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2024-06-051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精选16篇)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爸爸逗我玩》,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打开话题。

  孩子们,听过《童年》这首歌吗?我记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唱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童年,追寻那儿时的美好记忆吧!

  二、范文引路,学会修改。

  (一)过渡:首先让我们看看大作家钱钟书女儿的童年趣事《爸爸逗我玩》。

  请打开课本18页,阅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爸爸“逗我玩”的哪些事?

  (2)作者是怎样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的?

  (二)汇报交流

  1、例文中作者紧紧围绕“趣”字组织材料。

  (1)文中写了画胡子、画鬼脸;编顺口溜、起绰号;

  说单词几件事。

  作者选这几件事紧紧围绕一个字来组织材料,你体会出来了吗?

  (趣)(板书)

  (2)是啊!作者为了突出有趣,重点写了什么事,其他的事呢?

  指名汇报后,师板书:抓住重点

  (3)为了抓住重点,作者主要写了爸爸的语言和动作,你发现爸爸的语言和动作有什么特点?

  幽默的语言动作都体现了一个“趣”字。

  是啊,抓住重点我们还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语言,也可以是一些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把重点写具体。

  板书:写具体

  (三)对比阅读,学会修改。

  孩子们,其实一篇好作文并不是一次就能写成功的,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你对比影印稿片段和发表稿,看看作文都对哪些地方做了修改,怎样修改的?修改后的表达效果如何?

  (1)学生阅读对比。

  学生汇报

  (3)师简介常见修改符号。

  作者反复修改习作,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讨论写法,快速作文

  1、孩子们,刚才的例文有趣吗?说到童年,老师也情不自禁想到自己小时侯的一件趣事,想听吗?(师讲述:和小树比个子)

  2、有趣吧!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傻事趣事一箩筐,也正是那么多的趣事、傻事才使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和色彩。此时此刻,你一定非常想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说给同桌听,注意将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1)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

  3、大家的童年真是丰富多彩,我看还是让我们拿起笔记下童年的美好记忆吧!请打开课本19页,阅读最后一段,明确习作要求。

  指名汇报后,师板书:童年趣事

  4、怎样才能将习作写具体呢?(回顾板书)

  孩子们,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相信你的文章一定很不错!试一试,快速写下来吧!

  四、学生写文,教师巡视。

  五、习作交流,师生评议。

  六、全课总结

  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孩子们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完善、修改,并与他人交流,共同体验、分享习作的快乐,让童年的趣事成为大家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吧!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

  1、图文对照,读懂“例文”《打预防针》,初步感知看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2、按“习作要点讲座的提示”,通过讨论领会看多幅图作文的有关要求,即“根据图意”加上适当“想象”,把事情写得“连贯”、“具体”的要领。

  3、按照“作业 ”的要求,看懂四幅图的图意,仿照“例文“的写法,连贯具体地说、写《打油》的故事。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三、教学设计

  (一)看图说话

  1、出示《打预防针》的挂图。

  2、小组学习:看一看,说一说。

  3、小组汇报

  4、师生点评。

  (二)自悟要求

  1、自由地读例文,找一找、划一划,比一比,说一说,你们刚才说的和文章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自由地表达。

  3、教师总结:想象合理、丰富;表达具体、生动、连贯。

  4、明确要求:要想把看图习作写好,必须是达到以上要求。

  (三)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1、说说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会的看图的方法。

  2、总结

  (1)总体看图,确定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

  (2)细看每一幅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3)看图时先看主景,再看背景。

  (4)根据主景和背景,展开合理想象。

  3、用小黑板出示方法。

  4、出示《打油》挂图,根据上述方法,先自由练说,再小组合作学习。

  5、师巡回指导。

  (四)习作指导

  1、小组推荐或自荐练说。

  2、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3、指导如何写具体:

  (1)人物是活生生的,应该怎么写才能把他们写活?引导说出要写出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写“具体”

  (2)如何把四幅图写连贯?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地点变化,时间变化、心理活动或语言自然过渡。指名说。

  (3)学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①小朋友的表情照应。

  ②妈妈的表情照应。

  ③自然环境照应。

  (4)小组练说,师生点评。

  4、教师读下水作。

  (五)成语超市

  毫不犹豫 热火朝天 气喘吁吁 恍然大悟

  一蹦一跳 全力以赴 配合默契 二话没说

  乐不可支 专心致志 一言不发 疑惑不解

  焦急万分 不动声色 万分羞涩 连连称赞

  (六)练写修改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篇3

  习作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例文,启发学生根据例文做法,去搜集反映寒假生活的资料,并和大家交流。

  2.借鉴课文的写法,以“漫话寒假生活”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3.引导学生注意做好生活积累。

  教学目标 :

  1.阅读例文,弄清例文写的是什么,写了些什么,反映了什么。

  2.借鉴例文的写法,写自己的寒假生活。

  3.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寒假生活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表现寒假生活的丰富和情趣。

  教前准备:让学生准备能反映自己寒假生活的照片、录象。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

  要点:1.简要说说春节的由来。2.描述城乡人们过春节时的情景。

  二、板书习作文题:漫话寒假生活

  三、审题

  1.看了习作题目,有什么问题没有?

  引导学生弄清:

  什么是寒假生活?(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什么是漫话?(不拘形式、随便谈0

  2.小结:漫话寒假生活,就是要写我们在寒假里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只要是你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都可以写。

  四、阅读例文

  1.教师谈话:书上有一篇同学写的《漫话寒假生活》,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一想,这位同学都说了些什么。

  2.读后讨论。

  这篇《漫话寒假生活》说了写什么?

