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药》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2、理解华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3、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教学重点
华老栓等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夏瑜等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时数
3课时:情节、人物、环境各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从阿q形象说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二、鲁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南腔调集》等。
《药》选自小说集《呐喊》。
三、怎样鉴赏小说
(一)、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
(二)、鉴赏方法:
1、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对理解主旨十分重要)
2、理清情节(结构安排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抓线索:明线(常常是主要内容),暗线(往往暗示主旨)
②抓标题:(文章的眼睛)
3、分析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最重要)
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
4、把握主旨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5、理解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是表现主旨的重要手段)
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等。
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作用:
①渲染气氛
②交代时代背景
③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心情
④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四、背景
《药》创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是在19xx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先后遇害的。作为同乡的鲁迅,对于他们的遇害很是激愤,于是就创作了这篇小说。
徐锡麟(1872—19xx年)和秋瑾(1875—19xx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并都曾经留学日本,进行革命活动。19xx年春,徐锡麟、秋瑾回国。徐锡麟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暗中准备起义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吴兴浔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后来回绍兴,与徐锡麟办大通学堂,并主持大通学堂工作。秋瑾与徐锡麟组织光复军,徐锡麟任首领,秋瑾为协领,暗中联络革命力量。后来他们约定于19xx年7月19日,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但因徐锡麟的活动已被清政府觉察,随时有被破获的危险,徐锡麟乃于7月6日乘学堂毕业大操之际起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攻据军械所,因弹尽被捕,当天被害。徐死后被挖了心,给清兵炒食净尽。接着,秋瑾被人告发,清兵于7月13日从杭入绍,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奋战力尽被捕,7月15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轩亭口。
夏瑜是《药》中的人物,但是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夏瑜来影射秋瑾的。“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而且都从玉旁;夏瑜被杀害的地方是有四个暗淡金字“古囗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显然是暗指秋瑾就义之处──古轩亭口。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但并不意味着小说中所描写的全是秋瑾的事迹。夏瑜是艺术形象,他的身上必然概括了其他革命者的某些方面,例如徐锡麟,他的心是被清朝士兵挖出来炒了吃的,这当然是残暴,而夏瑜的血却是被愚昧的群众蘸了当药吃下去的,就更令人悲痛。两者表面上虽无联系,但不能说鲁迅在创作夏瑜这个形象时没有想到徐锡麟生前死后的种种遭遇。秋瑾是献身民主革命的著名女英雄,而夏瑜则是出身贫寒之家的热血男儿,这种安排就说明了夏瑜是从现实中概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
五、初读感知
听范读(多媒体),学生跟着轻轻地读;
2、注音释词
肩胛(jiá)骨 攫(jué)取:抓取,掠夺。 黯淡:暗淡。置之度外:度,考虑。
褴褛(lánlǚ):衣服破烂。跄(qiàng)跄踉踉(liàng):走路不稳的样子。
六、理清结构,初识主旨。
1、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
2、对夏瑜是侧面描写的,说说小说中的人们对夏瑜事件是怎样看待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理解小说的线索和作用(课后“练习”二);
4、试归纳本文结构;
5、小说以“药”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又有什么作用?
6、以“华”家、“夏”家命名,有何含义?
