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精选14篇)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第12册中的一篇散文,相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见过夹竹桃,怎样在头脑中形成夹竹桃形象,并且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由眼前景物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法探讨:
我在设计教学时,关注了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教学从整体入手。
首先整体感知教材,让学生带着两个中心问题去读书: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然后再让学生去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教一篇文章一定要从文章的语言入手。
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记下动人的画面。“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感悟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课标中也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也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常言道:“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真正地用心去读了文章,就会被文章之情所拨动,自然而然就会有去说去写的欲望。在充分读了文章之后,这时,学生所表达的理解、感悟才能真正称之为独特的、真实的、深刻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了学生,让他们去读去悟,真真切切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从教学重点的确立上看,我着重通过朗读的指导,激励学生在赏读中积累内化。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以及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在阅读教学研读体验感悟中培养学生的灵性、悟性以及对语言敏锐的感觉,培养学生自渎感悟的能力。我在设计中以“可贵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的“美妙的联想”为重点,引导学生课文所表达出的作者喜爱之性,这就找准了文本精髓所在,也把编者的意图正确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足够的吸收,并不可能有准确、生动的倾吐。《夹竹桃》是一篇名家作品,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而针对这一点我并没有过多地去讲写作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读,充分地读。因为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学使用语言的技能。”学生内部的语言是不规范的,特别是农村孩子,他们本身的语言更夹杂了许多方言。我们只有靠文本的语言去规范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充分地吸收和积累文本的语言,从而在头脑中重新构建规范的语言体系,才能使他们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教学一篇文章,不能只重视语言的理解,却忽略了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如果学生只是“懂”,却不“熟”,范文中的语言怎么能输得进去呢?即使输进去一些,也是支离破碎,极易遗忘的。只有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范文中的词语、句式、布局某篇、修辞手法才能逐步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典范”。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意到笔随,信手拈来。正因为学生有了对“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深刻感悟和积累,才会写出“吹面不寒‘爪槐’风,沾衣欲湿槐花雨”的精彩妙句。也因为学生学了《小镇的早晨》之后,对文中“脚步声、自行车的‘玎玲’声、摩托车的‘突突’声,交织成欢快和谐的交响乐……”这句话感悟深刻并熟记于心,才会在习作《校园晨曲》中写出“笑声、聊天声、背书声、叫嚷声……汇聚成了一曲厚重、磅礴的交响乐。”这样的佳句,真所谓是“厚积而薄发”。语文课不是要教给小学生一个语文知识的体系,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去构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构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系统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而是要靠大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学语文,要重在积累,重在习得。没有钢筋水泥,就建不成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也就无法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正如章熊教授所说:“离开了语言素材,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奢谈都是空中楼阁”。
点滴感悟: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着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关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有一点不太成熟的想法,想说出来和各位同行探讨。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深些、透些,许多东西不一定要学生知道得透彻,但老师必须去想。只有老师自己厚实了,课才会余韵悠长,更有内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的韧性,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解读这一部分内容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是联系《滴水穿石的启示》理解夹竹桃是始终如一地开,是锲而不舍地开,生命之花开得不张不扬,开得洋洋洒洒,去感受夹竹桃任凭风吹雨打,笑傲岁月的品性。
二是感受夹竹桃甘于寂寞,虚怀处世的品性,它的花期是如此之长,它是如此地有恒心,有毅力地开放,可是它却静静地在那儿“悄悄地一声不响,面对纷争的世流,它不语,这是一份心静的坦然啊,这是不是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写照呢?
三是体会夹竹桃的甘做陪衬,不风不扬的个性。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在花丛之中,它不笑傲,它不得意,它不炫耀,它默默地陪伴着那些风靡一时的春花夏草,这是心灵的修炼,这是一份豁达,一份知足常乐的心情的流露啊!
作者写花,写的难道仅仅是花,他的笔下流淌的是自己一时一境的心声!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的乐趣。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4、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旧知——自定目标
1、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找出相关的句子。
2、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质疑: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要问的?(预设:韧性什么意思?夹竹桃有什么韧性?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幻想?)
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韧性”是什么意思?板书柔软而结实。
2、课文的哪几小节写到了夹竹桃的韧性?(3、4)
3、自读第三、四自然段,对比着想想夹竹桃有什么韧性?