  你觉得哪些内容有情趣?怎么有趣?

  3.让学生再读一遍例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作以下归纳板书:

  谈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小品,京剧)有意思

  说阅读书报的收获有收获

  讲什么的都有不嫌烦

  4.小结:这些内容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漫话。

  五、组织“寒假生活漫话会”

  可以指定一名同学作为主持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可以用电教设备展示相关的照片,播放录象。

  六、指导学生选择材料

  让学生简要地说说自己准备写些什么。

  讨论:哪些内容可以写进本次习作,哪些内容不可以?为什么?

  七、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作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说习作要求

  二、学生读习作,师生评点

  三、修改习作

  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认真阅读例文《我的班主任》,领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 能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自拟题目。

  3.学会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 :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课前准备

  1.放大抄录《我的班主任》全文。

  2.布置同学们回忆老师关心帮助过你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 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 自读例文,想一想:

  (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

  4. 拟题,完成初稿。

  5. 组织修改。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篇5

  在和网友们做了一番比较深入的交流后,我带着达成共识的担忧(习作1太难,因为学生平时缺少对自然现象观察)走进了课堂,开始了和自然现象的“尴尬约会”。

  学生对范文——《二八月,看巧云》写作方法的认识大致如课前预设一般,没有节外生枝的措手不及,也没有意外生成的欢天喜地。等到交流双休日观察记录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降了温,鲜有小手举起,这让我体会到“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了。应该说,这也不是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毕竟这个班我教了三年,对学生的诸多特性已是了如指掌,所以,我“冷静”地请了举手的同学讲了讲。到底是写作功底好的孩子,虽是观察记录,但已然形成了习作的初稿。随后,我让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以期在广泛的交流中互相启发、借鉴,弥补缺少观察的“先天不足”。

  第二课时是完成习作草稿,似乎不是很难,半个小时左右,不少学生已经完成,我走上前去,看了几篇,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模仿范文的痕迹很重。不用说,观察不到位啊!快下课时,我说,草稿暂时不收,再利用课间时间对自己写的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于是,课间的教室前后,多了许多手捧本子的学生,他们时而仰头观天,时而张目四望,时而静立不动,似乎在感受着什么,还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这是本次习作中我感觉最美的一道风景,也许,我就应该将这次习作带到课外去上!

  批改完学生草稿,感到有几个现象值得玩味:一是,对课上所讲的写作方法学生虽能“说得”,但是“做不得”,这得“一分为二”来看待,有的是不囿于范文,结合自己观察的实际情况,尽管不一一体现,可显然是内化吸收了,应该说这是不错的;有的是根本没有内化这些方法,画虎不成反成犬。二是,一篇文章精彩之处往往是学生铅笔修改的地方,而这铅笔字是课后观察时的“临摹”之作啊!三是,一些“佳作”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虽不敢肯定是抄袭之作,但“作文选”那特殊的文风久久萦绕在我心头。

  教学完习作1,我再次坚定了自己对写作和作文教学已有的一些想法,如:好文章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历练中悄然达成的;所谓的写作技巧不是技术层面的“解题公式”,而是作者万千情思付诸文字后的附属产品;习作的“神来之笔”不是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而是丰富生活积淀的“瞬间喷发”。而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技术层面的传授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要注意精讲多写,二要修炼“踏雪无痕”的修改艺术。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篇6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1》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节日,想象怎样度过自己设立的节日,在心中形成具体的情节和画面。这篇习作应当说是挺有趣的,于是我想让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设立什么节日就设立什么节日。于是在上这课时并未做过多的提示,就让学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表达。谁知交上来的作文有些孩子设立的节日不合理,有些孩子只有简单的想法,寥寥数语,看到这情况,我非常着急,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决定亲自下水,指导学生写好这篇作文

  一上课,我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说出我国的节日,然后让学生想想还可以设定什么节?这样一来,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中提到一些有待考虑的节日什么“自由节”等大家纷纷发言,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那些不合理的节日也就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了。接下来,我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水果节,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请同学们听听看,我写了些什么内容。一双双小眼睛顿时亮起来,听得格外仔细,发现老师是按照“我想设立什么节日——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想象怎样度过这个节日”这思路来写的,同学各抒己见。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一年有365天,如果每天都有一个节日,那么我们的生活该有多美呀,你还想设立什么节日,能否像老师那样把它写下来,一些好的提议,写得好的,我们还可以上报上级部门,说不定会采纳呢。”这样一说,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叩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同学们顿时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这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大部分同学都写得不错。

  这次习作指导使我意识到:教师撰写的“下水文”对学生的习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引导学生如何选材。作文选材是作文环节中首要的部分,也是作文的一个难点。教学实践中,为了突破选材的难点,我认为教师写“下水文”能对学生如何选材起到很好的点拨与示范作用。教师所用的语言贴切、朴实,绝大部分是学生学过的词语句子,无矫揉造作,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使学生听后有“喔!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写!”之叹。再次,学生本身具有“向师性”,对于自己老师写的文章有极大的兴趣。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写写下水文是很有必要的。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篇7

  训练内容:

  新闻报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运用很广泛。本次习作训练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写法。让学生根据学校、班级举行的体育活动、学习竞赛活动等,按照新闻报道的要求,为学校广播室或黑板报写一篇报道。也可以以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为内容写一篇报道。

  教学目标:

  1、新闻报道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经常要遇到,引导学生学习例文,学会新闻报道的写法。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

  1、留心观察或积极参与学校最近举行的重大活动,也可以班级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作文、辩论等)。

  2、收集各类报刊,注意浏览上面的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精选16篇)苏教版第12册《习作1》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爸爸逗我玩》,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