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船长》导学案

2024-06-053

《船长》导学案(精选13篇)

《船长》导学案 篇1

  课题名称

  《船长》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愿意动脑筋,比较喜欢阅读,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阅读鉴赏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这样的文章把握应该还是比较到位的,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一定的问题。也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责任,学习习惯差,不愿思考问题,依赖性较强,需要在组长的带动下,才能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断。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2、以读促悟,通过有感情朗读,领悟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

  2、感受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段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难点:

  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请小组同学朗读课下收集的雨果名言。

  2、请一个小组来简明扼要的向大家介绍一下雨果。

  教学活动2

  二、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船长》,(板书课题)

  学生随老师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教学活动3

  三、复习回顾

  1、读准下面的词语。

  嘈杂     斗殴        阴森可怖     调遣       肇祸     

  履行     井然有序    巍然         忠于职守

  2、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议论段。

  教学活动4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交流:

  1、小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文中,作者对小说的主人公,即哈尔威船长是怎样评价的?(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学生活动:

  1、学生自主默读课文,总结概括。

  2、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全班展示、汇报

  4、小组点评。

  教师活动:

  1、教师相机点拨,并出示课件明确。

  教学活动5

  五、小组合作探究:哈尔威船长指挥“自救”的过程

  (课件出示问题)

  1、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在什么情况下,一共下达了几次命令?想一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

  2、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哈尔威船长的?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2、分小组轮流汇报、交流。(注意:已经说过的不要重复)

  (汇报参考模式:先明确要分析的段落、语句等,然后简要分析从中体现出的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教师活动: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明确哈尔威船长的三次命令。

  2、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文中的对话,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爱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活动6

  六、小组合作探究:哈尔威船长“牺牲”的过程

  (课件出示问题)

  1、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会在想些什么呢?

  2、就在大家安然脱险,站在小艇上长舒一口气时,悲壮的一幕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哈尔威船长竟随着“诺曼底号”一起沉入了大海!

  假如,你是一名刚刚获救的女乘客,

  假如,你就是还是个孩子的克莱芒

  假如,你是哈尔威船长的家人——

  假如,你是一名……

  你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船长哈尔威说,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心声。

  学生活动:

  1、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练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3、分小组轮流汇报、班级交流。

  教师活动:

  1、指导朗读,点评学生的心声。

  教学活动7

  七、质疑问难,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问题)

  1、哈尔威船长是什么时候做出以身殉职的决定的?是在灾难来临之际,还是在救援即将结束之时?

  学生活动:

  1、快速默读文本,勾画相关语句,仔细研读、揣摩、写出自己的感悟。

  2、小组内汇报交流。

  3、班级展示、汇报、交流。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导学生明确:哈尔威船长在明白诺曼底号不可避免要沉船时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绝不是临时起意,更不是来不及逃离险境。

  教学活动8

  八、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1、教师总结

  是的,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看到了人们的惊慌,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看到了他的英雄本色。

  2、学生活动:

  填写反思卡

  (谈我的收获可以从写作特色和人物品质两方面来谈)

《船长》导学案 篇2

  课题15.你是你的船长学习目标1.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交织、呱呱坠地、幸灾乐祸。2.理清文章的演讲思路,体会文章逐层深入的结构。3.引导学生体味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4.培养学生做一个公平公正,有同情心和有正义感的人。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体会文章逐层深入的结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味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学   习   过   程备注布置预习1.学生自主掌握生字词情况: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呱呱(      )坠地     歧 (    )视   抽屉(    )   (2)解释下列词语: 幸灾乐祸    居高临下      2.作者在演讲中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样一步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的?一、预习展评(请学生把第1题的注音和解释写在黑板上,可对各小组进行加分。)二、出示学习目标1.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交织、呱呱坠地、幸灾乐祸。2.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体会文章逐层深入的结构。3.引导学生体味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4.培养学生做一个公平公正,有同情心和有正义感的人。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找出作者的中心观点,即作者希望孩子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成为怎么样的人?预设问题二:为了表达中心观点,作者设计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预设问题三:如何才能成为作者希望的那种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预设问题四:你认为做好人生的船长,除了具有公平、公正、正义、善良这些品质外,还应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一:作者的观点与演讲的思路预设问题二:朗读并体会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如“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的眼里。”、“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任何理由伤害或继续伤害一个人。”                                                                      五、当堂达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王军山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30多年前又捡到不知是谁丢在她家门口的一个弃婴。她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她感到欣慰,感到满足,亲友们都羡慕她福气好,将来吃穿不用愁。她节衣缩食地造起了楼房,相继给儿子们成了婚,并且成了孙子们的“廉价保姆”“全自动洗衣机”,带孩子,煮茶饭,样样都得干。一年又一年,孙子长大了,她还不得休息。按理说,劳动了大半辈子,也该让晚辈伺候伺候享享清福了。可是,那一大群儿孙们,为了老人的赡养问题,相互推诿,争吵不休,而且大动干戈,将年迈的老人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可怜的王奶奶造了那么多的房子竟无栖身之地,聚集了那么多财产竟无吃喝之处。她悲痛万分,后悔自己养了一群狠心的狼。时间一长,老人身体每况愈下,慢慢地丧失了自理能力,这更加加深了儿孙的厌恶,他们绞尽脑汁,寻求方法,看如何把老人处埋掉。有一天,儿孙们凑到一起,来到神志不清的老人面前,说是送老人去医院,要老人什么也不要说,然后把老人送进了火葬场。可怜的王奶奶久久地躺在拉尸车上,静静地等着医生来为自己检查,想着回家怎么报答儿子对自己的关照……朋友们,你们不要以为这是耸人听闻,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事实啊!(节选自谢伦浩《愿天下的父母都幸福》) 1. 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廉价保姆”、“全自动洗衣机”这些词语表现了王军山老人对待儿孙们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写儿孙们对待王军山老人的词语。(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将年迈的老人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文段体会其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前后对比,突出了王军山老人的不幸遭遇。请对此发表你的看法,加以评述。(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该文段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预习学习心得

《船长》导学案 篇3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读书吗?读过《哈里·波特》吗?知道作者是谁?

