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四年级语文《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