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篇1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教学目的:
1. 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 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 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 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四. 疏通课文
1. 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
⑴ 僇(lù)人 ⑵ 惴(zhuì )栗(lì ) ⑶ 施施(yì)( yì )
⑷榛(zhēn)莽 ⑸茅伐(fá) ⑹箕(jī)踞(jù)
⑺衽(rè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é)
⑽攒(cuá)蹙(cù) ⑾培(pǒu)娄(lǒu) 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 ⒁斫(zhuó) 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 复习旧课
二、 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为(表目的) 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 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 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 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 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 小结
四、 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 复习旧课
二、 分析课文
1、 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2、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三、 反复诵读,试背此文。
四、 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中本课练习。
附:主体板书
概写: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特写:西山之怪特 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 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 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 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 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 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四. 疏通课文.
1. 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
⑴ 僇(lù)人 ⑵ 惴(zhuì )栗(lì ) ⑶ 施施(yì)( yì )
⑷榛(zhēn)莽 ⑸茅伐(fá) ⑹箕(jī)踞(jù)
⑺衽(rè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é)
⑽攒(cuá)蹙(cù) ⑾培(pǒu)娄(lǒu) 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 ⒁斫(zhuó) 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 复习旧课
二、 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为(表目的) 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 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 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 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 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 小结
四、 布置作业
思考p129 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 复习旧课
二、 分析课文
1、 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详见p129 一)
2、 结合p129 二,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 本文与《小》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容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
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
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
b、《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三、 反复诵读,试背此文。
四、 布置作业
完成《基训》中本课练习。
附:主体板书
概写: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特写:西山之怪特 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导入
旅游是一种时尚,大家都喜欢,就是古人也十分崇尚,苏轼在赤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跟着柳宗元去游赏西山,看看是否也能有些意外的收获。
流程二:自主学习
1、 默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生字拼音注到文中。
2、 听录音,正确朗读课文。
划分朗读节奏: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 作者在文中自称“僇人”,你知道作者的生平境况吗?
柳宗元(773~819)
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当时的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XX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
柳宗元,字 ,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出生于京城长安,著名 家、 家,享年47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位是: 、 、 、 、 、 、 。
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你还学过的此种文体的课文有:
4熟读课文
流程三:合作探究
1、 探究第一自然段背诵要领
提示:注意动词、修辞手法。
2、 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
流程四:反馈小测
1、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2、《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是 朝的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山水游记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 、 和他的诗《江雪》。
3、指名背诵第一段。
流程五:布置作业
流程六:我的收获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二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实词的意义,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课文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
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
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
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流程三:合作探究
1、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2、 理解第一段
(1) 概括本段段意:
(2) 本段中表明自己被贬后恐惧心理的句子是:
这句既表现出对贬谪流放的 之情,又引出下文的出游。
(3) 作者用以排解心中苦闷的方法是:
(4) 极言远游范围之广的句子是:
(5) 总结自己的漫游并引出下文的句子是: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检测反馈
翻译句子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2、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三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实词的意义,正确翻译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
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
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
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
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
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流程三:合作探究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检测反馈
翻译句子
①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②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④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流程六:布置作业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四
学习目标:
理解第二段内容
学习流程:
流程一:检查第二段的背诵
流程二:自主学习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 正面写西山怪特的句子是
4、 写宴游情形的句子是
5、写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6、 作者写西山之美,多从侧面落笔,以所见之 、 衬西山之高;以众山的 反衬西山雄峙特立之势。
7、 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作者并未将题目拟为《西山宴游记》,而是加了“始得”, “始得”是什么意思?作者此次游玩与以前的玩赏有何感触?
流程三:合作探究
各小组讨论疑难,整理最佳答案。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师分配各小组任务,指定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和讲解。
流程五:拓展链接
四季皆可入诗:“ , ”悄然带来了春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尽情展现了夏的风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描绘了秋的浩荡;“ , ”巧妙渲染了冬的奇美。
流程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记忆重点实词意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篇4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
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
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学到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始,这八记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学生朗读文章,自己翻译。
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课文写法研讨
一、文章题目
“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二、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
“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三、内容点拨
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异,为什么?
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结构层次
第一段:
a、 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b、 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游无目的
c、“到则┅┅而归”第三层:游赏的随意性
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山的描写。
第二段是特写,步步紧逼法
坐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俯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附板书:
↑顶峰↓
╱ 俯视
焚茅茷 ↓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 若垤若穴
↑ ↓
╱ 尺寸千里
缘染溪 ↓
↑ 四望如一
╱ ↓
过湘江 心凝形释
↑ ↓
╱ 万化冥合
坐西亭
↑
↗游赏的随意性 ╱ ↑
获罪谪居 (铺垫) (特写)
↘漫游的无目的性
↑
(概写)
本文的个性特征:
1、 概写特写相结合(见上面板书设计);
2、 比照与映衬
文章开始表明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山水之乐也是悲伤情调,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未得西山时漫漫而游,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西山之“特立”。
3、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叙事写景都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其实柳宗元所写的“西山”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而已,在山水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
主题:
本文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山的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
最后布置作业。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重点难点: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