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同步练习
《背影》同步练习(精选12篇)
《背影》同步练习 篇1
同步练习一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用口头片断作文形式完成下面训练。
1.你有过对亲人由不理解到理解而深受感动的经历吗?举一个事例谈谈。
2.每个人都最熟悉亲人的特征了,想好一段话,说说你的一位亲人的特征。要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说。
3.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该不该发扬这种美德?为什么?
要求:要说得实实在在。把“为什么”说清楚。
二、写作练习
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父亲》,完成文后题目。
父 亲
乔黎明
又该去上学了,我急忙收拾东西。
“要好多钱?”父亲坐在门槛上,问我。
“要一百五。”我小声答。
“够不够?”父亲问。
我本想说:“不够”,但迟疑了一下,终于说:“够。”
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这里有两百块,你都拿去。到学校去要舍得吃,不要节约,该用就用。有个三病两痛的,要及时看,不要拖。听到没?”
“嗯。”我一边接钱一边答。
“到学校去要专心读书,听到没?每回都拿恁多钱,你晓得农村挖两个钱不容易。今天的钱还是你爸爸昨天晚上到人家那儿去借的。”母亲在一旁说。
“你说些啥你?你看你说些啥。明娃都恁么大的人了,他自己还不晓得专心读书?这还要你紧说?钱,让他拿宽绰点,吃得好点,我看也没啥不好。家里没钱,没钱还有我哇,我晓得想办法。只要他好好读书,我砸锅卖铁都送!”父亲盯着母亲说。母亲就无话,去忙她的活路。
那时晨光正照着父亲那因过度劳累而过早苍老的脸。我鼻子陡地一酸,有些想哭。
“东西收拾好了没?”父亲问我。
“收拾好了。”我小声答。
父亲就进屋背起我装满东西的背篼,说:“走,我送一下你。”
“哦,你还有啥东西忘在屋里头没?”
“没有啥了。”
一路上都无语。我觉得父亲的脚步就踏在我的心扉,沉沉作响。我一直都低着头跟在父亲身边,没敢看父亲,怕父亲那一脸的岁月会碰落我的泪水。
到了街上,父亲一看车还没来,就放好东西,然后对我说:“你等着车,我去卖了辣子马上就来。”
等了一会儿,车没来;父亲背着一个大背篼来了。“车还没来?”父亲问我,满脸的汗。
“没来。”我小声答。
“你的辣子刚才卖多少钱一斤?”有人问父亲。
“唉,便宜得很,才三块多点。”父亲答,一脸的苦。
我觉得有些东西在我眼眶里滚动,忙努力忍了忍,终没让它们滚落下来。
又等了很久,车还是没来。街上的人都开始吃晌午饭了。我已饿了。
“饿了么?”父亲问。还没容我回答,父亲又说:“你看好东西,我去给你弄点吃的来。”说着朝一个饭店走去。
不大一会儿,父亲就给我端来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
“咸淡合适不?”父亲望着我,问。
“合适。”我一边吃一边答。
我吃完了才想起父亲也没吃午饭,就说:“爸爸,你也去吃一碗吧。”
“我不饿,早饭吃得多。”父亲说。似乎还想努力笑一下,终没笑成。说完就拿过碗要去还。忽然,父亲又问我:“吃饱了没?”
“饱了。”我发觉我的声音有些嘶哑,忙别过脸去。
又等了好一阵,车还没来。
“恁迟了,还没车,怕你上学要迟。”父亲说,一边朝车来的方向望。
“爸爸,你回吧,我一会儿自己上车。”我劝父亲。
“那哪儿得。你恁多东西,一会儿车来了你自己能上?”父亲笑着说,“还是我多等会儿。”
“那你去买点东西吃?”我望着父亲说,
几乎是恳求。
“那要得,我去买个锅盔吃。”父亲说着就向近旁的一个锅盔摊走去。锅盔很便宜,五毛钱一个。
父亲拿起一个锅盔正要付钱,车来了。父亲忙放下锅盔朝我跑来,一边说:“不买了,反正我可以回去吃饭;快,你快上车。我来放东西。”父亲说完就背起我的背篼往车顶棚上吃力地爬。
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我晓得还有十几里山路等着空腹的父亲一步一步去量。我晓得父亲为了送我读书硬戒了吃了十九年的烟。我也晓得我为了所谓的面子,曾多次伤了父亲的心!