——明确:
1、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吃药结果(上坟)
2、人们对夏瑜的态度:
人们 态度 人们 态度
1、夏三爷 出卖 5、百姓(茶客) 嘲讽
2、红眼睛阿义 欺压 6、康大叔 杀卖
3、百姓(看客) 赏鉴 7、夏四奶奶(瑜母) 羞愧
4、华家 买吃 8、其它
这说明了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也说明了革命者要发动群众是何等的艰难。
鲁迅语: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3、 (1)线索:
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2)连接、交织、融合: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
一,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开端)
二、明写华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发展)
三、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高潮)
四、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结局)
(3)作用: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暗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4、结构归纳:
情 节 一(开端) 二(发展) 三(高潮) 四(结局) 作 用
时 间 秋天的下半夜 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地 点 刑场(连接) 华家(连接) 茶馆(交织) 坟场(融合)
华 家
(正面描写) 买 药 吃 药 谈 药 药 效(无) 国民的
愚昧
夏 家
(侧面描写) 人 被 杀 血 被 吃 事 被 讥 影 响(无) 革命者的
悲哀
5、以药为题:
(1)含义:
文题《药》有着揭示主题的作用,可以有三种理解:
a、人血馒头绝不是医治病人的良药——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决不是愚昧的群众所想象的医治病者的良药;
b 、辛亥革命也不是医治中国的良药——群众愚昧麻木,革命者难以发动群众,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决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c 、彻底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良药——只有唤醒群众,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是取得革命胜利。
(2)作用:
a、揭示主题: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充分发动群众,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
b、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
c、连接线索:作为“药”的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
6、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华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程序
一、分析人物形象
华老栓
1、找出文中描写华老栓的句子作上记号,说明其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归纳华老栓的形象特征;
3、说明形象的意义。
——明确:
1、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2、人物形象:旧中国一个生活拮据、勤劳俭朴、胆小善良而又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贫苦劳动者。
老弱贫病的三口之家依靠一间小茶馆维持贫困的生活。满幅补丁的夹被,如豆一灯便足以弥满全屋的两间房,足见贫困;熬夜归来,又一趟趟地给客人冲茶可见其勤劳;他不敢看杀人,不敢接人血馒头,又说明他的善良。但他又迷信人血馒头,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不问杀的是谁就买其血,知道了是谁的血后还麻木不仁地、笑嘻嘻地为刽子手冲茶。
3、形象的意义:华老栓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社会“众生相”典型,他代表着当时的落后民众,他和不理解儿子的夏四奶奶是当时病态社会人物中最令人忧心、痛心的一部分。
康大叔
文中重点写到康大叔的地方有几处?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明确:
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
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还有语言描写等。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凶残、暴虐、贪婪无耻的刽子手,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
形象的意义:
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夏瑜
1、找出文中描写华老栓的句子作上记号,说明其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归纳华老栓的形象特征;
3、说明形象的意义。
——明确:
1、 描写方法:
行动描写:参加反清革命,狱中英勇斗争,宣传革命思想,牺牲个人生命。
语言描写:“可怜”、“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2、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3、形象的意义:
作者通过群众对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在狱中挨打,人们“高兴”;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时,人们扯着脖子看热闹;他的血,被老栓当作为儿子治病的“药”;连他的母亲,也为他的行为感到“羞愧”。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凶残、贪婪、顽固,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卑鄙自私,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 ——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二、理解主旨
1、可让学生读课文后面的方框内容,受到一定启示。
2、讨论课后“练习”一:
a、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
b、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c、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d、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们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明确:
a、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b、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c、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d、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3、归纳主旨
