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1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文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2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3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
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1.导入 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祷、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得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彩页《兰亭集序》摹本。前人对《兰亭集序》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解题,介绍作者。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正音:会(kuà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齐彭殇(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快速读课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学生讨论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
惠风:和风。 品类:指万物。晶:众
极:尽。娱:乐。 信:确实。
(2)请学生朗读第1段。
(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扩展]
“修禊”补注
谢友明
“暮春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
《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关,同时此时节北方还很凉,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晋时,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蚌起于晋时。”《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此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才,曲水之饮。”这一天已成为官民们水边宴饮、春季郊游的好日子,当时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遗风。唐朝时,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滨宴饮最盛。皇帝往往赐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五公里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上巳日本来与三月三日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后来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时就有在三月八日的。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后来修禊饮也常指文人雅集,也指朝班后友人欢饮,“穷轩驷马,峨冠鸣佩,班回花底修禊饮”(吴文英《丰乐楼节斋新选》)。
{五)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节文字。
2.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节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检查背诵第一节
2.讲析第二节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
(教师指导: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2)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注意“或”“因”二字的翻译)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既系之矣
(注意“之”“系”的解释)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3)学生齐读课文
(4)讨论分析
①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点拨]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②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幽”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③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忙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拆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腐慨。
(5)学生试背第二节
3.讲析第三节
(1)学生齐读第三节
(2)指名学生口译第三节
重点字词提示:(投影)
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①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第三节的层意
第一层引孔子的话总说_____;第二层写古人、今人_____;第三层写后人_____;第四层概括作序目的,_____。
[点拨]死生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作者的感触。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点拨]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4.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点拨]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点拨]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六)总结扩展
[总结]
王羲之书法闻名古今,兰亭也因之而誉满神州,是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王羲之的文名反被掩盖。其实《兰亭集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本文虽为序体。但不同于一般前言,从内容上说也非一般的游览纪事。全文三百二十五字,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描写了广阔的自然风光,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一反谈“玄”、崇“老”、尚“无”的腐朽社会风气和盛行骈俪讲究词藻的形式主义文风,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世事和人生,以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文章实践提倡为文应正视社会现实,对后人有所激励。《晋书,王羲之传》中评述说:“羲之自为作序,以申其志”,本文确可以视为作者抒怀述志之作。
从整体看,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叙述为主,写兰亭盛会,贯穿并突出“乐”字,并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全文的后2段是第二部分。紧承上文“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最后叙作序的意图,强调死生问题,古今的感慨是一样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扩展]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颉(yǐ),颉察而异之。特重牛心炙,坐客朱啖,颉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曰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广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1.翻译下列句子
①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②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导与王敦是伯仲关系,与王羲之是叔侄关系。
B.第一段主要说王羲之是王氏佳子弟,在王氏诸少中无人能够相比。
C.这两段文字能够比较真实地展示王羲之的为人处事态度及性格的特征。
D.王羲之东床袒腹的故事古今流传,“东床”也便成了“女婿”的代称。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凯因看重乏羲之为人正直,才以牛心炙先“啖羲之”。
B.由于王羲之的隶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因此王敦、王导都很器重他。
C.太尉选婿一事,既表明王羲之的自然,不拘谨,也显示了郗鉴识人独具慧眼。
D.本文说明王羲之才华出众,为人正直,但不注重社交。
[参考答案]1.①王羲之很看不起他,感情上(和他)合不来。②(王述)将要应召就职,走遍会稽郡城,却不去探望王羲之。2.A3.C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4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2)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
(2)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二段
上一次课,我们了解到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作者与众友人欢聚一堂,置身于崇山峻岭的怀抱,畅叙幽情。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兰亭集序》,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信可乐也
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作者因何而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再加之前面的描述,真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不欢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以欢快、愉悦的情感领略快乐的美好。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第三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是否和上文一致?