(选自《散文》1998年第7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门槛 宽绰陡地 便宜
2.如何理解“我觉得父亲的脚步就踏着我的心扉,沉沉作响”?
3.本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4.作者几次写到自己的眼泪表达了什么心情?
5.文章刻画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
1.kǎn chuò dǒu pián
2.父亲如此辛劳却还要我读书,我觉得既受感动又心情沉重。
3.①因操劳过度面色苍老;②借钱供儿子上学;③空肚子送儿子去车站;④给儿子买热汤面,自己去买锅盔。
4.感激。
5.善良、勤劳、为供儿子读书不惜一切代价。
《背影》同步练习 篇2
叶圣陶谈《背影》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那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这篇里叙述看见父亲的背影而非常感动,计有两回:一回在父亲去买橘子,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一回在父亲下车走去,混入来往的人群里头的时候。前一回把父亲的背影仔细描写:他身上穿什么衣服,他怎样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都依照当时眼见的写出来。在眼见这个背影的当儿,作者一定想到父亲不肯让自己去买橘子,仍旧是把自己当小孩看待,这和以前的不放心让茶房送,定要他亲自来送,以及他的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他的儿子等等行为是一贯的,中间含蓄一股爱惜儿子的深情。作者又一定想到父亲为着爱惜儿子,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这真是除了永远感激以外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事情。以上这些意思当然可以写在文章里头,但是不写也一样,读者看了前面的叙述以及对于背影的描写,已经能够领会到这些意思了。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能领会到,那末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自己流泪完事。后一回提到父亲的背影并不描写,只说“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一个消失在人群里头的背影是爱惜他的儿子无微不至的,是叮咛再三舍不得和他的儿子分别的。但是现在不得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去了,做儿子的想到这里自然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绪,也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这些意思也是读者能够领会到的,所以作者不写,只写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完事。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
文章里记载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都非常简单。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天,父亲只说了这几句简单的话,只因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作者特地记载下来,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送去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谁都辨别得出。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其次要说到叙述动作的地方。叙述一个人的动作当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动作。如不看清楚,凭什么来叙述呢?既然看清楚了,还得选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这才能使读者读了之后,宛如看见了这些动作。这篇里叙述父亲去买橘子,从走过去到回到车上来,动作很繁复。作者所选用的话都很适当,排列又有条理,使我们在宛如看见了这些动作以外,还觉得那位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还有,所有叙述动作的地方都是实写,唯有附加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以下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光里看出来的,是虚写。这一语很有关系,把上面的“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而且把父亲情愿去做这一番艰难工作的心情完全点明白了。
有几处地方是作者说明自己的意思的:在叙述父亲要亲自去送的当儿,就说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在叙述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当儿,就说自己“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在叙述父亲郑重叮嘱车上茶房的当儿,就说自己“心里暗笑他的迂”。这些都有衬托的作用,可以见到父亲始终把作者看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所以随时随地给他周妥地照顾着。至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那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聪明过分”“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体贴父亲的心情。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
《背影》同步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了解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写作笔法。
3、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多形式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研讨法:提出问题,个别思考,集体讨论。
教学手段:
借助朗诵录音、图画及多媒体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对课文总体分析;第二课时对细节分析。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会让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许多趣事也都让我们记忆犹新。但是对于我们最熟悉的父母,我们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的父亲的。
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交卸__iè,解除,除去颓唐tuí精神消沉
狼藉jí,践踏琐屑__iè,细小繁杂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举箸zhǜ,筷子
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思考下例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星槠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段落大意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由此可见,用背影突出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本文多次提到背影,表达的中心就是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确实,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那么以下部分我们就来仔细品读作者是如何表达父子之间的爱意。
父疼子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二、子爱父
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三、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作业:
1、比较他人是如何描写自己父亲的,课后作个收集。
2、自己创作一篇小作文,说说你父亲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附板书:《背影》朱自清
字词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交卸__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__iè,细小繁杂举箸zhǜ,筷子
二、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诗人,学者,作家,民族战士。因拒绝食用“美援米”而死。
三、写作背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四、浦口送别:
四写背影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点题背影第一段(1)第一层:那年冬天—我们便同行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描绘背影第二段(23456)第二层:到南京是—太聪明了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背影消失第三层:我说到—又来了
《背影》同步练习 篇4
第7课、背影
朱自清
●学习目的:
1、情感朗读,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背影》同步练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