  【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习,从学生的起点来引起学生的学习。】

  生:英国女作家罗琳。

  师:是的,这是一位传奇的女作家,据说,罗琳在写《哈利·波特》的时候,尤其写到后来的大结局,一边哭一边写,一边写一边哭,你知道为什么吗?

  【逐渐深入了,扣住了学生注意力。】

  生:可能因为她太喜欢书里的人物了,她自己也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了。

  师:是呀一本优秀的作品,里面的人物肯定都会倾注着作者全部的感情。所以我们要读书,更要读好书,读伟大的作品。

  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就是伟大的作品。你们读过了吗?老师也特喜欢雨果的小说,可是每次读完雨果的小说,心里总要难过好多天,知道为什么吗?想知道吗?

  师:这是个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不过如果你读多了雨果的小说,说不定秘密就会被你发现了。

  【由对书的关注巧妙过渡到师生之间的对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

  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船长。在这篇小说里,雨果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哈尔威船长(板书)。

  师:作家这样评价他笔下的人物——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生读

  【语文课就这样简洁明快地姓“语”了!】

  师:这是一个多么高的赞誉啊!可以想象当雨果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内心该是多么澎湃和感动!谁再来读?

  生读——一起读。

  【不是简单的读,教师的引导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参与,这才是富有韵味的“语文”!】

  师:对于一个让自己感动的人物,我们有理由相信,雨果完全可以用一本书数万字来抒写这位英雄的传奇人生。但是,雨果没有!他只写了哈尔威船长的最后一次经历。来,让我们回忆一下,从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开始到与船一起沉入大海,也只经历了大约多长时间?

  【聚焦才见能量,抓住了关键的“20分钟”!】

  生:20分钟。

  师:是的,20分钟!雨果只写了哈尔威船长人生中这短短的20分钟!在这二十分钟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小说写的最精彩的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发出的命令。

  【强化一下这“20分钟”的价值,引领师生共同关注这关键的“20分钟”!】

  二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默默的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船长的哪些命令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找一找,划一划。然后联系上下文反复的揣摩这些命令的语言,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留下思考的痕迹。

  【默读——找找——划划——揣摩——写写,走一个自主体验语言的全过程。】

  生自读课文批注约6分钟。

  师:差不多了,交流一下,谁先来读一读,说一说,船长的哪一道命令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教学的起点仍然是学生!】

  生:船长的这条命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因为我从这道命令看出,船长在最危险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乘客。他说船上一共有60人,他把自己给忘了。这个时候大家都很慌乱他发出了最威严的命令是决心把所有的人都带出去。

  师:你很会读书,这是船长下达的第一道命令,非常重要,你关注到了。谁再来具体说说,船长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这一道命令的?

  【“你很会读书”激励中转向关注命令下达时的情况!实质是引领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语言!】

  生:是在船刚遇到危险的时候,大家都很恐慌,男人、女人、孩子,都在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的时候。

  师:是呀,沉沉夜雾中的一声巨响,让所有的乘客从睡梦中惊醒,那是怎样的场景啊!一起来看

  (出示)“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就是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之间的内在魅力!】

  生读。

  师:这样的场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情动”才能“辞发”,谈感受就是要找到生发语言的基础。】

  生:我感受到了人们的惊慌失措,非常慌乱,非常的可怕!

  师:我感觉大家都疯狂了,都失去了理智!

  师:你看,这短短的四十二个字,却字字让人惊心。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停留在这段文字,发现没有?这里面的句子都写得特别的短。知道为什么吗?

  【关注语言的形式,深入体会语言表达的的魅力!】

  师:像这样可怕、慌乱、紧张的场面就适合用这样短促的句子来表达。因为短,读起来有一种急促的感觉,容易敲击读者的心,也变得紧张起来!谁能把这种慌乱急促的感觉读出来!

  【这样的点拨就叫“恰当”!】

  指名读。

  师:越是读到最后越是慌乱、越是急促,仿佛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再推一把,加深体会!】

  生再读

  师:多可怕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看船长的这道命令?为什么要大声吼道?

  师:这样的慌乱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谁来大声读这道命令?

  【火候差不多了!】

  生读:“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生:因为当时船上非常嘈杂,人们都在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如果不大声吼的话,人们是听不到的。

  师:那谁来大声的吼出这道命令?

  生读(声音大了,但力量不够)

  师:你呀这是大声喊,不是吼,吼不仅声音大,而且比喊更加的有——力量!有威严!

  师范读

  【师的示范能让学生更加放得开!】

  师:谁来有力量的吼出这道命令!

  【“吼出”——就是要让学生抓住这个“吼”啊!】

  生读(响亮而有力)

  师:我们再来看这道命令,命令人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里面有次序吗?(生:有)那次序能不能乱?(生:不能)

  【学生会悟到——这不是简单的“吼”!】

  师:是呀,你看,只有大家先安静下来,才能够听的清——(生:命令)只有先把救生艇放下去,乘客才能——(生:知道怎么逃生)

  【语言内在的序列逻辑!】

  师:这说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所有人都慌乱的时候,船长却表现得非常?

  【这样“吼”的时候,船长的表现?此时来看船长的表现可见教者预设的巧妙!】

  生:镇定自若。

  生:沉着冷静!

  师:是呀,这时候,船长的镇定,沉着,临危不惧,让这一声吼更具有了振聋发聩的力量!一齐读读出这文字背后的力量与威严!(生齐读)

  【此时的“讲”是四两拨千斤啊!】

  师:看来这一声吼, 这一道命令,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还有吗?

