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精选13篇)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1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直接导入 )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点评: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点评: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点评: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点评: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点评:最后,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点评: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点评: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总评: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牵”准“牛鼻子”只有抓住范进中举时的一段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问题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稍加提示,学生即可通过熟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进行归纳、总结。在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较快地联贯全篇,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
总之,全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2
一、辨字注音组词: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三、下列四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长亲zhǎngqīn 相公xiànggōng
b 行事xíngshi 规矩guījù
c 星宿xīngxiù 解元jiěyuán
d 名讳mínghuì 拙病zhuóbìng
四、选择字词填空:
1 屠夫横披了衣服, (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 (跌、歇、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 (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 (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 (看望、请教、留心)些。
4 屠夫把银子 (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伸、舒、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 (揣、塞、放)……
五、请解释句中加黑词的意义,并说明现在是否使用。
1 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2 胡屠户吩咐女婿道。
3 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4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5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
6 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7 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8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9 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
10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六、写出下列句中加黑词现在的说法。
1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
2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 )
3 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 )
4 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
5 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 )
七、填空。
本文节选自《 》第 回,作者是 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 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 回,主要描写 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 的腐朽。
阅读
八、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一)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1 本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是( )
a 有特征性的语言
b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
c 有特征性的动作、神情
d 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
2 作者如此写范进的目的是( )
a 揭露他灵魂被腐蚀、被扭曲变形
b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c 揭露了当时腐朽庸俗对社会现实
d 刻画了唯功名是求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二)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
1 这一段主要刻画的人物是( )。
a 范进 b 张老爷 c 胡屠户
2 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是( )。
a 动作 b 外貌、语言
c 动作、语言 d 动作、语言、外貌
3 由本段看出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
a 爱才如命 b 虚情假义
c 疼女婿、恨儿子
d 爱财如命、虚情假义的市侩小人
九、阅读分析:
1 范进中举后,课文里哪些描写最能表现胡屠户这个人的本质特点?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2 范进和孔乙己都引人发笑,这两种笑有何不同?
练习测试——答案
三、a
四、1 腆 2 踱 3 轩敞,送,请教 4 攥,舒,缩,揣
五、1 教育、指引的意思。“教导”一词现在还在使用。2 指派或命令的意思。“吩咐”一词现在还在使用。3 说是,认为,以为。“道是”一词现在已经不用了。4 教我。“见教”一词现在已经不常用了。5 行业。“行事”当“行业”讲的用法,现在已经不用了。6 一会儿。“少顷”现在已经不用了。7 仍然,还在。“兀自”现在不用了。8 古人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用桑梓指代家乡。“桑梓”的这种用法现在已经不用了。9 整理、整治。“收拾”一词现在仍然使用。10 争论、较量、认真地细算。“计较”现在仍然使用。
六、1 丢脸的家伙 2 妻子 3 给 4 我 5 一些
七、《儒林外史》,三,清,吴敬梓,章回,五十五,封建知识分子,科举制度。
八、(一)1 d 2 d
(二)1 c 2 c 3 d
九、1 范进中举后,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奖范进“才学又高……”表现出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2 这两篇小说都用了讽刺的手法,写出了范进和孔乙己的可笑处,两篇的笑的相同处都是用来讽刺腐朽的科举制度,表达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揭露、鞭挞和抨击。但两篇笑的目的各不相同,前者更多的潮笑,旨在揭露封建思想毒害下的追逐功名的知识分子和势力小人的丑恶嘴脸;而后者则在哄笑的背后隐藏着深切的悲哀。前者笑后引起对丑恶嘴脸的憎恶,后者笑后对不幸者引起深切的同情。两篇都用了喜剧手法,但后者悲剧气氛更浓。两篇都在笑声中写封建时代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前者是凤毛麟角的侥幸成功者,后者则是被科举愚弄并最后吞噬的失败者。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3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范进中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承接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又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比较法\'阅读分析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三)教材处理:
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一课时教完,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不容易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
2、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能力目标:
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及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
三、教学模式程序:
(一)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型
(二)程序:
1、通过与《孔乙己》的比较引入对《范进中举》的学习,利用电脑课件简介《儒林外史》有作者吴敬梓。(5分钟)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比较阅读图表,重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对他的不同态度,了解夸张、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具体运用所达到的强烈的讽刺效果,并运用电脑课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20分钟)
3、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假想孔乙己中举后将会出现的情景,既训练了口头表述能力,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0分钟)
4、利用电脑课件对全文的写作特色及中心进行归纳总结。(5分钟)
5、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训练。(5分钟)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采用学生主动手参与型教学模式,训练运用比较法
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拔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来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1、以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方式授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主动性,并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解答问题的能力。
2、练习口头改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树立联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六、板书设计:(略)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4
[教学要点]
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断,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以胡屠户为例鉴赏讽刺手法;延伸拓展,深化对讽刺艺术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断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多媒体播放范进发疯的画面。
选一学生朗读第5段。
教师提问:文章是如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的?
