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精选12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1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教法学法]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赏析《江南春》
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2•学生阅读《江南舂》,思考:
[问题一]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哏贷美和向往之情)
(四)作业
i•抄写五首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诵五首诗
(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i•揭示标题,划出标题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问题二]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教师范读《望岳》
1•介绍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问题二]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四)赏析《观沧海》
i•教师结合图画讲述:一个人登上一座山石,面对着波涛翻滚的大海和海中树木茂盛的山岛,看着一轮红日仿佛从海面升起。如果此时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事连连告捷,正挥师北征,他会作何感想呢?
(2)学生自由发言:具有(心胸开阔、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一统江山、囊括宇宙、称霸天下¨予肯定)。
2•诵读全诗。
3•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中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问题二]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五)默诵《登飞来峰》
[问题一]与《观沧海》相比较,二者在写法、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六)作业
背诵五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王昌龄左迁龙标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1、首句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读了开头两句诗,人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声声子规鸟儿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凉,更何况又传来远方老友的不幸遭贬的讯息,又怎让人不为友人担心、忧愁?
2、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描写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3、这起首二句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5、三、四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句中“愁心”二字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3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合作学习:
1、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2、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3、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再简单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五)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六)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本诗,并搜集整理与月有关的诗句。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2、3。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有关写“月”的古诗。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链接: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