  【锁住了“印象深刻”!与学生的体验紧紧联系在一起!】

  生:这一道命令也让我印象深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因为女人在遭受灾难的时候最脆弱,这时候秩序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船长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

  师:这是一道无情的命令,肯定都给大家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吗?这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命令,再来看看船长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

  【此处放手学生来联系语境体会了!】

  生:是在只剩下二十分钟的生死关头下达的。

  生:是在人们一窝蜂的用上小艇,险些把小艇弄翻了,乱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师:这一道命令下达之后,船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情况?

  【为下面讨论作了铺垫。】

  生: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师:更重要的是救援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和斗殴。

  【“更重要的是——”由关注船长的表现转而进一步关注船上的秩序,妙!】

  师:救援工作由一开始乱得不可开交,到现在变得井然有序,难道只是因为奥克勒手中的那把手枪吗?

  【“难道只是因为奥克勒手中的那把手枪吗?”又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深入。】

  师:我们来看在这第二道命令之前我们还听到了一段对话,自己先好好读一读。

  【“读”是学语文的法宝啊!】

  出示:“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如果老师把这段对话改一改,可以吗?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改改就是妙啊!】

  出示:

  “洛克机械师你在哪儿呀?”

  “船长您在叫我吗?我在这呀!”

  “炉子现在怎么样了?”

  “已经被海水淹了。”

  “那么炉子里的火呢?”

  “火也全部熄灭了。”

  ……

  生(笑):不可以的。因为当时情况已经很危急了,船长不可能这样说话的。感觉一点都不紧张了,就像平常说话一样了。

  师:哦,人物的对话也要符合当时的情景,这个时候情景已经万分的——危急!时间也万分紧迫!那老师再这样改一下,急吗?是否更节省时间了?

  【在比较中深入!】

  出示: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火呢?机器怎样?”

  ……

  生:我觉得还是不可以。我觉得船员就算是训练有素,也听不清,记不住。

  生(笑):也不可以。船长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如果我是奥克勒大副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生:船长这样问,让我感觉他急得有些发慌了,太紧张了。

  师:是呀,只要细微的改动一下,语言就不符合人物的性格了!

  师:那让我们再来看这段特殊的对话,默默的读,读进文字里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到什么?

  【在想象中读,这就是“语文味”的“读”!】

  生:我感觉,奥克勒大副和洛克机械师也和船长一样是镇定,沉着的。

  生:我发现洛克机械师也一直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否则他不会清楚炉子,机器现在已经怎么样了。

  生:我感觉船长镇定自若,他先了解情况,想出更好的方法让人逃生。

  师:老师想问作为船长,当他了解到炉子已经被海水?(生:淹了)火也?(生:灭了)机器?(生:停了)。作为一位船长当他了解这些情况以后,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船能坚持多少分钟?(生:应该知道)

  师:既然知道,那为什么还要问奥克勒大副?

  【从学生下面的回答就能看出引导的妙处。】

  生:我认为船长是要把这个重要的信息告诉船上的乘客,让他们稍微放下一点心。因为二十分钟逃生时间也不是很少了。

  师:你领悟到了船长的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在这段对话里,船长、机械师、大副,表现的都是那么勇敢,镇定,都在坚守岗位。可见这是一支怎样的船队?

  【又深一层了,从船长到了对全船人的关注,进而理解“这是一支怎样的船队?”】

  生:是勇敢,纪律严明的船队。

  生:是训练有素的船队。

  师:如果这时候你就是船上的一名乘客,听到了这段对话,你还会像刚才那样慌乱吗?还会不顾一切的挤上小艇吗?

  【学生不是“客体”,而是文本情境体验的“主体”,是课堂真正的“主体”。】

  师:现在看来,后来救援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不仅仅是因为奥克勒大副手中的那把手枪,还有这段给人信心与力量的对话!谁来读这段对话

  【“给人信心与力量”此处总结出了语言内在的本质魅力!】

  指名读对话,指导读出力量与威严

  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此时的对话应当是水到渠成后的巩固体验。】

  三

  师:你看,一段对话,两次命令,船长就将一场可能船毁人亡的大灾难控制住了。写到这里,雨果也写下了这样的话——

  (出示下文):“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学生会想到:真是没有一个废字啊!】

  生齐读

  师:是啊,他把每一个把事和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二十分钟很快过去了,所有的人都得救了,人们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引出与船长的对比!】

  出示课件:“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师:让我们也凝视着这尊雕像,一起轻轻地读——(音乐)

  【“凝视”一词传递出的情感非常准确!】

  生齐读。

  师:再默默地读,读进心里去。【有气氛了!】

  师:此时你想说些什么?【不要忘记读书的主人!】

  生:船长哈尔威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正如最后一段话所说的,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忠于职守的船长。【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概括船长的形象——忠于职守!】

  生:哈尔威船长自己留在了船上,面对死亡的时候还是站立在船长的位置上,为乘客和船员着想。

  生:不仅忠于职守,还视死如归!

  师:这是一个英雄的船长。【人的形象是立体的怎么可以只用一个词来概括呢?多用几个词来丰富一下立体的形象吧!】

  生:船长真的很伟大,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这是一段让人感动的文字,读着读着,可能还有些疑惑?你们有什么疑惑?

  【可以让学生想得更多一些、更广一些!】

  生:船长为什么屹立在舰桥上一动不动,而不想办法逃生呢?

  师:你们有这样的疑惑吗?(生点头)是呀,船长为什么不想办法逃生?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许当时的时间真的来不及了,也许在古老的航海规则中,船长的职责就是与船一起共存亡。老师倒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船长没有死,最后也想办法脱险了,你认为他还是不是英雄?

  【今天的学生会用什么样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事情,有了这个环节,才会真正的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好一个现实的、伟大的形象。】

  生:我认为还是英雄,正因为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的指挥,才使得所有的乘客和船员得救!

  生:他拯救了一船人的生命,也是一个英雄。

  师:那如果真是这样的结尾,哈尔威船长最后没有死,他最后一个离开诺曼底号轮船,和大家一样都得救了。与课文中的结尾比一比,哪一个更加震撼你的心?