《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们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一)、社会环境
1、“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2、“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4、茶馆里茶客们的谈话……
——明确:
“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多么渴望!“潮一般向前赶”,何等嗜血!“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何其认真!七嘴八舌的谈论,如此愚昧!
这里饱含着作者的嘲讽,更显现了作者深沉的悲哀:革命者为民众牺牲,民众不仅不理解他们的奋斗目的,反而将他们的死看作无聊生活的一种点缀,平淡生活的一点刺激。愚昧麻木如此,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二)、自然环境
1、“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
3、“……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明确:
1、
a、这种异常单调和阴暗的环境、景物,与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暗示华老栓希望破灭的必然性。
b、为夏瑜的牺牲制造孤寂肃杀的气氛,暗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悲哀。
c、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阴暗、凄凉和恐怖。
2、坟上的花,可能是夏瑜的战友或同情者前来献上以寄托哀思的。这表明,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在夏瑜的坟头(死)布置一个花环(生),就深刻地把绝望、虚无、悲观与希望、乐观、信念揉合在一起,用沉重的音符奏响着历史发展的乐章和生命演进的乐曲。花环的出现,为荒凉之气增添了一抹亮色。表现作者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对未来的希望。
3、制造了毫无生机的坟场的悲凉、阴冷氛围,令人窒息,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三)、学生自由赏析其它环境描写
可能的赏析有:
1、灯笼:开头,灯笼只是一个照明工具。买药时,刽子手康大叔的一“抢”、一“撕”、一“裹”、一“塞”,寥寥数笔,便把一个凶残、狠毒、诡诈的刽子手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后来,华老拴把馒头用荷叶包了,然后便连同破灯笼一起塞进灶里。一方面引火,废物利用;一方面销脏灭证,了却一桩心事,谨慎周密,不留破绽。一个小小的灯笼,在鲁迅的笔下写得反复迭宕,摇曳多姿,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2、“……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在这里,作者把阔人家“吉礼”时的馒头和穷人丧嗣“凶礼”后的丛冢相比拟,吉凶互喻,是悲悯也是反讽,同时又和前文的“人血馒头”这味奇药的意象隐然呼应了。
花掉老栓一生心血和寄寓老栓全部期望的“人血馒头”终于没能挽救小栓的生命,“人血馒头”最终变成了“丛冢馒头”,这里的设喻又蕴含深沉的哲理和复杂的审美旨趣。“人血馒头”是生的希望,也是革命被愚昧扼杀的死的见证;“丛冢馒头”(坟墓)是死的见证,是个体生命终结的标志,而坟墓却又是人的生命、人的灵魂永恒不灭的外在形式。作者把一个革命者和一个小市民的双坟并列在一起,把“人血馒头”艳艳的鲜活色与“丛冢馒头”沉沉的死寂色重叠在一起,就正和主题“药”的双重意蕴相暗合。
3、华老栓“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写出了老栓的小心翼翼和特别的幸福感。终于买到“药”了,这“药”一定能治好自己儿子的病,儿子一定从此好起来,老栓心中充溢着喜悦。但是,这份所谓的“药”到底是谁生命的奉献,老栓却毫不在意,漠不关心。老栓不是无聊的看客,可是他的迷信、麻木和自私的思想与看客没有本质区别。作者借这一比喻展现他的“幸福感”,揭示的内涵却是其愚昧、麻木和自私,表达出对国民素质深沉思索。
4、茶馆在文中的作用
a、连接作用: 连接明暗两条线索。
b、推动情节发展: 由华家引出夏家的故事。
c、展示人物性格: 通过语言、行动等表现人物。
d、揭示小说主旨,浓缩社会现实。通过来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语言等,展现了群众的愚昧、落后、麻木,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仇恨,既是群众的愚昧,更是革命者的悲哀,这些均表现了当时旧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实现状。
《药》教学设计 篇2
对于《药》的主题的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有的评论者歪曲它的主题,有认为是表现作者“对于世间的恐怖”①的;有认为是表现“亲子之爱”的。②这类见解,早已为大家摈弃,我们也无需再去评议。
近来,有人指出《药》是歌颂革命者夏瑜的;有人说是揭露黑暗统治的;有人说是批评群众的落后和麻木;有人又说是批评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但更多的是把上述几个方面加以捏合算作小说的主题的。尤其普遍而通行的,是说作者对夏瑜不单是歌颂,更重要的是批判。批判什么呢?据说是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不去“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甚至“害怕群众”,以及“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史观”,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有的论者甚至无中生有地在那里称赞说:“作者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的批判是深刻的具体的,也是打中要害的。”有的又由此引申开来说:《药》的宗旨是“意在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家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的”。③
这样,到底什么是主题,《药》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反而使人们模糊起来,不得要领了。
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当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极为丰富复杂的,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即使一个作品在读者面前提出许多问题,显示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意义,其中也必有一个贯串全篇的中心思想,而其它思想都是从属于这个中心思想的。所谓主题,就是指这个贯串整个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主题思想。
主题,是作家观察和认识生活的结果,它又不能不受作家世界观的支配和制约。每个时代都各有其特定的生活内容,每个作家也各有其思想的特色。因而,作家对自己所参与的斗争,经历的事件,接触的人物,以及在作品中提出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都必然具有时代的、阶级的特点,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也就必然具有时代的、阶级的特色。
那么,《药》的主题是什么呢?
