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乡 愁

2024-06-053

乡 愁(通用15篇)

乡 愁 篇1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探讨诗歌的主题。

  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 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 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中国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中国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中国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XX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中国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中国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中国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乡 愁 篇2

  .《乡愁》教学设计2 

  .《乡愁》教学设计1

  .《乡愁》说案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3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1 

  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乡愁  苏教版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9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11  

  《乡愁》(余光中)wmv视频朗读  

  《乡愁》课件8  

  《乡愁》课件7  

  《乡愁》课件6  

  《乡愁》课件5  

  《乡愁》课件4  

  《乡愁》课件3  

  《乡愁》课件2  

  《乡愁》琵琶音乐欣赏  

  《乡愁》flash课件10  

乡 愁 篇3

  .《乡愁》教学设计2 

  .《乡愁》教学设计1

  .《乡愁》说案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3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1 

  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乡愁  苏教版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9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11  

  《乡愁》(余光中)wmv视频朗读  

  《乡愁》课件8  

  《乡愁》课件7  

  《乡愁》课件6  

  《乡愁》课件5  

  《乡愁》课件4  

  《乡愁》课件3  

  《乡愁》课件2  

  《乡愁》琵琶音乐欣赏  

  《乡愁》flash课件10  

乡 愁 篇4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进一步学习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

  2、 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3、 了解本诗的精巧构思。

  4、 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听读、自读、互读、配乐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 通过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把握诗歌的意象及情感。

  3、 通过示例、课堂口头练习,初步尝试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身居孤岛的游子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学会有节奏、重音地朗读诗歌。

  2、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及其所表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的感情。

  教学用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故乡的云》活跃气氛。

  3、 用flash展示历来表现乡愁的诗歌。

  二、 朗读指导

  1、 自读诗歌,熟悉内容

  2、 听朗读录音,回答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

  3、 边自读诗歌边根据课后练习三划分节奏,把握朗读语速,再标出重音。

  4、 请学生朗读,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评价。

  5、 多媒体出示节奏划分及重音的标画,再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6、 请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就近互读。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作者简介

  2、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简单介绍作者的经历)

  3、抽象的情感“乡愁”在诗中是用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象征的?也就是说本诗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师分析“邮票”所包含的感情,学生分组讨论“船票”、“坟墓”、“海峡”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邮票是书信往来的结果,它凝聚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船票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它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

  坟墓将母亲与作者生死隔绝,只有在墓前凭吊来寄托哀思。

  海峡将中国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在台的游子对祖国的思念。

  (介绍现在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往来状况,再转承到1972年大陆与中国台湾的状况。)

  5、⑴海峡所包含的“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种愁思怎样才能化解?

  明确: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回到祖国的怀抱,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⑵面对中国台湾人民的苦苦思念,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为什么这一道海峡都割不断中国台湾与大陆人民的思念?因为我们流的是同样的血,都是炎黄子孙,都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⑶播放《中国心》的歌曲

  6、让学生带着感受到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凝重的乡愁再次配乐朗读课文。

  请学生朗读;男女生分读。

  四、 拓展练习

  1、 在本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等,请你阅读下面同是抒发乡愁的三首古诗,从中找出能代表乡愁的意象,也用“乡愁是……”的形式,写成一句话。

  (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杂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2、 生活中还有什么形象能勾起你的愁绪?回想一下,把它作为乡愁的意象,写成一句话,试说明意象选取的理由。

  (如:毕业时,同学的一句祝福的话语,一张珍贵的照片,送别朋友时的一杯饯行的酒,亲人去世后的一件小的遗物,离家上学时父母一句唠叨的叮咛。)

  五、小结 用《乡愁》的歌曲版结束

乡 愁 篇5

  《乡愁》(教学实录)执教者:南安实验中学 李 芳

  点评者:南安实验中学 陈照星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

  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

  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

  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

  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一、诵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

  ,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

  生: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生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这两节语速耍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啊"这里要变音,读作"y(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 "B、O、e、i、("就要读成"y(呀)"。"母亲在里头"

  的"头"要读轻声。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

  师示范,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接着学生读第四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 (老师示范)。我们把这首诗完整地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二、解读

  1、想景悟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一阵小议论,有人举手。)

  生: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生(齐声):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

  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同学们,对吗?

  生(齐声):对。

  师板书:

  小时候 邮票

  长大后 船票

  后 来 坟墓

  现 在 海峡

  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 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

  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5分钟后总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想像,演释诗的内容。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他想念母亲时就给母亲写信,他想:邮票呀邮票,请你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逐渐的作者变成了青年成家立业了

  ,船票联结他与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痛哭流涕。(生饱含感情)母亲呀,母亲,我再也

  见不到您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他登上中国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

  ?(全班掌声热烈)

  师:哪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同学说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第三小节说得不够好,感情不够。

  师:那请你有感情地体现一下。

  生:到了后来,他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坟前痛哭道:母亲呀母亲

  ,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生感情哀痛,声音已是有点哭腔,眼角湿润。)

  (全班学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得很好。老师特别刚才这位同学用了"邮票呀邮票,请捎去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我

  觉得这些语句饱含着这位同学深深的感情,老师还欣赏地是,他很好地演译了诗中的时间,从"小时候 (生跟着齐念)长大后 后来 现

  在",而且说到晚年的时候,有外貌的细节描写,头发是 白发苍苍。

  师:哪位同学能再来演绎诗中的内容。

  生: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

  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

  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中国台湾

  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此时这个学生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也轻轻拭起眼

  角的泪水。全班同学和所有听课老师掌声热烈。)

  师:这个同学讲得太好了,动了感情,眼泪都流下来了,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这首诗的第一小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这是一种

  ——

  生(齐声):亲情(教师板书)

  师: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这是一种——

  生(齐声):爱情(教师板书)

  师:第三节则是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时候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而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

  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

  之情"与"爱国之情")

  2、质疑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

  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

  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

  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开来,有人 举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

乡 愁

乡 愁(通用15篇)乡 愁 篇1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