  【想方设法解开学生心中的这个“结”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学!】

  生:课文中的结尾。

  师:是呀,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雨果很多小说的结尾都是这样的,像《巴黎圣母院》像《悲惨世界》,常常用这种悲剧式的艺术手法去震撼读者的心,就像哈尔威船长之死让我们心头沉重,但更加让我们崇敬英雄,永远的怀念英雄!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让人震撼的文字。

  生动情的读

  【毋庸置疑,此时学生朗读的感情肯定是更进一层了!】

  师:让英雄留在心底,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生读)

  【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对文本的朗读!对文本的深层体验!】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课文明明写的是船长最后的二十分钟,为什么雨果的评价却是一生的?

  【这不就是告诉了学生如何写好一个人吗?抓一个人关键时刻的表现啊!每天的“刷牙”有什么可写的呢?】

  生:因为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所以他才有最后的表现。

  生:最后的二十分钟把他一生的品质都写出来了。

  师:是呀,这二十分钟正是船长一生的写照,一件事写尽一生,这就是大师文笔的魅力!

  【点在点子上了!】

  师:课文学完了,不过,同学们知道吗?到了初中我们还得再来学习这篇课文,因为在初一的教科书中,又出现了《船长》这篇课文,不过课题是《诺曼底号遇难记》。想一想,学过了为什么编者还得让我们再学一遍呢?

  【延伸一下,引发学生更深的探究!】

  生:可能,我们到了初中,长大了,再学习这篇课文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师: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这是一篇经典的小说。越是经典的文章越具有这样的魅力,不同时期读同一篇文章可能就有不同的收获与发现。就像《船长》这篇课文来说,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和大家一样,在敬佩哈尔威船长的同时也为他的死感到痛心、惋惜。第二次读的时候我想到了雨果,似乎领悟到了雨果的创作用心。第三次再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那就是在敬佩哈尔威的同时,更加敬畏船长这份崇高的职业。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一起再读课题——

  【此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多读书实在是太高明了,苦口婆心说教的效果是无法与此相比的!】

  生:船长!

  下课。

《船长》导学案 篇4

  执教:琅小分校 王恒

  学生: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时间:07年4月13日上午8:30—9:10

  师:1870年,诺曼底号轮船遇难,人们哭泣哀号,面对这种情况,船长毫不慌乱,指挥人们自救。仔细看课文,船长一共下了哪几道命令?好,找到了吗?

  生:第一个是三小节,“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师:好,接着,第二道

  生: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师:第三个

  生:第三道快救克莱蒙

  第四道是船长又讲道……

  师:板书四道

  这四道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又是怎么样下达的?大家读课文。

  生:读“哈尔维……全部救出去。”

  师:船长在什么情况下的的命令?

  生:我觉得是在混乱的情况下。

  师:你能把文章读出来吗?

  生:读书

  师:有什么感受?

  生:场面很混乱,因为哈尔维船长是大声吼道。

  师: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危急。

  惊慌失措。

  师:哈尔为船长是不是和大家一样惊慌失措吗?那里看出来。

  生:我从“大家安静”

  师:可不可以不叫大家安静,直接就把小艇放下。

  生:不可以,那时很混乱。

  师:还有吗?

  生:我从两个感叹号可以看出来

  师:我提醒大家注意这两句话。关于顺序—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船长没有慌张,把每件事都考虑得很有条理。

  师:是不是命令下得很有条理,先—

  生:

  师:读出船长的镇定果断

  生读书。

  师:不错,读得很好,请大家注意它是怎样下达命令的?

  生:吼!

  师:而且是—

  生:大声吼。

  师:板书吼

  师:大家注意读出这个吼字。

  点名读

  师:要读出船长果断的精神。

  师:我想当时船长一定像你一样吼出来的

  师:第二道命令给大家印象深刻,下令开枪时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

  当时甲板上出现了什么情况?找到了吗?

  生:我从第五小节感受到了。

  师:好,所有同学默读第五小节,当时甲板上是什么样子的?

  生:当时大家都想到小艇上去。

  师:给人一个字的感觉,就是—

  生:乱

  师:你还注意到什么?

  生:简直像疯了似的。

  师:疯意味着失去理智。好的,它抓住了疯,你呢?

  生:我看出三个大副拼命维持秩序。

  师:你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情形继续下去,会怎么样?

  生:会把船挤翻。

  无人可以生还。

  师:船长想把大家救出去的愿望无法实现。

  想让秩序变得井然,船长必须大声地吼,

  因此这里读的时候口气要坚决,谁来读?

  生:读“哪个男人……”

  师:船长的威严在这里充分得到体现。

  全班齐读。

  师:仅仅是这道命令,仅仅是枪口的威胁才使得群众安静吗,你还有什么发现?找到就画下来。对话之中还有什么?

  生:对话中整个船都非常危急,在继续乱下去无法得救。

  师:还有吗?

  生:我从对话中感觉船长不慌张,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生:读“够了……小艇上去”

  师:什么够了?

  生:时间 。

  够把人们都救下。

  师:说说你的理解好吗?

  生:船长想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时间够了,会让乘客心情放松一点。

  我觉得可以从“每个人”和“都”可以看出。

  师:每个人就是所有的人都有获救的希望。

  我们一起读这一段。

  师:乘客听了是多么欣慰。

  师:船长下的第3、4道命令

  在下达这四道命令的时候船长身处何处?同桌交流一下。

  生:25小节,在船长的岗位上。

  29小节,屹立在舰桥上。

  3小节指挥台上。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位置都是在船的最高处。

  同学们想象从便于逃跑这个角度,高处不离利于逃跑。

  为什么?

  生:因为他想看到所有乘客都能走。

  生:他想便于指挥。

  生:他想让大家看到他,稳定大家的心情。

  师: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

  生:他一心想把船员乘客全部救出去。

  师:讲的真好,他没有想到自己。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是怎样站的?

