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2024-06-053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通用17篇)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1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使用了讹诈的手段掠夺他的土地和财物,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

  本纪: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帝王及其历史活动。

  |世家: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诸侯王和汉初开国公臣的历史活动。

  列传: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

  书、表(略)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边解决文言知识边理解课文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二、解决文言知识。

  三、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四、解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复习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2、渑池之会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二、解决文言知识。

  3、将相和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三、解决文言知识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品茗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检查背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末期,天下大乱,诸侯纷起争雄。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战国中期,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但是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作为“弱势群体”的赵国如何来应付这些呢?请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初中学过《史记》中的〈陈涉世家〉,所以这里的文学常识由学生搜集整理讲解,教师补充。

  1.司马迁简介。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讲解课文层次结构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3至第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

  第二层(第6至第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理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6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4段),写会前计议。“渑池之会”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国提出的。形势严峻,从而反衬出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第二层(第15段),写会上斗争。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层(第16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会上的胜利。由于“赵亦盛设兵”(暗指廉颇)使“秦不敢动”,这是会后的胜利。

  这部分重点写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写蔺相如为主,但对廉颇的描写的分量增加了。

  第四部分(第17至第21段),负荆请罪。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7、18段),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称”“望”“引”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活动。

  第二层(第19段),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第三层(第20、21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过程。

  四、研读课文第1至5段“完璧归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3

  〖目 的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见课后韩兆琦文)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六)质疑提示:

  1)读王渔洋、李晓芳的文章,区别:王文是质疑,李文是读写借鉴。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予秦璧、弗予,两言决之,并无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质疑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作为标准,按照理性的逻辑规则,寻找不合逻辑,不合事实的矛盾。例如,见道旁有水,使断定昨天夜里下了雨,这个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里在外的人最有发言权。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实,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这个证据不合理,譬如房顶上有积水,这个证据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结果,可以推断原因。所以质疑是理性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事实来提出疑点,并要对疑点进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不能妄言。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贞的质疑。

  a.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之道还治彼身。

  c.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七.质疑练习:

  林肯总统曾担任律师,为好友之子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谋财害命案辩护他以律师资格调阅全部案卷,阅后得知指控成立的关键在于原告方证人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死者。林肯要求法庭复审,当面质问了证人福尔逊,终于证明小阿姆斯特朗无罪,发表辩护辞据此,设想一段质问证人并为被告辩护的话,写成演说辞。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4

  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的丢分大项,虽然一般每小题都能得到分数,但很难把分数拿全,这一直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十分头疼和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阅读理解”这么难?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好了有关《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答案,欢迎前来学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题目: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与官职

  B.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蔺相如固止之曰 固:坚决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1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者

  C.而君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 徒以吾两人在也

  B.相如闻,不肯与会 不欲与廉颇争列

  C.且相如素贱 且庸人尚羞之

  D.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16.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分)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3分)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分)

  (4)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3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参考答案:

  13.B(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的意思)

  14.C

  15.D(第一个“其”是领属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指示代词,这,这种。A项两个“以”均为连词,因为。B项两个“与”均为介词,和,跟。C项两个“且”均为副词,况且)

  16.D(“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这一说法有误)

  17.(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孰与1分)(2)只是我考虑这件事(认为),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念1分,徒1分,以1分)(3)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嘉其义 1分,以 1分;定语后置句1分)(4)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说他们的坏话),都给他使眼色。(疾恶1分 ;毁 目 各 1分)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5

  第一学时

  三维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2、掌握和积累文言特殊句式等有关知识,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和技巧。

  3、分析文章节选部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一、知人论世:

  司马迁,西汉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      辩护,获罪下狱,受      。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         》。是中国第一部           ,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             ,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史记》的写作目的是:“                                                 ”。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位于二十四史之首;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指: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缪公(   )避匿(   )缪贤(  )汤镬(   )虽  驽 (   )肉袒(   )               

