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 烛
蜡 烛(通用15篇)
蜡 烛 篇1
第一单元 第3课 蜡烛(第1课时)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的文学常识和字词。 2、熟悉文章内容。 3、解读分析老妇人的形象。重点难点解读分析老妇人的形象课前预习1、预习内容:⑴查阅“通讯”相关知识。 ⑵自学字词,了解作者。 ⑶搜集整理关于蜡烛的诗句。 2、预习要求:⑴全部作业内容需完成在作业本上。 ⑵关于蜡烛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3、预习自测 ⑴注音 烧灼( )桥头堡( )地窖( )匍匐( )( )腋下( ) ⑵简介西蒙诺夫: ⑶有关蜡烛的诗句: 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学生自学 自学内容: ⑴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梳理文章思路:本文的叙事顺序和线索分别是什么?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可分几部分? 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分为 个部分: 自学要求:⑴⑵项独立完成,第⑶项小组讨论完成。
二、精讲互动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但这个形象却非常感人,作者是如何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提示:选择典型画面进行推想。)
2、除行动描写外,作品还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先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学生齐读相关片段后进行分析。)
方法分析:
老妇人形象小结: 三、达标训练 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一段老妇人的外貌描写。 课堂小结通讯与新闻的异同: 作业布置将“达标训练”中的“老妇人”的外貌描写整理到作业本上。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第3课 蜡烛 (第2课时)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常卫华学习目标1、 分析文中描写的作用。 2、 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3、 探究思考这篇战地通讯产生感人艺术效果的原因。 4、 探究文章的主旨。 重点难点1、 分析文中描写的作用。 2、 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课前预习1、 预习内容: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请在课本上找 出相关内容。 2、预习要求:课前自己独立完成,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学习过程 与方法 学习过程 与方法一、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学习小组长检查,并于课前汇报老师。 2、学生自学 自学内容:分析预习时归类的反复描写的作用。 ⑴ ⑵ ⑶ ⑷ 自学要求:小组合作讨论,组长监督人人参与,后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在全班进行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做得好。二、精讲互动 1、揣摩语句,体味文章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2、再读“蜡烛”,探究文章的主旨。
⑴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⑵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三、达标训练 就《蜡烛》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要求:角度不限,150字左右,题目自拟。课堂小结写读后感,我可以从以下这些角度入手: 作业布置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 2、预习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后反思
蜡 烛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意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ă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é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 fù ):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 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六)巩固提高:
①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三题
② 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 珍藏、珍爱、 耸立、肃立、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进一步品味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回顾课文内容:
谁来回顾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二、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重点语句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2、写作特色
1) 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表情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 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对于烛光的描写,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三、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
1、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
3、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
蜡 烛 篇3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蜡 烛 篇4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到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蜡 烛 篇5
【设计理念】
1、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蜡 烛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