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始得西山宴游记

2024-06-054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选13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 篇1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痛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二、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景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帅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看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末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恰,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实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本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而置作业 

  1.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为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顺宗继位,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动,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永州八记》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子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钴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谒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八记各自成篇,又连成一个整体。在八记中,首篇与末篇前后照应,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遭受迫害,远谪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愤慨心情。

  探究活动

  ——“而”字的作用

  “而”在两个词语之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折和修饰等关系。“而”字在本文出现了15次之多,意思不尽相同,请一一例举出来,并逐一加以解释。

  参考:

  施施而行(表修饰关系)

  漫漫而游(表修饰关系)

  披草而坐(表承接关系)

  倾壶而醉(表承接关系)

  卧而梦(表承接关系)

  觉而起(表承接关系)

  起而归(表承接关系)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表转折关系)

  穷山之高而止(表承接关系)

  攀援而登(表修饰关系)

  箕踞而遨(表修饰关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表并列关系,理解为表转折关系也有道理)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表并列关系,理解为表转折关系也有道理)

  自远而至(表修饰关系)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表转折关系)

始得西山宴游记 篇2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 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 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 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  ,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 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 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 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 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 能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 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内容,教师应鼓 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 积极思维。问题的提出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 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 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 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 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 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 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 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 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 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 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 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 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 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 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3.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 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 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解说:这个环节,是在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品味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提 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4.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解说:以上四项既有字词句的理解,又有中心内容把握,并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掌握本文写景 的特色。通过训练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突出重点难点知识,便于积累,也进行能力的迁 移培养。)

  5.翻译句子

  (1)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6.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 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 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 点。

  (解说:学生谈学习收获是最好的总结方法,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 ,教 师则在学生小结基础上加以强调补充。)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篇3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 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 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 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  ,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 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 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 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 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 能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 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选13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篇1  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