集体交流,教师引导,体会三点韧性。(1、默默无闻2、生命力顽强3、花期长)
(当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感悟来说出他们心中的一、二、三点)
提醒学生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凡是需要理解的更应静下心来读书。
4、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导朗读。重点抓住以下几句。
A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又,又)
B生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抓住:无不)
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看出夹竹桃的花期长的特点的吗?(和第三小节进行对比看出来的)
5、师生合作,重组教材,对比朗读。
师语: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希望大家和老师合作一起来对比着读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好吗?
师领读:院子里的花虽然一年三季,万紫千红,却又,惟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一嘟噜花黄了,,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从春天,从迎春花
6、你最喜欢夹竹桃的哪一点韧性?站起来读一读。
7、对照着黑板上的文字想想:韧性的本意(柔软而结实)和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默默无闻、顽强的生命力、花期长)有什么联系?
(默默无闻就是“柔”的一面,而顽强的生命力和花期长就是“结实”的一面。)
8、过渡:通过刚才咱们将韧性的本意和在课文中的意思进行的比较,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引发了作者许多的幻想。
三、自主学习,感受“幻想”的乐趣
1、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怎样的幻想?
2、汇报: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
理解: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多么美妙的夜晚!请你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好吗?老师给你配乐。
教师叙述: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作者顿时陶醉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齐读。看哪些同学已经进入了情境。
3、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说。(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
师引导朗读: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无奇的,但加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就变得意趣盎然了。参差的夜影,迷离的花影被想象成了地图、荇藻、墨竹,而小飞虫、小夜蛾则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和游过池塘的小鱼。多么贴切、多么新奇的想象呀!这么美的语言要不要再来读读。
自由练习朗读,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配乐齐读。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你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我幻想它是……”句式说话。
5、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每人在纸上滴两滴墨汁,用你的嘴去吹,你看到了什么了吗?又想到了什么呢?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带进这个句子里说一说。
6、提高要求,把句子说具体些(也可以试着说一句排比句)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一小节。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的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最值得留恋回忆
默默无闻柔软
韧性生命力顽强
结实花期长
幻想爱上了夹竹桃
教学反思:
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朗读,不失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一个好办法。如《夹竹桃》第五小节,描绘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一些有意思的幻想,作者分别把它们幻想为地图、水中的荇藻和一幅墨竹。在教学时,我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自由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他们对文本理解和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有效形式。课堂上,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摇头晃脑地朗读,抑扬顿挫地朗读、咬文嚼字地朗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朗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也就是让学生在把握文本自身意义,作者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朗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或重建,然后用自己的朗读替作者说话,替文本中的人物说话,替文本中的事物说话。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3
第一课时
一、自学引导
1生字我把握。
我来读:榆(yú)熏(xūn) 凄(qī) 藻(zǎo) 蛾(é)乍(zhà)
我来注音:玉簪花( ) 荇藻( ) 韧性( ) 衰败( ) 融洽( ) 模糊( )
2、查一查。
夹竹桃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故乡在 。因为叶片 ,
花朵 ,故得名。它对粉尘、烟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因而被誉为“ ”
但因其叶、皮、花均有毒,所以最好不要攀摘。
3、我来分段。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描写作者家中的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 (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
第四段 (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2、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花多,华美的成语,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等,请你再写几个这样的成语,(至少三个)。
3、按课文内容填空。
在 春风里,在 暴雨里,在 清冷里,看不出 ,也看不出 ,无日不迎风弄姿。
4、读文段,想画面,展开想象,说说还可以幻想“它”是什么?并写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走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这一幅图竟变成活画了。
5、作者写夹竹桃的韧性,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1)写它默默无闻地开放,“俏也不争春”:( )一朵败了就( )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就( )一嘟噜。
(2)写它一如既往地开放,宠辱不惊:花开时既无( ),也无( ),总是( )。
(3)写它一连三季地开放,坚持不懈:从( )季( )花开陪到( )季( )开放。第5自然段中两次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 )的赞美之情。
三、合作解疑 课文内容我理解:
1、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它的呢?(2、4、5节)
2、学习课文第二节。
(1)、我来读。
(2)、用“ ”画出直接描写花的句子。说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4)、读出这奇妙有趣的景象,并看画面试背。
3、学习课文第四节。
(1)、第二节已经对夹竹桃的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第四节又写夹竹桃的花的什么方面呢?(夹竹桃花期很长)。用简练的文字来概括,并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
(2)、从文中找出一组意思相反的词:( )——( )
( 3)、“这一点忍性”指的是 。
(4)、把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是 。
(5)、练习造句。
无不……
无……不……
(6)、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不超过10字)。
4、学习课文第五节。
(1)、我来读。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不止于此”中“此”指代 。
(3)、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影子又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 。
(4)、文中的“亚洲”是指 ,“大海”是指
,“远渡重洋的海轮”是指 ,而“游鱼”其实就是 。
四、知识拓展上网或到图书馆查一查与作者季羡林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三节。
1、读第三节,看看这一节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说你的想法。
(提示:多少种花?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2、 辩论:这一段是不是写走题了?