  生:他是屹立在岗位上。

  师:板书 屹立

  怎样站才叫屹立

  生:稳如泰山。

  生:一动不动。

  师:你能从屹立感受到什么?

  生:他没有慌张,镇定自若。

  师:你觉得他是怎样的船长

  生:忠于职守的船长。

  师:他忠于职守。

  师:所有人混乱的时候船长是怎样的,预备读 。

  生齐读。

  师:船长下达第二道命令时,来看看船长的形象,预备

  生齐读。

  师:20分钟到了,船快要沉没了,船长屹立在舰桥上,预备

  生齐读

  师:如果我们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和船员,船长救了我们,当我们站在船上看着船长,预备

  生齐读:船长……沉入大海

  师:如果你是实习的克莱芒,最后一个被救上去,看着船长,你会怎么读?

  点名读。

  师:很悲壮,谁来读出悲壮的情绪。

  生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船长给我们留下的最后想象,这简直就是一首悲壮的诗

  播放课件音乐

  师配乐朗诵

  船长哈尔威……徐徐沉入大海

  师:一起来读这首诗,预备读。

  生齐读这段。

  师:好,请看最后,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作者在文章结尾情不自禁感叹道

  预备读。

  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板书英雄

  英雄,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话想说,当我们凝视着雕像,你想说什么?

  生:我们很感谢他

  生: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伟大

  生:你以身殉职,危险时第一个想到了我们,你的精神会永远感染我们。

  生:虽然他的面孔我们再也看不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师:一个人的精神永远会活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的生命中可能不会遇到生命的考验,但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希望你们想到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好,下课。

《船长》导学案 篇5

  《船长》教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重要语句的意思.

  2.学习“自救”“牺牲”部分,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遇险”部分,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3)导入:面对死亡,哈尔威船长挺身而出,指挥自救,在这一过程中,他一共下达了几道命令?认真阅读课文,用笔点出来。

  二.重点研读“自救”部分。

  梳理三次命令

  第一次:(出示)“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问:(1)哈尔威船长是怎样下达这一命令的?(大声吼道)为什么要“大声吼道”?(指导学生联系上文描写甲板混乱的情况回答。)

  (2)读一读这一段话,你觉得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引导学生关注“救生艇——妇女——其他——船员”,板书:镇静自若.舍己为人.)

  (3)指导朗读,学生体会“大声吼道”“镇定”的语气。

  第二次:(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问:作为船长,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而此时,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生读出第五小节。师出示第五小节的内容。)

  问:甲板上的情况可用哪个字形容?(乱)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乱”?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会怎样?(抓关键词“一窝蜂”“拼命”“疯了似的”“不可开交”体会这样会船毁人亡。)

  学生认真地读,命令下达后情况怎样?课文中有一个成语可看出(井然有序)

  体会:在危急的时候,船长下达了这一道命令,从中可看出船长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果断机智.关心妇女)

  第三次:(出示:“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

  问: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板书:关爱孩子)

  小结:在自救整个过程中,哈尔威船长始终没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三.学习“牺牲”部分。

  1读

  师反复吟诵:“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可回头望去……(生有感情地读)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 (再指名读)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在船长的关爱下,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指名学生再读,反复体会船长的人格伟大)

  2.写

  如果有可能,乘客.船员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他们的船长哈尔威说,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心声.

  学生写作.师巡视.再交流

  3.再次朗读第29小节,体会船长哈尔威的高大形象

  4师导:船长哈尔威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总结:是的,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看到了人们的惊慌,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看到了他的英雄本色.

  作业:

  (1).查查大作家雨果的资料,读读他的有关书籍.

  (2)如果你是船长哈尔威,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呢?请动笔写下来.

《船长》导学案 篇6

  [写作特色]

  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色。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

  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

  运用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

  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

  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段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四、质疑

  五、背诵

  第29、30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三、批改,订正。

《船长》导学案 篇7

  《船长》教学设计四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0

  《船长》教学设计四

  江苏省海安县北凌小学 王剑

  [设计理念]

  《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这一课的设计上本着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大的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理论上说,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学习的欲望,但在实践中这种求知学习的欲望往往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有效激励的结果,即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这一节课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⒉简介“诺曼底”号遇难情况。

  ⒊自读感悟,初步感知。学生自由读书两遍以上,边读边在自己感兴趣、有心得、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读后交流:(我读懂了……知道了……;

  我不懂的地方是……我不明白……)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谈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感知,并初步认识段落结构:

  遇险→自救→牺牲

  二、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再逐段由学生自读、探究、讨论,教师适时予以指导。

  ⒈朗读体会最后一自然段

  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忠于职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①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思。说说句中的“又”说明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呢?

  ⒉朗读体会第一段(“遇险”)

  ①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在文中用“——”划出有关语句。

  ②学生讨论交流。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板书:千钧一发)

  ③指导朗读。(先缓后急,注意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过渡:在这种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呢?

  ⒊朗读体会第二段(“自救”)

  ①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②学生交流,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③多媒体演示当时现场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指导练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教师相机板书:巍然屹立)

  ④指导朗读、背诵这段话。

  ⑤哈尔威船长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引导学生读课文。

  ⑥哈尔威船长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⑦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一心想到的是乘客,是妇女、孩子,惟独没有想到自己安危的高尚精神)

  ⑧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课后排演课本剧做好准备。

  ⒋朗读体会第三段(“牺牲”)

  ①齐读课文第三段(板书:以身殉职)

  ②朗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回归整体,巩固提高

  学生速读课文,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系统化。

  自由表达: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⒈文章主要内容及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

  ⒉学习课文从行动、语言等方面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⒊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四、实践性作业

  将课文编排成一幕课本剧,并在活动课上演一演。

  附板书设计:

  6 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救       巍然屹立

  牺牲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船长)本文转载

《船长》导学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背诵课文的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⑶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⑴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后作业4中的两个句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⑵借助多媒体带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文中人物伟大的人格。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段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3、突破方法:课文主要写的是哈尔威船长,而作者却花了较多笔墨描写险情,因为这样的描写仅能突出当时的情况危急,还有助于展现人物的个性,衬托出人物的形象。所以,在这里播放相关的录象资料(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断),将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除了进一步渲染惊恐的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外,也为下面感受人物形象做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命令通过初读、体会、提问、解答、再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感悟语言,感知形象。在教学进行到后部的时候,通过运用多媒体对补充的材料(新疆克拉玛依大火)的学习,学生再一次被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同时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像船长这样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

  三、教学对象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在语言积累和语言文字的理解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阅历还很浅。教学本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们沉浸在那一个个难忘的镜头中,然后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心与心的交流中,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加清晰、深刻。在学生细细品读了船长的命令,对船长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①明明船上有61人,为什么船长只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给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②船长的职责是拯救船上的所有的人,但他为什么又下达开枪的命令?

  ③ 船长为什么不选择逃生呢?他完全有获救的可能啊?问题提出后,学生再次研读课文,终于感受到:在轮船即将沉没时,哈尔威船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死亡的威胁,他最终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至此,船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最后的拓展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事件中那些道貌岸然的领导人与船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擅离职守,视群众利益而不顾,自私自利更能衬托出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通过补充材料的学习,船长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鲜明。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本课件。本课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交互灵活。课件中运用影片播放,向学生展示了轮船遇险后情况的紧急。糟糕的天气,猛烈的碰撞,汹涌的海水,惊恐的人们,学生在光与影的交互中,很快进入情境,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和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已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再加上课件中那随着低沉的大提琴音乐缓缓移到屏幕中心越来越放大的人物画面,更使得他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崇高。课堂上最后补充的三段文字,以熊熊烈火作为背景,再配上解说员充满感情的解说,把学生带进了那场灾难,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我们多么需要像船长这样的英雄,从而使船长的形象更加伟大,升华主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船长》导学案 篇9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十一二岁的孩子,有很强的表现欲,竞争力。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展示,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更能体现他们的团队精神及主人翁地位。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片段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内容。

  2. 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知识与技能

  1.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后练习4中的两个句子。

  2. 背诵课文的片段“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3.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片段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资源:

  1、《“诺曼底”号 遇难记》 视频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活动: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1、情境导入。(播放撞船视频)

  2、提问:从这段视频中你知道了什么?

  (“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乱作一团,情况十分危急。

  (设计意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激起情感,以亢奋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想一想,哈尔威船长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下达了哪些命令?为什么要下达这些命令?结果如何?可以体会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1)哈尔威船长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是(课件出示):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放救生艇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a、师:从中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b、(临危不乱,从容镇定……)

  (指导朗读)

  b、师:但是人们并没有听从他的指挥,发生了更可怕的事情?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似的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c、理解不可开交。

  (师放一段嘈杂的声音,体会当时的混乱。齐读感悟)

  d、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出示对话)

  (2)哈尔威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课件出示)

  a、师:【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到!”

  “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b、师:人们从这个威严的声音当中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炉子被海水淹了,灭了,机器已经停了。还能坚持20分钟,够了。

  (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哪个男人胆敢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c、师:他真的会开枪吗?

  d、师:从这番对话当中,你又感觉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船长?

  (指导有方、镇定自若、忠于职守----机智、尊重妇女)(师生对读)

  e、理解句子:没有一个人敢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各位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课件出示)

  (写作方法指导)

  f、指导朗读

  (3)哈尔威船长下达的第三道命令,(课件出示)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a、师:你还丛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船长?

  (考虑周全,爱护儿童)

  b、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当60个人都登上小艇时,诺曼底号的船头沉下去了,不一会儿,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c、指名有感情朗读。

  (学生朗读同时播放视频)

  5、师:“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1)、提问:在当时,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他为什么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

  【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理解句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6、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时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发挥它的穿透力,串起英雄的精神,让学生从文字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

  三、拓展延伸,写读后感

  1、他是一个真正的船长,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板书)

  2、再次呼唤英雄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3、把你的感受写成一篇读后感。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船长》教后反思: 

  《船长》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一个船长的职责记得牢牢地: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以及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指导学生精读时,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示船长风采的部分反复朗读,认真体会,理解感悟。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片段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播放撞船视频,让学生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把学生真正带到当时的情景中,置身于其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激起情感,以亢奋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然后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批注,想一想,哈尔威船长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下达了哪些命令?为什么要下达这些命令?结果如何?可以体会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进行小组交流。然后集体交流哈尔威船长下达的三次命令(课件出示),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人翁地位。在交流第一道命令时,放一段嘈杂的声音,让学生理解“不可开交”,体会当时的混乱。在课文的学习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镇定,临危不惧。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发挥它的穿透力,串起英雄的精神,让学生从文字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最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本节课,教师始终情感充沛,以情激情,以读为主线,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使“三维”目标较好地得以整合、落实。

  本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对教材挖掘还不够深,在朗读上全员参与力度还是不够,以后还有待加强。

《船长》导学案 篇10

  “泰坦尼克”号沉没记(节选)     伦敦地铁大火灾(节选)

  [设计理念]

  《船长》一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这一课的设计上本着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大的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理论上说,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学习的欲望,但在实践中这种求知学习的欲望往往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有效激励的结果,即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这一节课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⒉简介“诺曼底”号遇难情况。

  ⒊自读感悟,初步感知。学生自由读书两遍以上,边读边在自己感兴趣、有心得、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读后交流:(我读懂了……知道了……;

  我不懂的地方是……我不明白……)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谈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感知,并初步认识段落结构:

  遇险→自救→牺牲

  二、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再逐段由学生自读、探究、讨论,教师适时予以指导。

  ⒈朗读体会最后一自然段

  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忠于职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①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思。说说句中的“又”说明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呢?