  盆缶 (   ) 案图(   )可予不 (   )渑池(   )诈 佯 (   )列观(   )

  皆靡(   )传舍 (   )甚倨(   )不怿(   )衣褐 (   )睨柱(   )                                     

  三、理清课文脉络,归纳段意。

  1—2节:                                         

  3—7 节:                                       。

  8—10节:                                         。

  11—12 节                                           

  四、反复读课文,筛选出文中的文言知识点并质疑

  五、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课后思考: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具体表现在哪?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f、出使结果如何?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可与不: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⑶拜书送于庭:

  ⑷如有司案图: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

  2、解释下列多义词

  而君幸于赵王                              

  则幸得脱矣      

  大王亦幸赦臣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今事有急,幸来告良: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负荆请罪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秦贪,负其强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誓天不相负:,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徒慕君之高义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引兵欲攻燕   :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相如引车避匿:  

  引而不发,跃如也:

  将军夜引弓: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

  不如因而厚遇之,便归赵: 

  秦军解,因大破之 :

  不欲与廉颇争列 :

  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大王见臣列观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余船以次进:                              

  欲以客赴秦军,与赵俱死。: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今君乃亡赵走燕 :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臣乃敢上璧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今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今: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今: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今: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今: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今: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今: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今: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今:

  4、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乃使从者衣褐: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

  ④毕礼而归之-归: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

  5、翻译下列句子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3)、我为赵将

  (4)、而君幸于赵王.

  (5)、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6)、何以知之.

  (7)、求人可使报秦者

  (8)、拜送书于廷

  第三学时

  学习重点:鉴赏文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史记》的写人方法和写人技巧

  一、鉴赏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2勇敢,机智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3爱国,忠心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廉颇的性格特征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体现在哪?

  2善于谋略具体体现在哪?

  3勇于改过是怎样表现的?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表现在哪?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表现在哪?

  史记刻画人物常用那些手法?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6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

  (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

  (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

  (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三、布置作业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7

  复习要点

  1、学会划读文言文

  高考考查的史传类文章无非两类: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结构特点是: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个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结局。我们要划读的内容,就是要划读出结构中的段落层次。

  划读什么?

  划读“四名一性”:官职名、年号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

  史传类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因为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随着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只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们就可确定为一个层次,用笔标注出来。

  ⑴一人多事型

  人物:廉颇,简历:赵之良将也。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气

  事件①:年号:赵惠文王十六年官职:赵将,

  事件内容:战功赫赫新官职:上卿

  事件②:时间:其后(公元前281年)秦伐赵

  事件内容:(1)劝王赴会(2)与王诀别

  新性格:深谋远虑忠君爱国

  事件③:时间:既罢(渑池之会结束)

  事件内容:负荆请罪新性格:知错能改

  人物:蔺相如简历:赵人也身份官职:舍人

  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缪贤时间:臣尝(曾经)有罪

  事件内容:为缪贤分析利害关系

  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士、有智谋

  事件②:新人名:于是王(赵王)召见新地点:赵王宫

  事件内容:(1)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式(2)提出对策:宁许以负秦曲

  (3)请缨出使秦国

  事件③:新人名:秦王新地名:章台

  事件内容:献璧取璧持璧欲击柱

  事件④:新地名:广成传舍事件内容:送璧归赵

  事件⑤:新时间:秦王斋戒五日后新地点:秦廷

  事件内容:廷斥秦王

  事件⑥:时间:相如既归新官职:上大夫

  事件⑦:时间:其后地点:渑池

  事件内容:(1)秦王步步紧逼戏弄赵王(2)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事件⑧:时间:既罢地点:归国新官职: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事件内容:(1)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

  (2)向舍人说明退避缘由

  新性格特点:以大局为重

  结局:卒为刎颈之交。

  归纳层次结构

  事件①—⑥概括为完璧归赵,事件⑦概括为渑池相会,事件⑧概括为负荆请罪

  2、初步掌握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通用17篇)高二语文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篇1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