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2024-06-05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通用12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重点)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领读诗歌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体会。

  4、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5)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四)、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用:

  (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三、尝试背诵。

  四、相同题材诗歌交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 、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诵读诗: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赏析诗: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四、标题解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五、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诗意,鉴赏意象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夜郎以西。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即柳絮,有漂泊无定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七、品诗欣赏

  1、写杨花,子规的啼鸣这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本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有声有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八、合作学习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

  1、对朋友远行的担忧;

  2、对社会的愤慨不平;

  3、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4、对朋友遭贬的同情。

  九、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书总结

  写景叙事:扬花子规闻道过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轻风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铃》李白《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5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通用12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