  ⒉朗读体会第一段(“遇险”)

  ①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在文中用“——”划出有关语句。

  ②学生讨论交流。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板书:千钧一发)

  ③指导朗读。(先缓后急,注意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过渡:在这种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呢?

  ⒊朗读体会第二段(“自救”)

  ①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②学生交流,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③多媒体演示当时现场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指导练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教师相机板书:巍然屹立)

  ④指导朗读、背诵这段话。

  ⑤哈尔威船长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引导学生读课文。

  ⑥哈尔威船长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⑦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一心想到的是乘客,是妇女、孩子,惟独没有想到自己安危的高尚精神)

  ⑧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课后排演课本剧做好准备。

  ⒋朗读体会第三段(“牺牲”)

  ①齐读课文第三段(板书:以身殉职)

  ②朗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回归整体,巩固提高

  学生速读课文,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系统化。

  自由表达: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⒈文章主要内容及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

  ⒉学习课文从行动、语言等方面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⒊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四、实践性作业

  将课文编排成一幕课本剧,并在活动课上演一演。

  附板书设计:

  6 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救       巍然屹立

  牺牲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船长》导学案 篇11

  《船长》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船长》一课,课文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所在的“诺曼底”号与“玛丽”号巨轮相撞,致使“诺曼底”号被撞了一个大口子,即将沉没,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镇定自若,指挥乘客和船员逃生,最后大家得救了,而船长自己却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表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读了令人感动不已。

  课始,我从课题入手,读了课题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让学生说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怎么写。即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那么本文通过写怎样的一件事表现了船长的什么精神品质呢?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阅读和习作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课文的生字,我重点指导写“薄”、“舰”,指导学生理解“巍然屹立”等词语的意思。学完生字词后,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并及时指正。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本文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

  在理解“遇险”部分,重点抓住“夜晚”“薄雾笼罩着大海”这两句环境描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品析“冒着”“阴森森”“往前翘起”这些词语使用的妙处,“冒出”说明出现的突然,“阴森森”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往前翘起”说明船很大,这些词语看似可有可无,其实是有很深含义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领悟语言的妙处。

  在理解“救援”部分,重点感悟船长的语言,让学生感情朗读,说说从这些语言中读出说明意思。尤其要读好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使学生明白话中含着的意思。大家敬畏船长安静下来,并不在于船长讲话的声音大和有没有手枪,而是船长的语言中把大家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把弱者放在了第一位,并给予大家足够的信心。这正是船长伟大之处。

  在理解“殉职”部分,学生提出为什么船长不和最后一艘救生艇的人起义逃生,我想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但船长却选择了和轮船共存亡。我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我想也许是船长觉得自己和船共存亡才是有意义的,也许是来不及走了,也许是救生艇坐不下去了呢。其实最并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船长那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重视学生对重点词语的品析,感受语言的魅力。重视读写结合。重视朗读指导。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但学生的发言还是比较差的,说的内容很空洞,常常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没有什么系统可言。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很差。

  《船长》教学反思——兼谈朗读的有效指导

  最近以来,班上的朗读情况让我很不满意,要么虚张声势地“喊读”,要么有气无力地“拖读”,这让我有些郁闷。

  这个班是我从五年级带上来的。当初接班的时候,因为整个年级打乱了重新分班,所以学生的学习习惯、朗读习惯都大不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拖腔拉调的朗读习惯让我无法忍受。于是,我一句一句地带读,一段一段地过关,一篇一篇地要求,从读出标点、读出段落,到读出画面、读出人物,再到通过朗读把文字“立”起来,让语言“活”起来。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好,常常给我带来无法预料的惊喜,让我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

  可是到了六年级,开学到现在,我觉得学生的朗读水平非但没有进步,反倒有了退步的趋势。我知道,这其中的缘故与遗忘的规律有关,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关。孩子们到了六年级,一方面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再好意思像从前那样全心投入地朗读,怕会被人笑自己“假”;另一方面由于生理发育的原因,部分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男生的声音明显比五年级要低沉些,此时若没有融入感情地朗读,就会变得特别平淡沉闷。有时,他们为了改变这沉闷的读书声,就会故意拔高声调,却又成了装腔作势的“喊读”。我想这种现象是六年级朗读的“瓶颈”问题。

  如何改变目前这种朗读现状,成了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结合《船长》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回归自然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六年级学生朗读应走一条回归自然之路。即转变观念,摒弃低中年级那种夸张表演的朗读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发乎其内”。低中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浅,有时需要以夸张的表情和语调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对朗读的效果的形成有一定的辅导作用。可是,到了高年级,这种朗读方式已经不被学生接受了,他们会认为这样做很“假”。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观念。

  我常对学生说:“朗读,就是代作者言,代人物言。你想作者会怎么说,你就怎么读;你想人物会怎么说,你就怎么读出来。就这么简单。”这个理念来源于2005年在西安听于永正老师朗读《第一次抱母亲》,真正感受到声情并茂的朗读魅力。真正的朗读,不在于多么纯正的普通话,也不在于优美动听的音色,更不需要歇斯底里的慷慨激昂,而是“像说话那么自然”,却令听者悄然动容。这就正如美学家王朝闻说的那样:“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

  例如《船长》第一自然段:“183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我启发学生:“这是故事的开始,作家雨果会以一种怎样的语气向我们娓娓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学生立即领悟了,很自然地以一种缓慢的语速、自然的语调朗读这个段落,就像平常讲故事一样自然,这同时也奠定了全文朗读的基调。

