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练方案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练方案(精选12篇)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练方案 篇1
☆课文导读
《星星变奏曲》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虽然迷茫而不失坚定的信念。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颤动(chàn) 僵硬(jiānɡ yìnɡ)
瘦小(shòu) 萤火虫(yíng)
二、词语释义
变奏曲:运用变奏手法谱写的乐曲。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朦胧:不清楚,模糊。
三、语句解读
1.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四、作家作品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五、背景探视
1976年,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国家初步从内乱中走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开始由内乱走向建设,社会发展步入正轨。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和社会,作为诗人的江河满怀激情地歌唱,抒发了自己了心志。
六、文体浅谈
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用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谧( ) 憧憬( )( )
劫难( ) 闪烁(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mí( )足珍贵 nínɡ( )望
寂mò( ) fù( )盖
冻jiānɡ( )
3.辨析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4.从朗读的角度看,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⑴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⑵像星星落满天空
⑶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⑷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5.分析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
⑵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
⑶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
二、整体感知
1.请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
⑵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
涌出:
⑶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闪闪烁烁:
2.诗中出现的下列一些物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⑴象征理想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象征冰冷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有关本诗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一句中,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
⑵本诗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朦胧诗。朦胧诗最主要的特点是用语模糊不清,给人的理解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其代表作家有:舒婷、顾城、江河等。( )
⑶“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这句话中“燃烧”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所作的牺牲,“寂寞”则突出了这种寻求过程的孤独。( )
⑷这首诗直白式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
4.本诗的题目称为“星星变奏曲”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自己的经验等。
b.本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达追求光明的主题。
c.本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样的韵律。
d.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三、课内阅读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____________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____________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____________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1.在诗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词语。
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你认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中的“涌出”改换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夜色中,我们溜出
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选自《刘益善诗选》)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找出第一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象,请写出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点明题旨的诗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象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兰州卷)6.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可以写理解,谈感受,做评价。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摘内容进行批注。(3分)
【示例】
读书批注卡
作者:穆勒
内容: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已消失,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青春的朝气是—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前进不已的好奇心是一种拼搏奋进的精神,人生需要这种态度和精神,只有如此,人生才精彩,才有意义。
读书批注卡
作者:汪国真
内容:诗是属于青年的。如果身为青年而不喜欢诗,这真乃人生—大遗憾。
答案:批注:①饱含感情和富于想象是诗的特征,而富于感情和联想也是年轻人的特质。所以,年轻人应该喜欢诗。②青年人应该多读诗,诗能陶冶情感,丰富想象,提高文学修养。(意思对即可)(点明“诗”的特质1分,点明年轻人的特质1分,强调读诗之重要1分。)
☆写作小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第一、三节保持连贯。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作文素材
郑振铎酷爱藏书
郑振铎,酷爱藏书,家中藏书十分丰富。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卷振铎寄存于虹口开明书店100多箱古书,被战火烧光,他痛惜不已。上海沦为孤岛时,他仍然大量买书。当他看到中国书店要把大批古书卖给造纸厂,于是把全家十口人买口粮的6千元钱拿出来,买下七百多种古书。1958年卷振铎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后他的失人一次向国家捐献郑的藏书就达十余万册。
一、1. mì; chōnɡ;jǐnɡ;jié;shuò 2.弥;凝;寞;覆;僵 3.jiǎo 角落 jué 角色 chàn 颤抖 zhàn 颤栗 nán 困难 nàn 难民 kōnɡ 空间 kònɡ 空闲 4.⑴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⑵像星星//落满天空⑶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⑷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5.⑴比喻、反问;⑵反问、通感;⑶拟人。二、1.⑴既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温馨,月光的柔和与淡雅,更能把一个静夜中心灵的不平静表现得淋漓尽致;⑵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星星”出现的多、快。⑶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2.⑴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飘动的旗子、火;⑵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瘦小的星。3.⑴√⑵×⑶√⑷× 4.a 三、1.闪闪烁烁、朦朦胧胧、星星点点 2.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也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情。3.都有数目众多、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引人注目之感。4.不好。“涌出”一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星星”出现的多、快,而“冒出”和“跳出”就没有这种效果。5.示例:如果我是一座高山/就让我矗立在祖国的最边缘/帮助战士们守卫着祖国的大门//如果我是一条小河/就让我流淌在母亲的心底里/帮助孩子们抚慰着母亲的心灵…… 四、1.初夏、星星、萤火虫 2.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数星星 3.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4.都认为自己数得很清楚,都认为自己有理。/啊,两小无猜的时代/天真无邪的童年 5.略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练方案 篇2
《星星变奏曲》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颤动________ 凝望________ 安慰________ 柔软________ 疲倦________ 覆盖________
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 ____,而是___ ____,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 _____ 。
3.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两句。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二、能力升级达标
(一)阅读课内诗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5.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认真地体验这首诗,请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作点赏析。
最欣赏的句子:
我的赏析:
7.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的感受:
8.“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外现代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们在草地上数星星
刘益善
① 夜色中,我们溜出村子
躺在草地上面
我们数星星
她数是一万
我数是九千
不行。再数一遍
她却说是九千
我却说是一万
② 晚风拂过草地
飞来莹莹的光点
我们又数起来可总是数乱
我说莹火虫是月亮下的蛋
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
我们争着、吵着
笑着、闹着抱成一团
啊,两小无猜的时代
天真无邪的童年
9.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10.第①节诗中具有儿童特点的一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②节诗中有一处描写既运用了新巧别致的比喻,又体现了丰富自然的想像,这些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中写“我们争着、吵着”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理?哪些诗句点明题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3.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的繁星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请把你的想像描述出来。
我的想象:
三、优生探究乐园
14.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扩展成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1.chàn ,níng,wèi,róu,pí,fù 2.示例:阳光普照的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3.示例:七八个星天外/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示例一] 如果我是一张白纸/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如果我是一根蜡烛/我会默默给人们带来光亮 [示例二] 谁不愿意呼吸新鲜的空气/谁不愿意沐浴温暖的阳光/谁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谁不愿意拥有美好的生活/可是,人类肆意的破坏/使这一切都变成了虚幻5.(1)该句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只要言之成理即可。7.“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8.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 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9.初夏、星星、萤火虫10.溜出村子/躺在草地上面数星星11.我说萤火虫是月亮下的蛋/她说萤火虫是星星流的汗12.都认为自己数得很清楚,都认为自己有理。/啊,两小无猜的时代/天真无邪的童年13.只要想像合理即可。14.示例: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15.只要符合要求,表意清楚即可。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练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
第3课《星星变奏曲》学练方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