对于主题的探索,应当从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作出符合作者原意的结论。
为了准确地把握《药》的主题,我们已经扼要地介绍了鲁迅在写作《药》时,以及此前此后,对于革命和群众关系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现在,再让我们从作品实际出发,来做一点具体而求实的分析罢。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不妨先看作品的暗线。作品中属于暗线的人物只有夏瑜一人。他是一个家境贫寒的青年革命家。作品一开始,他就被刽子手砍了头,读者与他,连晤面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只是在第三节中,通过作者侧面的描写窥见他的形象。他很穷,管牢的阿义想乘机捞一把,竟“榨不出一点油水”来;他很勇敢,即使身陷囹圄,“还要劝牢头造反”;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是一个坚决反封建的战士。在人们普遍接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时候,他不失为一个先觉的精神的战士,他公然表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简短的话语,正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他已经把民族革命和民权革命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制度。当然,夏瑜所说的“我们大家”,实际上是指资产阶级而言;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曾经“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④因此,夏瑜口中的“我们大家”,除了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之外,也多少包括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夏瑜是个始终没有出场的人物。作者不曾直接地、正面地描写过他一笔,而是通过刽子手对他的敌视态度和群众对他不理解的种种言词和表现,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完成了对他的刻划。他独自构成了作品的一条线索,虽然处在暗线的地位,却依然掩盖不住他那崇高的革命者的光辉。我们觉得,作者对他非但没有丝毫的批判,相反,是在全力歌颂他,是把他作为一个“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的革命战士和精神战士来歌颂的。
但是,歌颂夏瑜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歌颂夏瑜是为了突出另一个更根本的思想:即群众现在是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他们如此对待革命和革命者的现象,能够允许继续存在下去吗?应当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呢?正因为这样,作者才把他的笔墨集中在作品的明线,对华老栓和以他为代表的那形形色色的群众展开了直接的、正面的描写。
华老栓是一个小城镇的贫民,就其社会地位和精神状态来看,同当时一般贫苦农民并无不同,他劳苦、善良,不曾做过什么损人利己的坏事,也似乎没有什么令人非议的品质,就连那个为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也是他用辛勤劳动所得尽其所有买来的,他实在可以说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的人。可是,他保守、落后,只顾切身的、眼前的利益;他迷信、愚昧,毫不自觉地幻想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儿子的生命;当茶客们议论夏瑜被杀的时候,他也无动于衷。这不是因为他冷酷,而是出于麻木的一种冷漠。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中说过:“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由此可见,华老栓的愚昧和麻木,完全是圣人和圣人之徒们的治绩。这样,当夏瑜被杀头的时候,华老栓便不会感到有切肤之痛;当小栓吃人血馒头的时候,华老栓自然也就不会想到革命者为民众献身,反为这“所 为”而灭亡的悲哀和精神的痛苦。
在作品的第四部分,集中地表现了夏四奶奶和华大妈的精神面貌。夏四奶奶不仅不理解儿子牺牲的意义,而且受着传统和舆论的束缚反觉得“羞愧”。对于儿子坟头上的“花环”,她也全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想来想去,也 只能按照传统的思路附会到鬼神迷信上去。她说:“这花没有根,不象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那结论是:儿子“今天特意显点灵”来给她知道的。而华大妈,则一不知夏四奶奶的儿子为何而死,二不知自己的儿子吃下的“药”,正是这位革命者的血。至于认识对方的儿子是为统治者的钢刀而杀,自己的孩子死于软刀,对她来说,更是不可思议的事。
鲁迅不仅展现了华老栓、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麻木和愚弱,而且将“花 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一类的“暴君治下的臣民”聚集在茶馆里,揭示了他们的灵魂。这些茶客,不是清王朝的官吏,不是革命的敌人,却众口一声地大骂夏瑜是“发疯”。这就从政治上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对于“精神的战士”的那种本不应有却又普遍存在的敌视态度,也从思想上深刻地揭示了庸众的思想认识距离革命是何等遥远!
这就是《药》里所描绘的群众的精神风貌:他们根本不知革命为何物,对于革命者,在其生前,有的殴打,有的咒骂;在其死后,又买他的血当“药”吃。革命者孤寂地葬在荒野,孩子不敢去玩,亲戚本家更怕株连,惟有孤独的老母亲前来上坟,但竟连她也感到“羞愧”……
恩格斯在论到法德农民问题时曾经指出:“广大居民的这种冷漠态度,不但是巴黎和罗马议会贪污腐化的强有力的支柱,而且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⑤难道华老栓一类的居民不也正是中国专制制度的一种支柱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表现在《药》里的社会黑暗和色调灰暗,就不仅从清王朝的残暴统治方面反映出来,也不仅从康大叔、夏三爷等人物的身上反映出来,而且也从华老栓和以他为代表的那些愚昧而麻木的居民的身上反映了出来。
由此可见,《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作者所揭示的不是夏瑜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而是群众身上的弱点。并且不是一般的揭示,而是把这种弱点和革命、革命者联结起来,更加深刻地加以揭示。诚然夏瑜是孤寂和悲哀的,但作者并没有剖析他这孤寂和悲哀的主观原因,比如“脱离群众”之类,而是着重在揭示造成这种悲哀和孤寂的客观原因。就在剖析客观原因的时候,作者也不是着重在揭示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和狡猾,而是侧重描绘群众的麻木和愚昧。这就是说,革命者的悲哀和孤寂是因为深味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之故。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⑥我们认为鲁迅的这一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需要我们做出概括的话,《药》的主题就是:群众现在还很愚昧,他们对于革命本是迫切需要的,然而他们却毫不觉悟,甚至敌视革命。要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把他们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否则,革命的成功就没有希望。
