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精选14篇)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1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立有间( ) 腠理( ) 寡人( ) 桓侯( )( )
骨髓( ) 遂死( ) 火齐( )
2、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词。
立有间 间:
不治将益深 益:
桓侯不应 应: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
使人索扁鹊 索: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4、文学常识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作者是___国时代的思想家______,他是先秦__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5、《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叙了名医扁鹊前后几次见蔡桓公的情况?
〖点击思维〗
1、注意“间”此处不读一声;“齐”是通假字,此处不要读成了“qí”。
2、“是以”含义较特殊,此处是“因此”的意思,需重点识记。
3、第一句注意“疾”“ 腠理”“ 恐”的意思;第二句注意“还走”的翻译形式;第三句“索”要翻译准确。
4、你知道吗?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我们熟悉他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
5、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 蔡桓公 哲理
病 立有间 疾在腠里 寡人无疾 不
情 时 居十日 病在肌肤 不应、不悦 可
发 间 居十日 病在肠胃 不应、不悦 讳
展 为 居十日 病在骨髓 故使人问之 疾
为 序 居五日 逃 秦 遂 死 忌
线 医
〖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极简练而又善于传情达意。古人对疾病的轻重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轻病叫“疾”,重病叫“病”。所以第一次见面时,说“君有疾在腠理”,而不说“君有病在腠理”;而第二、三次见面时,就把“疾”换作“病”,因为病已经加重了。为表现扁鹊谦逊,在第一次见面时说“不治将恐深”,传达出委婉的口气。而第二、三次就把“恐”字换为“益”,说“不治将益深”,表现扁鹊对蔡桓公疾病恶化的肯定程度。第二次见面时扁鹊劝桓侯治病,作者写桓侯的态度是“又不悦”,一个“又”字既写出他这次的心理状态,又写出第一次见面时的心理状态,很不高兴的情绪有增无减。后来,他体痛“使人索扁鹊”,这个“索”字表现他急迫的心情和蛮横态度,他认为自己的病还可以医治呢。
〖把握重点〗
对比,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利用对比刻画人物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把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进行对比,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扁鹊一见蔡桓公,“立有间”、“君有疾在腠理”写扁鹊细心观察,准确诊断出蔡桓公的病情,并用和缓的语气规劝。而桓侯一句“寡人无疾”,态度固执、自信,对医生的规劝极其反感。二见、三见蔡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侯病情加重,在规劝中含有警告语气。而桓侯“不应”,“又不悦”,对医生的态度冷冰冰,讳疾忌医的神态跃然纸上。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个动作描写,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达到不可救药的程度。至此桓侯仍未觉醒,对扁鹊“还走”不解。最后,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体痛”,临死才“索扁鹊”,已无济于事了。这是讳疾忌医的结果。扁鹊的高明医术、耐心规劝和桓公的愚昧固执、不可救药,形成鲜明对比,使故事寓意更明确。
〖攻克难点〗
准确顺畅的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是本课的难点,请看下面的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质询疑点〗
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 为什么“还走”?最后他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扁鹊“还走”的原因,是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于不可救药。桓侯本是可以得救的。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都是可以治的,但桓侯用“不应”、“不悦”,拒绝医生分析病情。这突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本性。文章写扁鹊“还走”,结构上使故事情节起波澜,自然引出后边的答话,突出重点,同时表明扁鹊医术高超,远远就看出蔡桓公已经不可救药了。扁鹊医术那么高明,但当桓侯病情恶化时,他逃到秦国去了,这是不是说明他不负责任呢?不是。扁鹊对桓侯病情的三次忠告,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医生已尽忠尽责。为避免遭迫害,他采取了果断行动,可见其精明。同时从侧面写出蔡桓公蛮横、残暴。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5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3
设计理念: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能做”。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教学流程: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三、 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四、 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五、 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见面次数及时间扁 鹊 蔡 桓 公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六、 活动五:“我会演”(25分钟)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5分钟)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各组开展背诵比赛。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八、活动七:“我会做”(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后练习二,然后相互评改。 教学后记: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4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一见桓公细心观察诊断病情。“疾”:小病。指出不治的后果固执、自信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
“益深”,不治“不应”“不悦”:讳疾忌医的神态三见桓公病情越发严重,的后果将更严重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不治的后果也越发严重依旧讳疾忌医四见桓公一望便知桓公已无可救药,转身就跑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桓公使人问扁鹊扁鹊答使者,指出桓公病情由轻而重,终于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解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临死才“索”扁鹊,无济于事了,这是讳疾忌医的结果。
一、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清清楚楚。
二、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
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疗法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三、本文写人叙事是为了阐明道理。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者的可悲、可鄙。这样,本文阐明的道理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四、文言词语。
(一)古今异义的词语。
间:一会儿、片刻。现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邻里之间,两山间。
居: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前,表示隔了一段时间,有“停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常作“居住”或“住所”讲。
(二)至今广泛运用的文言词语。
复:再一次、又。现在常用词语有“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
益:更加。现在常用词语有“精益求精”“日益严重”等。
及:达到。现在常用词语有“及格”“来不及”等。
索:寻找。现在常用词语有“索取”“检索”“搜索”等。
(三)现在基本不用的文言词语。
使:现在说“派”。
是以:现在说“因此”。
遂:现在说“于是”。
(四)通假字。
“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经不同音了。