二、研习第三段
(1)请大家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痛。
(2)作者由乐转折到痛,是不是转折的太突然了,有没有过渡句给我们以提示?(过渡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句话,大家知道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兰亭集会,俯仰一世,说明时间过得很快。人们只有在什么时候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快乐的时候)
(3)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这种快乐的感觉是一直延续还是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就是一时的快乐,说明快乐是短暂的,但有句话我们忘了叫做时间不等人,所以不知不觉间,老之将至)。
(4)那作者除了痛快乐之短,还为什么而痛呢?(以文中的话作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要走向尽头,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我们常常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再美的曾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5)既然快乐苦短,生命易逝,作者有没有为我们列举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有哪些?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结合自己的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理解和看法(自由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评论。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这一段中,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学习,第四自然段,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
三、研习第四段
(1)上节课最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有所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变化,和我们前面的学习一样,大家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很好“悲”。
(2)今天我们常常说悲哀、悲痛,那悲和痛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如果不是,作者悲的是什么,痛的又是什么呢(上节课讲到,作者对于快乐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真切地感到痛苦,这种痛苦都是由谁感受到的啊——作者,那痛的是谁生命短暂啊-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悲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否?——“……悲夫”前面的内容,都是作者所悲所感,那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悲的还是自己生命的短暂吗?(作者想到了古人,也想到了后人,无论是古人还是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这段话我们用一句话就能恰当的概括其内容,即-千古同悲。因为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只有一次,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高官厚禄之人,还是文采斐然之人,抑或平常百姓,大家只要想到生命的本质,就不得不悲从中来,因为无论长短,最终生命的走向都是无人可知的世界尽头。在这里作者反对哪种人生态度呢?——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之妄作。
(3)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把长寿和短命看得一样。
(4)可以说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很显然是比较消极的,这是由于魏晋时代,许多士大夫接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的生命长短没有什么区别。用今天的观点看,其实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否定,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当然不以生命长短为标准,但是生命的长短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还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生命越长,他对社会的贡献量可能会更多更大。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不能由人力控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是随波逐流还是精彩绽放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想好,老师可以举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像我国古代,很多大诗人,都对生命的短暂有自己的看法,也会悲伤哀痛,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曹操是不是就自暴自弃呢,没有。相反,他还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在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依然成就一番伟业,被人称为一代枭雄。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兰亭集序》,对于生命的体悟和感受可能获得的更多,即便时代不同,对于今天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纵然我们不能延长我们的生命,但没人可以阻止我们活得洒脱,活得精彩。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一、导入
毛笔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王羲之的书画作品——《兰亭集序》摹本,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领略“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魅力。(引导回想“墨池”的典故,其书法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作为议论文的名人素材让学生积累下来)结合注释与课件了解作者及艺术成就。
结合注释了解文章背景,了解《兰亭集序》文采书艺双绝的价值。
学习本文,让我们跟随王羲之的笔墨去探幽访胜,追寻文明的足迹,感受文人雅士的诗意人生。
二、研习文本
【一读知美韵】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韵美。(通过播放课文朗诵音频或老师配乐示范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简洁雅致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教师相机作相应的诵读指导,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重点字音:癸丑(guǐ)会稽(kuài jī)修禊事也(xì)流觞(shāng)
感慨系之(xì)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
怏然(yàng)若合一契(qì)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二读通文意】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6人一大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一人读一句解释一句的重点词,其余同学可以提出疑难点。
第一段:
1、状语后置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毕、咸:全都。修竹: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以为:把……作为。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多,此处为“盛大” “热闹”之意。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为“饮酒”。名词作动词)咏,指“作诗”。
足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盛:繁多所以,用来……。(引导学生联想到所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的意思。)极,穷尽。娱,乐趣。信,诚,确实。
第二段:
1、相与:相处相交俯仰:喻时间很短
2、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怀抱:胸怀抱负
3、因寄所托因:依,随着。
4、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进取”舍:退止殊:不同
5、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的意思。
6、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
7、以之兴怀以:介词,因
8、况修短随化化,自然(联想《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中“化”也是此义。)
9、终期于尽:期,期限
第三段:
1、临文嗟悼临,面对着不能喻之于怀:喻。晓,懂得。(联想到成语“家喻户晓”)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活用作动词,看做一样,看做等同。
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好像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尽管所以:……的原因(联想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中“所以”同义。)致: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联想:而致千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表达)
5、“所”字短语如“所遇” “所之” “所欣”
(联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
(此环节让学生确定重点词,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并用联想法来加深或拓展某个重点词的意思。)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本文重点字词义作归纳总结提问(课件)
1、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2、列坐其次
3、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4、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足以极视听之娱
6、夫人之相与
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9、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6、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后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以为:把……作为。
17、信可乐也实在
18、因寄所托:因,依,随着
19、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感慨系之随着附着
20、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
21、以之兴怀以:介词,因
22、所遇所之所欣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物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2)梳理本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文章简洁雅致的语言,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研习文本
【三读理思路,悟感情】
1、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先请生回答。
点拨:大家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因何而乐,缘何而痛而悲吧。
2、a、自由大声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b、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大意: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语言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c、再找同学朗读,读出“乐”的感情
d、根据清晰的思路背诵
3、a、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为何而“痛”?
点拨: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大发感慨,感到痛惜,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b、请同学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读出人生短促、无常的无奈及痛惜。
C、理清思路背诵。
4、a、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点拨: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b、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四读抚昔追今】
a、问题研讨: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明确:王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