《药》,尽管还表现着鲁迅对群众力量的估计不足,但他所描写的人物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大量的真实存在。他是从革命和群众关系的高度来提出问题,启人深思的。他虽然还不知道应当怎样正确地去解决这一问题,但提出问题的本身也就意味着在号召,在催促革命者来解决这一问题。“疑问的解决就包含在疑问的正确的提出”⑦,鲁迅深刻地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正说明他在探求着这个问题的科学的答案。
我们不能同意那种认为《药》的主题是批判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不去“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甚至“害怕群众”,以及“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史观”的看法。这首先是因为它不符合作家的思想实际。试问:当作者本人在革命与群众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唯心史观局限的情况下,当他自己还在提倡以“个人的自大”来对庸众宣战的时候,他难道会去批判夏瑜的“脱离群众“和“英雄史观”吗?在中外文学史上,又有那个世界观还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作家,居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出过一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名著?没有。
其次,这种见解也背离了作品的实际,因为对于夏瑜,作者并无批判。有人说:夏瑜在狱中劝牢头造反,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他脱离群众的表现。这就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可以强词夺理的话,这句话不是正好可以说成是在宣传和发动群众吗?(当然,作者并无此意)还有人说:阿义打夏瑜嘴巴,夏瑜说他“可怜可怜”,这正是他“以救世主自居的英雄史观”的表现。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主观的臆断。因为这一细节所表现的革命者对于庸众的一种哀怜的态度,不过是哀其愚弱,怜其麻木而已。如果说这里表现了夏瑜自以为“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的某种优越感,那么作者对此,也不是批判而是赞赏,他所要批评的只是阿义的愚昧和由此而导致的凶狠。由此可见,这种既脱离作家思想状况又背离作品实际的论断,不仅在理论上是荒唐的,在事实上也是全无根据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就不能同意那种由此而来的推论。即认为《药》的主题是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家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等说法。鲁迅是辛亥革命的过来人,阿Q被杀前游街的时候,路旁不就有“马蚁似的”人群来围观和鉴赏吗?这类革命党人被杀和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他自然不仅耳闻,也曾目睹。如果说《药》的主题,包括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感受那当然是对的。但是,假如认为“揭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药》的主题或主题的一个部分,那就未必正确。《药》的取材、故事情节和辛亥革命并无直接关系,因而这种意见便未免使人感到大而化之。且不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革命党人的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而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所致。即使这种判断是正确的,那么鲁迅当时是否已经有了这种认识呢?显然还没有。至于说《药》的创作是旨在“解决资产阶级革命家如何正确对待群众”,那就更是无稽之谈。试问,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也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资产阶级可曾有一天正确地对待过群众吗?人们可以对它有此厚望吗?而且连鲁迅自己当时也未能正确对待群众,他竟然可能为自己的作品立下这样的宗旨和主题吗?
对于《药》的主题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既脱离作者思想实际,又背离作品实际的现象呢?除了没有认真研究鲁迅的思想发展,没有认真研读《药》这篇作品以及对于理论的怠慢之外,恐怕是由于太强调了某一时期的某种政治需要的缘故。例如:当着某一政治运动强调发动群众的时候,或者强调批判资产阶级的时候,或者讳言群众落后的时候,便容易抓住作品的和作者经历过的某一方面的事实来适应“政治运动”的需要,发表“趋时”的议论,而忘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列宁说:“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⑧我们应当 牢记列宁的话并永远引以为戒。
由于对《药》的主题看法分歧,所以对《药》的主要线索,主要人物的认识,也就呈现了众说纷纭的争议局面。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的,确定了的”⑨。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⑩,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这些意见,我们都不能同意。因为作品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划的人物,也是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人物,如果我们前面对《药》的主题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主人公和主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言而喻了。
《药》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1.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理清情节,初步理解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主题。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梳理情节的能力。
2.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梳理情节,明确明、暗线结构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列出情节结构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初步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标题入手导入
教师用红笔在黑板左侧写“药”
我们在“药”的后面加“?”文中的药为何成分?用来医治何病?疗效如何?
我们在“药”后面加“!”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震惊!凶残卑劣!愚蠢可悲!
我们在“药”上加,就充满了讽刺。
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感叹、讽刺来走进《药》中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给10—15分钟读书,可将自己梳理情节的重点记在书旁;可将质疑之点记在书旁,待读后和同学讨论。
2.整理自己梳理情节的思路,小组讨论补充,教师巡视,发现优秀者。
让一优秀者展示修改后的结果。
教师作简要板书,或出示投影片。重点:明确明线、暗线结构。
三、从双线结构探究主题
问: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下注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教师或请他生稍作补充。
从明线——华家的悲剧,可见怎样的百姓?(愚昧!)