学生讨论,明确:文章充分利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来刻画范进的“疯”态。语言描写:三次写范进讲“中了”,表现梦想实现的复杂心情。行动描写:四次写范进拍手,另外写跌倒,往门我飞跑,踹进塘里等动作,对范进热衷功名的丑态多方讽刺、无情嘲弄。神态描写:四次写范进“疯笑”“笑了一声”“大笑道”“笑着,走到集市上”,表现了范进利欲熏心的可悲可笑。
教师总结: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独特的神态描写,活画出一个醉心科举、迂腐至极的儒生形象。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却使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鄙、可怜、可悲。
二、赏析讽刺艺术
1.教师导入话题:讽刺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直接写实(白描)等。讽赖有不同的程度,较低层次是诙谐的笑,较高层次是像火一样辛辣的讽刺。今天,我们以胡屠户为例赏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1)提问:文章是如何通过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欺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的?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点评。
多媒体显示:
中举前中举后
称呼现世宝 癞蛤蟆 贤婿老爷 文曲星
长相尖嘴猴腮体面的相貌
学问不是你的文章好,宗师舍与你的才学又高
动作横披衣服,腆肚子连斟两碗,壮胆
一口啐在脸上手颤起来
骂一个狗血喷头 千恩万谢地低头去了
经济我自倒运……不知累了我多少 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
姑老爷还不稀罕
贺礼一副肚肠,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教师总结:前倨后恭,通过鲜明的对比,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胡屠户庸俗势利的市侩嘴脸。
(2)夸张手法
学生举例:胡屠户打范进后,“手隐隐的疼将起来”“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心想“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范进回家时,胡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教师总结:借夸张的细节描写,漫画式的笔法显示了胡屠户对范进的畏惧、巴结之情。
(3)细节描写生动真实,极具讽刺性。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胡屠户的细节描写,并在旁边批注一两句评点式的文句。
师生共同欣赏: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选两个同学表演这一片断。
这里揭示了胡屠户言语、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揭示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四个动词“攥、舒、缩、揣”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细节的真实生动、浯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2.学生自行画出本文中好笑的地方,用点评的'方式写出自己的鉴赏心得,继续体会讽刺艺术效果。
三、延伸拓展,感觉名著魅力,充分认识科举制度的危害,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显示: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乎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和《范进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揩( )揩眼泪 两茎( )灯草
3.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________,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________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4.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5.《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从本文和《范进中举》可以看到,文章大部分通过________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请你课外再读《儒林外史》的一些文章,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和写作实践,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认识。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严监生 夸张2.kāi jīng
3.动作 神态 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吝啬
4.前边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的话作铺垫,可以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5.夸张
四、课堂小结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著名片断。文章围绕“范进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描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的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讽刺是一门艺术,《儒林外史》集讽刺艺术之大成,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希望大家悉心揣摩,用心体会。
五、布置作业
1.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道出胡屠户的这番心机。
2.范进中举当天,邻居送礼道贺,张乡绅也来拜访,这是不是说明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联系当今“知本家”的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范进中举前后,知识并未增加多少,但前后境遇迥然不同,这说明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这与当今社会重知识、重人才有本质的不同,与那些以知识为资本进行创业的“知本家”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只有弄清这些。方可作出合理的解说。
教学后记:
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认识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篇5
【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及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
欣赏讽刺艺术,感知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范进发疯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查──熟知字词
1、点名读:
挈;腆;绾;掼;醺;菩萨;啐;皂靴
2、点名解:
唯唯连声;谨具贺仪;果不其然;桑梓;轩敞;浑家;华居;兀自
二、导──走近作者、作品
1、导言: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2、作者、作品: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三、讲──走进故事
1、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2、速读,概括大致情节。
预案: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四、找──走近人物
1、寻读:
思考: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预案:以胡屠户为例。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3、发现人物:综合描写人物的句子,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归纳人物特点。
小组活动:分四小组分别归纳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预案: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胡屠户──前倨后恭,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趋炎附势,贪婪虚伪。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众乡邻──趋炎附势,巴结讨好。
五、议
深思范进喜极发疯、探究众人前后变化的原因。
自由交流,畅所欲言。预案:一旦中举便飞黄腾达,这与范进之前的贫穷生活和卑微的地位将形成巨大的反差,他脆弱的神经受不了如此大的变化。范进的发疯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最大讽刺。另外,封建科举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