(1)、正方:这一段没有走题。
反方:这一段走题了。
(2)、理解这一段的衬托对比的作用,并领悟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
(二)学习课文第一、六节,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第六段是对第 自然段的总结,同时也照应了第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之势,围绕“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这一总括全文的问题,进行阅读对话,把夹竹桃的花色、花期、花影方面的内容作一整合,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二、测评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凄清( )参差( )和煦( )
反义词:凄清( )参差( )和煦( )
2、我想它是地图,( )。( )是亚洲,( ),( )是大海。(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 )。( ),( )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 )。( ),(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是( )。夹竹桃妙处除了有韧性,还在于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4、将“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改为反问句。
5、本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直接而具体地描写了夹竹桃的是第( )这几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作用是( )。第7自然段作用是( )
三、相关提示
1、注意“藻”中间的三个“口”字摆放要匀称,要写的紧凑。 2、课后,阅读老舍的《养花》。
四、学后随感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突出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来表达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课文以一主要问题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为学习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经历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像夹竹桃一样富有韧性,坚强不屈。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由物及人,感受季羡林先生如夹竹桃一样富有韧性,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老师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根据学生的回答抛出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走近文本时心中会产生若干个小疑问,师生共同解决这些小疑问,那么那个最初抛出的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对夹竹桃的印象)——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对夹竹桃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读有关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此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引领本节课学习的问题“季羡林先生为什么喜爱夹竹桃?”确定了这节课的主要线路后,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夹竹桃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默默地一年三季开放,花期之长是院子里其他花不能相比的。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课文状物咏怀,季羡林先生喜爱夹竹桃的韧性正因为他自己就如夹竹桃一样富有韧性,坚强不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并及时出示第四自然段重点句子。
精当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内化语言文字,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所以在学生的探究体验中我又设计了“文中的那些花指哪些花?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两个问题。通过和夹竹桃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夹竹桃默默无闻,韧性强的特点。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引导学生读第一个自然段,抛出问题“季羡林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呢?”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学习升华。
教学时,我以“读完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悟?”这一问题引导。
新课改要求高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季羡林先生面对挫折不屈服,富有韧性的高贵品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我设计了“我想对夹竹桃说””我想对季羡林说”“我想对自己说”这一练笔训练。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不是……也不是……却是……”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文
1.谈话:同学们喜欢花吗? 老师也很喜欢。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写花的文章好不好?师生一起写课题:夹竹桃
2.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夹竹桃吗?
3.教师可对学生讲的不到的地方进行补充。(出示夹竹桃的文字介绍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大家想知道有关夹竹桃更加详细的介绍吗?那就请你打开书,自己去读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2.不过在第一遍读课文前,老师有几点小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2)如果有认不识的字或者是不理解的词语,请你用笔标出来。
3.交流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助。
三、学习第一小节
1.指明读第一小节
(夹竹桃不是……也不是……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你读懂了什么?
3.这儿出现了一组关联词,大家会用它来造个句子吗?
4.学生造句之后,教师相机请另一位同学说说:你听懂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却)
5.齐读第一小节,感受夹竹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四、学习第二小节
1.夹竹桃,一种很平常的花,既不是最名贵,也不是最美丽为何在作者的心目中却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呢?大家想不想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2.出示两幅夹竹桃的图片(一幅红的,一幅白的)
3.看了图片你想说些什么?(美、奇妙)
4.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两种颜色的夹竹桃的!
5.自己读,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6.抓住“火上有雪” “雪上有火”引导学生理解“奇妙”“有趣"
17 夹竹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的乐趣。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4、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质疑旧知——自定目标
1. 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找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质疑: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要问的?(预设:韧性什么意思?夹竹桃有什么韧性?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幻想?)
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韧性”是什么意思?板书 柔软而结实
2. 课文的哪几小节写到了夹竹桃的韧性?(3 、4)
3 自读第三、四自然段,对比着想
苏教版十二册《夹竹桃》说课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