本文三个通假字都是重点词,因为都与正确理解句意有密切关系。(汤烫,齐剂,还旋)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5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是韩国贵族,屡谏韩王变法图强,不被采纳。著书十余万言。秦王嬴政看见他的著述想用他,便攻打韩国。韩国派韩非出使。韩非到秦国后,遭李斯、姚贾谗毁,服毒死于狱中。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的文章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文风峻刻峭拔。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韩非的代表作品有《说难》《孤愤》《五蠹》《显学》《六反》《八说》《八奸》《亡征》等篇。本篇选自《韩非子》中的《喻老》篇。韩非用《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形象地阐明了“图难于其易”的道理。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6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 家学说的集大成者。(2分)
2.课文中“ ”这句话,说明了蔡桓公的病得不到治疗的根本原因。(2分)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腠理( ) 立有间( ) 汤熨( ) 骨髓(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不治将恐深(将: )
⑵居十日(居: )
⑶桓侯不应(应: )
⑷桓侯又不悦(悦: )
⑸故使人问之(故: )
⑹司命之所属(属: )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3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 ,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 通 ,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 通 ,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2分)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
7.概括以下两个人的性格:(4分)
扁鹊:
蔡桓公:
8.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3分)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 ,今义: 。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 ,今义: 。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 ,今义: 。
9.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诫人们,过分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极其错误的。
d、告诉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10.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3分)
第二部分:
(一)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3分)
1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3分)
13.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4.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2分)
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3分)
16.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3分)
17.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2分)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8.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2分)
(二)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非吾所以处子①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②炫卖③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⑤进退⑥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①处子:安顿我儿子。②贾(gu)人:商人。③炫卖:沿街叫卖。④俎豆:祭祀器皿。⑤揖让:打拱作揖礼节。⑥进退:进退朝堂的礼仪。
1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常嬉为墓间之事。
译文:
(2)此可以处吾子矣。
译文:
20.本文谈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有一句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接近,这个成语是什么?(2分)
21.读了《孟母三迁》以后,你是怎样看待环境与人成才的关系的?(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以《我身边的“蔡桓公”》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断,要突出人物的性格。300字左右。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2、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3、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个成语叫“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
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诵读常规训练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5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蕴含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课题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原名秦越人,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蔡桓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扁鹊见蔡桓公》。
2、齐读课题并题解
蔡桓公,春秋时期蔡国的国君,其封爵为“候”,故文中用“桓候”;而“公”则是对国君的泛称,因此文题用“蔡桓公”。
“见”,是什么意思?“拜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力求流利通顺。
(师言:“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边读边勾划生字词,并在停顿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法:生自由朗读,师巡回辅导)
2、生提疑问,全班共同解决朗读中正音、停顿的问题。
(若无学生提问,师可顺势一推: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个个都胸有成竹。老师这里有一个建议:我们来一场男女生赛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3、老师范读
(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吗?)教师范读
读毕,师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意识到朗读应有感情,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4,同学跟读。5.同桌互读。
6、全班齐读
(那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朗读课文呢?我们一起来试着朗读一遍。)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疏通文意,把握情节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疏通文意的工作,小组长作好记录,把有疑难的的地方记下来,留待全班共同探讨。
(下面请四人为一小组,请同学们结合自我预习情况, 在小组内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加以探讨,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如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不错,所提的疑问并不多。这时师可作故意出题考考学生。出示以下几个重点词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四、表演剧本,体会形象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什么线索来推动故事的情节的?这个线索又把故事分为了几个场景?或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2、一代神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不足百字,然而人物的情态、心理却跃然纸上。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你能否与同学们一起合作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呢?
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选择默契的伙伴,一起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吧!