  二、情境创设

  良好的课堂情境也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有效捷径。教学《船长》第二自然段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险情是如何发生的?情况严重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圈划关键语句,发现“海面上笼罩着薄雾”是造成险情的客观因素,而“‘玛丽号’全速前进”则是险情发生的主观原因。对于险情的描述,紧紧抓住“巨响”“剖开”“顷刻间”“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猛烈”等词句来体会,特别是抓住“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九个字展开想象,想象险情发生时人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绝望无助的庞大场面,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家遣词造句的精妙,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此时的朗读,根本不需指导,学生始终处于紧张、兴奋的学习状态,从第一自然段以讲故事的语气缓缓道来,到险情发生时人们惊恐万状的急促激昂,学生已经不知不觉用他们的声音、情感来传达那份紧张和危急。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指导学生朗读到位的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所谓“动乎情而发乎声”,让孩子们的声音从内心里发出来,无论高低都是好听的。

  三、示范引路

  范读在朗读指导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它是朗读技巧的直观表现,有时它起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有时它起着为学生的朗读奠调的作用……因此,哪怕到了六年级,教师的示范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船长》中有一段船长与船员之间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这一段对话该怎么读,除了前面的:“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提示了“威严的声音”和“简短有力的对话”外,没有其他任何提示。初读时,学生要么读得平淡如水,感受不到“有力”;要么提高声调喊话,体会不到“威严”;要么“威严”与“有力”有了,又表现不出危急的情势。该如何表现船长的威严?如何通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来烘托紧张危急的气氛?我在引导学生挖掘对话背后所蕴含的信息,感受船长沉着镇定的领导风范的基础上,直接进入船长角色与学生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随着我越来越高昂、急切又不失威严的声音,学生也在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一问一答的间隙越来越短,回答的声音也越来越干脆。恍惚间,仿佛我真是一个一呼百应的领袖,面对一群斗志昂扬、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好的朗读,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啊!

  四、方法指导

  有效的朗读指导还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情感的酝酿。例如在朗读《船长》最后两段时,学生大多因为感动而提高声调:“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特别是最后一句,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出来的,大有不遗余力为英雄唱赞歌的情势。我告诉学生:“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比如这里表达的情感,是很深沉的情感,读的时候语调就不能读得太高,音色也不能读得太亮了,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惋惜和赞叹。”“有时,低沉和缓慢的处理也能起到突出、强化的作用,比如这里的最后一句。”在学生自由练读、有所感受的基础上,再辅以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模仿训练,就使朗读技巧内化吸收为学生的新知,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古人读书讲究“出入法”。始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入,则见得亲切;出,才读得透彻。既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才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船长》导学案 篇12

  教材分析

  《哈尔威船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面对船舱没有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在乘客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人都获救,唯有他自己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急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伟大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抓词抓句来完成,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果断、机智、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体会混乱的场面,突出船长的品质,抓词抓句,理解内容,通过具体词句理解船长的品质。

  3、情感态度

  通过理解课文,唤起学生对船长的敬佩之情,学习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通过朗读语句体会船长的伟大品质。

  教学难点:

  概括体会船长的伟大品质。

  教学方法

  一、主题简明,冗繁削尽留清爽。

  课的开始,直接切入课文的主题,“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从“英雄”这一词入手学习全文,让“英雄”这一词引领全文,英雄要具备几个要素才能成为英雄,从而进行分析,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争取做到“冗繁削尽留清爽”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英雄的理解从笼统到形象的、生动地、注重教学过程。使学生由不会到会,用文本的“点”使课堂的主题突出。

  二、注重细节,滴水原本可藏海。

  1、在理解哈尔威船长威严的语言时,通过创设情境及朗读来完成。学生对“那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我就打死他。”这句话能说明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较难理解。为此我设计了先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船长说出了这样的话?”并相应播放影片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进而体会哈尔威船长的果断机智。

  2、通篇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读课文,画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并结合词语谈一谈,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即结合词语谈谈人物的形象,使学生的感受有依据,不是空中楼阁,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点滴感悟,凸现了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

  3、加强预设,胸藏万壑凭吞吐。

  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利用换位思考唤起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与怀念。小结: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当时诺曼底号上有61人,60个幸存,只有船长牺牲了,人们都深深的怀念着这位英雄,让我们再一次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10秒)是他给了60人生存的机会,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被救的船员,你想对你的老船长说点什么?

  如果你是被救的乘客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如果你是被救乘客的家属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

  在学生的换位思考中,再次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精神。

《船长》导学案 篇13

  《船长》解读(一)

  我以为解读《船长》一课,最关键的在于能够读懂第22自然段: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1)、大家为什么沉默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在刚刚出事的时候,船长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结果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这前后的突变究竟是什么原因?我觉得不能忽视船长与大副奥克勒的简短而有力的对话:

  1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 “够了。”

  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

  2“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

  这让大家内心得到了安慰。尽管前面他也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但谁会相信呢?现在不一样了,有了20分钟作保证,大家不须一窝蜂拥了上去,简直像疯了似的。

  3“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大家都可以接受:前提条件是有了20分钟作保证,作为男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妇女与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作出一定的牺牲!更何况,这妇女与儿童中也有他们的妻子儿女!不少男人拼命拥挤正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独身的男人呢,也受到了纪律的约束(敢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而不敢拥挤了。

  有了这三点,大家才沉默了,才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2)、为什么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在理解了上面的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能够救大家于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所以大家都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他就成了出现在大家上空的“伟大的灵魂”了。

  《船长》解读(二)

  我以为,《船长》一课中有两处值得商榷:

  1、 第3、4小节: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可能吗?我觉得不可能!哈尔威船长一生之中不知碰到了多少险情,对于“生死”已经不知想过多少次了,怎么会忘了自己?应该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发自肺腑的要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做人之道!

  2、 第30小节(结尾):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个“又”字,强调的是船长不知多少次成为英雄了,但读来给人的感觉却是他没有死。是不是要强调他的精神永存?我不知道。

  但我觉得用“最后”好些,“面对死亡,他最后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用“最后”并不否认他以前的种种英雄作为,用“最后”让我们读者为之扼腕,为之惋惜。同时,用“最后”一词,读来更有悲剧的感染力,更能震撼人们的心灵。

《船长》导学案

《船长》导学案(精选13篇)《船长》导学案 篇1  课题名称  《船长》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