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2024-06-054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精选12篇)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准备

  收集韩非子以及扁鹊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 活动一:“我会说”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3、教师归纳整理。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 活动二:“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四、 活动三:“我会译”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5、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五、知识巩固。

  1、理清结构。

  开端、发展: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高潮: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结局:桓侯病死

  2、复述故事。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述课文。

  二、引导分析课文。

  1、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

  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发挥想象力并讨论

  (1)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望”了桓侯一眼便“还走”时的内心活动。

  (2)扁鹊第四次进见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及做法。

  提问:从扁鹊“逃秦”的决定,可以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警。

  2、分析人物性格

  (1)课文通过描写蔡桓公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物性格

  A“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盲目自信。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蔡桓公固执主观

  C“不应”,“又不悦”: 表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D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桓侯遂死

  3、人物形象对比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聪明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讳疾忌医

  由此可见:本文赞美人物是扁鹊,而蔡桓公是一个陪衬人物,他的讳疾忌医更反衬了扁鹊的医道之神,他的昏庸更反衬了扁鹊的智勇。

  三、阐释主题:

  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思维

  要求:(讲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引以为戒,做到活学活用。

  六、作业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22扁鹊见蔡桓公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 (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 (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 (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 在骨髓 无奈何也 体痛,遂死

  ——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篇2

  (2003-05-24 15:35:14)

  教学目标 :

  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鄚 桓 腠 应 悦 熨 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 汤同烫 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 腠理 汤烫 肌肤 针石 肠胃 火齐 骨髓 司命。

  2.了解作者韩非。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

  (一)定向

  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作者

  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理解 道理

  (二)自学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鄚、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 是 末年 国的公子,是 时代重要的 家。

  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6.男同学齐读课文。

  7.女同学齐读课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2.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1.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本文阐明的哲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讳疾忌医,害处极大,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第四题:

  这道题强调的首先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防止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倾向。

  1.扁鹊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有间:有一会儿工夫。

  2.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见(蔡桓公)。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

  3.“您的病(已经)在肌肉里,不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益:更加。应:理睬。

  4.(病)在肠胃,火剂的药力能达到。齐:剂。

  5.现在(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问了,是以:因此。

  6.桓侯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索:寻找。

  (四)答疑

  找学生翻译全文,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也可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翻译,教师到学生座位上,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倘发现普遍性难点,则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译文如下: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倘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学习进度慢,这篇课文也可安排两课时,如果那样,学生翻译课文的任务就安排在第二课时来完成。

  (五)自测

  1.搞一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用一分钟时间,全神贯注地背课文,看谁背得多。一分钟后,全班同学齐背。一般说来,一分钟全班能背到课文的中间部分。

  再来背一分钟,看能不能背下全文。一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气氛,会有将近半数的同学两分钟内背下全文。(因为已有了前面的朗读、复述、翻译做基础)

  2.写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解释“汤熨、针石、火齐、司命、还走”五个词。

  3.听写并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代重要的 家。

  (六)自结

  语文科代表总结本节课学习步骤,学生或教师补充。找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谈本文阐明了什么哲理,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1.课上没译完的同学课后在练习本上译完。

  2.课后练习题尚未掌握的再做一遍,巩固背诵。

  3.倘上述任务已在课上完成,则可预习《诗词五首》。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

  2、以桓侯的病情发展为线索。

  3、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课时安排:四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二)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一、 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第一课时

  一、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疹法:望、闻、问、切。

  二、检查预习

  读课文。注停顿和读音。

  三、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字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疗将恐深。”

  见: 谒见,拜见。 疾:小毛病。 腠理:皮肤的纹理。

  将恐:恐将,恐怕要。 深:厉害,严重。

  赏析:①此句话点明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蔡桓公和扁鹊。

  ②“立有间”:诊断的准备。

  ③扁鹊诊断准确,劝告诚恳。

  2、桓侯曰:“寡人无疾。”

  赏析:“无疾”断然否定有病,盲目自信。

  3、扁鹊出,桓候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出:离开。 医:名词,医生。 之:结构助词,无义。

  好:喜欢。 不病:没有生病。

  以(之)为功:把(这个—指治“好” 病)作为功劳。

  赏析:桓侯对扁鹊进行了毫无根据的讽刺,表明了他极其不信任医生,讳疾忌医,盲目自信。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复:又,再。 益:更加。 居:止,停。

  赏析:第二次诊断病在肌肤,证实了不治将恐深的预测。

  5、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还:同“旋”,旋转,转身。 走:古今异义字,跑。

  赏析:扁鹊一言不发。转身就跑,使文章在平缓的叙述中突起波澜,引却悬念,自然导入下文桓侯派人发问。

  6、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故:特意。 汤 ;同 ‘烫’,用热水焐。 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 所及:所达到的部位。 及:达到。

  针石:金针、石针。 火齐:火剂汤。齐同“剂”。

  赏析:这句话是重点句子。要记忆,理解和翻译。它揭示了桓侯病情的逐步发展。

  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今:现在。 臣:古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也是自谦的自称。是以:即以是,因此。

  请:过问,拜见。

  8、居五日,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己逃秦矣。

  9体痛:全身疼痛。 索:求,寻找。 矣:语助词,“了”。

  10、桓侯遂死。

  遂:于是,就。

  五、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6.桓侯遂死。 遂: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课文。 2、翻译扁鹊的回答蔡桓公使者的话。

  二、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1、 1—3 第一次见面。(开端)

  介绍人物、事件、揭示矛盾。

  2、 4—6 第二次见面。(发展)

  扁鹊诊断病情的发展;蔡桓公的盲目自信。

  3、 7—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精选12篇)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