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2024-06-058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精选15篇)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篇1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一. 基础检测(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chǎng)之长者          浚(q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ǒng)之以严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阅读欣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25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5.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7.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做得好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25分)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3.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1)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1)德素以闻太宗。

  (2)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

  (三)写作训练(30分)

  15、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用整散相结合的句式,写一段话,至少有两处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项中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的“哉”,前一个表疑问语气,后一个表肯定语气;c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所”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的“则”前一个是“就”,后一个作“是”讲。

  4、b.略。

  5、a.a项:听说;懂得;闻名。 b项:实在,确实;果实,这里作动词用;果实。c项:威吓;举起;举起。 d项:水流;流动;水流。

  6、a.a项两个“盖”都表推断语气;b项两个“而”,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c项的两个“之”前一个代词,后一个结构助词;d项两个“于”前一个“对于”,后一个“从”。

  7、d.“终苟免”: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

  8、c.不是作者的观点。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15、略。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篇2

  【跟踪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课文简析

  第四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诵读、领悟、背时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法。

  因为古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文中又往往做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心认真地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更何况在图书馆、网络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战情况、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绍和解说,只要学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

  2、反复诵读法。

  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3、鼓励学生交换资料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

  4、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法。

  高一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到底,质疑争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讨论,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点拨法。

  对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点拨说明。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2、查资料自学法。

  3、交换资料法。

  4、质疑讨论法。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讽谏帝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唐代就有一位智勇双全,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的魏征。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知识

  一)检查带感情朗读

  1、谁来读一次课文

  2、谁再读一次课文

  3、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对作者及课文时代背景的了解

  1、你对魏征知多少?谁来扼要地谈谈?

  2、《谏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写的?谁来说说?

  三)检查字词句的学习

  1、抽问中下层学生对“凡百元首”、“善始者”、“克终者盖寡”、“则思三驱”的理解。

  2、1若回答得好,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若对回答的答案不够满意,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学习小组代表汇报词语学习:每组3~5个。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1、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课文翻译出来。

  2、谁起来说说你的翻译。

  五)学生齐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爱学。)

  四:布置作业:多读课文,第二课时下课前要求每人能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学生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一)师: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什么的?谁来说说?(回答后)

  二)谁来补充?(补充后)

  三)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四)师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分析段意。

  五)投影各段段意。如下: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四:写作特点分析,师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结果后投影。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现实中有积极意义,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后派代表说说。

  1、本文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具体怎样做?

  2、如果采纳了太宗这些主张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3、这些主张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六、读课文,整体再感悟

  1、齐读

  2、指名平时最具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欣赏文采。

  3、谁来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这一点写一篇读后感。

  九、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段意: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精选15篇)《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篇1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一. 基础检测(20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