从暗线——夏家的悲剧,可见怎样革命现状?(令人悲哀!)
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者突出了那一方面?(突出前者,可从明线安排得出。)
假若以夏家为明线,华家为暗线合适吗?请说出依据。(不合适。以华家为立场命题,意味尤深。“药”不仅是医治疾病的药方,更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病态的中国要服什么“药”?写作时为五四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需要。
四、小结
回到导入的“?”“!”,“人血馒头”之药医治不了小拴的肺痨,小栓之死死于群众的迷信,夏瑜——革命者的鲜血制成的人血馒头,夏瑜之死死于群众的愚昧。迷信则容易受骗,愚昧则不辨是非,其病根同为封建制度。愚昧、痛苦的民众,悲哀、寂寞的革命者,均需一剂良药。这服药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析小说人物,揣摩细节面描写,深入体悟小说主题。
2.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分析多种描写手法,剖析人物,把握主题的分析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对旧制度下的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药》深刻剖露了众人物的“不幸”与“不争”的一面。华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写的人物形象,写于没有正面出场,主要是通过
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这几个人物的分析放手给学生做,安排在后半课时。前半课时一起重点分析课文的第四节中夏四奶奶的形象。
二、重点研读,分析人物,进一步理解主题。
(一)精读第四节,看作者如何写夏四奶奶的?夏四奶奶形象的意义?(要求:抓住人物描写的语言,紧扣文本分析。)
1.学生小组讨论,解疑。
2.全班深入讨论,明确。
要点:
① 前来上坟的夏四奶奶看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着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踌躇”“羞愧”是因为夏瑜的死并不正常,是因为造反被砍头的。“造反”在不觉悟、不反抗、甘于命运摆布的旧时代劳动妇女看来,是有损祖宗颜面的事情,她为有造反而死的儿子“踌躇”“羞愧”。这一细微神态表明了她对儿子所作所为的不理解。在她看来,造反杀头天经地义。夏四奶奶身为革命者的母亲,仍未跳出愚昧百姓的窠臼。
② 夏四奶奶烧过纸锭后,见到尖圆的坟顶上出现的那圈红白的花 ,便极力寻找着花环出现的“根据”——“坆上的草根还没有全合”“这是不可能开花的”;那花圈“不很精神”“没有根”“不像是自己开的”;这花圈“倒也整齐”显然是有人插上去的,但“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就不来了”……她否定了种种可能,于是她得出“显点灵,要我知道”的荒谬结论。可见夏四奶奶的'迷信思想像一般百姓一样重。
③ 在夏四奶奶的眼中儿子是被“冤枉”,从夏四奶奶的语言“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 也便得知这一点。这里的“他们”指谁呢?用的是“坑”而非“杀”。在夏四奶奶的眼里,儿子是本分的,平和的,正是“他们”使儿子误入歧途。再看“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 ”。在她眼里“坑”了夏瑜的是那些引导夏瑜走上革命道路为民主共和思想而奋斗的革命者。假如夏瑜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能深入人心并影响到母亲的话,那么母亲也就不会把怨恨的矛头指向革命者。连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尚且如此不理解革命者的行动,更何况华老栓等广大民众呢?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夏四奶奶这个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她性格中愚昧、落后、迷信的一面。对革命的不理解构成了她慈母性格的另一面。假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能像无产阶级民主革命那样号召发动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就不会有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的母亲把怨恨的矛头指向革命者的这样悲凉的现实了。
之所以说夏四奶奶更能深刻的体现文章的主题,正是由她是革命者夏瑜的母亲这一身份决定的。
(二)看第四段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重点品读“微风早已停息”一段,这段景物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
重点品读“只见那乌鸦……”,为何写乌鸦飞向天空,而不是飞向夏瑜的坆?简述理由。
要点: ① 作者通过风、草、声来写“静”,强调坟地四周的“静”,突出夏四奶奶见到花环后迫切期待乌鸦显灵的心情。
她以深沉的母爱,以深沉的对儿子冤屈的积郁,以这种感情期待着乌鸦飞过来。这里的静就是在写夏瑜母亲的这样一种心情,她越是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堪。
② 乌鸦飞向天空包含了鲁迅深沉的悲哀(对当时的中国民众的愚昧是怀着深深的悲哀的),愚昧的梦幻一定会破
《药》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