(生分小组合作,师巡回指导)
3、表演课本剧,并作评价
(教法:每小组表演完一个场景,并及时请其他的学生作评价)
师言:你觉得刚才那个小组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你可以就其中的一个动作、神情或者说话语气等作出评价。
4、欣赏完了课本剧,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桓侯之死谁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
(教情估计:此时教师可激趣设疑: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而逃到秦国去?他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医生? 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形象了。)
五、探究寓意,获得启示
1、剧中结尾写道:“桓侯遂死”。让我们来假设一下:临死前,桓侯预知自己离死亡已为期不远,于是他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子孙,他会留下怎样的遗言呢?(文字不必过长,三四十字即可)
(生动笔写遗书)写毕,请部分学生朗读蔡桓公的遗书。
2、由“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你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事、哪些富有同样哲理的话语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小结: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10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神医扁鹊吗?他名叫秦越人,因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用我国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gu6)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并没有死,还能救治。这使虢国的国君大为惊喜。扁鹊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又用药物炒热,敷在太子的胁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这简直是起死回生啊!但是对这位名医的医术也有不相信的,蔡国的国君蔡桓公就是这样。他起初只有一点小毛病,但不信扁鹊的诊断,不肯就医,结果病情逐渐加重导致最后死亡。我们课本中收了这则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交流有关《韩非子》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韩非的重要著作。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课文告诉给我们一个什么故事?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
(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当点拨、点评)
明确:应区分掌握的文言词疾:小病病:大病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复古义:再一次今义:重复益古义:更加今义:有好处
索古义:寻找今义:绳索
2.让学生改编故事,并大声背诵课文。然后,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你觉得扁鹊和蔡桓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⑴扁鹊是一个医术高超、对病人诊断细心、并能善意规劝病人的神医。
⑵蔡桓公是一个固执己见、盲目自信、讳疾忌医的人。
4.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学生可能回答:⑴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⑵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⑶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⑷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意见)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及肯定)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下节课集中展示交流。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12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听读,正字音,朗读
què huán jiàn còu yìng xuán tàng wèi j ì su ĭ suì
扁鹊 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不应 还 (=旋) 走 汤 (=烫) 熨 火齐(= 剂) 骨髓 焖?
四、解决字词,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在第一课时解决)
五、理解文意
1、 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本文是按什么线索记事的?
2、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 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4、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 扮演课文剧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见课后练习二 )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按桓侯病情由轻到重的时间顺序)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望而还走 在骨髓 无奈何也
居五日 逃秦 体痛,遂死
医术高明 盲目自信
扁鹊 高度负责 桓侯 固执主观
为人机警 刚愎自用
病 { 讳疾忌医——日益恶化,最终身亡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
缺点错误 {不听劝告——越陷越深,铸成大错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启示:1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5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 6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7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13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有间:一会儿。
腠c u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对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别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
3.背景链接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讲扁鹊发现桓侯有病,多次提出要帮他治病,但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因此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有病时,已是无药可救,于是死去。这就是讳病忌医这一成语的来源。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终于病死。
三、写作方法
1.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刻画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侯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出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由此可看出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职责。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治疗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学生要学会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的写作方法。本文不到二百字可时间线索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再有,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又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故《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学生习作的范文。
四、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练习解答】
一、l、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桓侯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二、1.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2.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3.故,特意地。4.索:寻找
三、略
【类文品析】
医扁鹊见秦武王
《战国策》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②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③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④此:如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除之未必已也(已: )
②将使耳不聪,目不明(耳不聪: )
③扁鹊怒而投其石(投: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②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3.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4.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武王示之病”的正确语序是:武王以病示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给了扁鹊。
b.扁鹊仅从武王治病的犹豫上就得出结论:“知秦国之政”、“君一举而亡国”,未免显得过于草率、武断。
c“扁鹊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写出了扁鹊的神情态度:不愿与庸人为伍。
d.左右大臣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扁鹊却能“怒而投其石”,这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医疗水平。这一点能启发我们:艺高人胆大。
6.从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或给人的启发这一角度再自拟出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
题目:
解答:
(答案参考:1.①治愈(病消失)②耳朵听不清③丢、扔 2.①君王同聪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聪明的人一道来败坏。②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3.缺谋少断,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 4.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 5.b(提示:管窥而知全豹,扁鹊从武王对小事的处理态度、方法及过程中了解到武王的性格特点,从而推知秦国的内政,应该说很有道理。) 6.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扁鹊( ) 桓公( ) 腠理( ) 还走( ) 骨髓( )
2、《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是 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 )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
桓侯遂死 (遂: )
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 ,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 通 ,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 通 ,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 ,今义: 。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 ,今义: 。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 ,今义: 。
8、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9、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
11.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12.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3.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
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
14.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层: 二层:
三层: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
16.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7.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18.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9.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
三、美文赏读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0.解释上文加点字。
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镇: )
⑵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 )
21.根据画波浪线句子写出一个成语。
22.用现代汉语正确通顺地翻译画直线的句子。
2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篇14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