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子 相 梁
惠 子 相 梁(精选7篇)
惠 子 相 梁 篇1
《庄子》
惠 子 相 梁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习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相 鵷 夫 醴泉 鸱 ‘吓!’
2、用“&8260;”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或 谓 惠 子 曰
②夫 鵷 发 于 南 海
③非 梧 桐 不 止,非 练 实 不 食,非 醴 泉 不 饮
④今 子 欲 以 子 之 梁 国 而 吓 我 邪?”
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
(3)、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子 2、之
①庄子来
②欲代子相 ①庄子往见之
③子知之乎 ②子知之乎
③鵷过之
④欲以子之梁国
3、于 4、于是
①发于南海 ①于是惠子恐
②而飞于北海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二)、古今异义词
①或谓惠子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三)、省略成分补充
1、惠子相( )梁
2、( )仰而视之
(四)、判断下列句式,并分析各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庄子来,欲代子相”
2、仰而视之曰:‘吓!’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鵷邪?”
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 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六、拓展延伸:走近庄子 净化心灵
1、庄子思想的核心
无欲无为 顺其自然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2、《庄子》中有趣的故事
庄周梦蝶 宁做自由之龟
3、《庄子》流传下来的成语
望洋兴叹 螳臂挡车 叶公好龙 东施效颦 朝三暮四
坐井观天 扶摇直上 鹏程万里 越俎代庖 井底之蛙
不近人情 邯郸学步 贻笑大方 形如槁木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唇亡齿寒 善始善终 莫逆之交 对牛弹琴
邯郸学步 大同小异 变化无常 沉鱼落雁 能者多劳
冥冥之中 视死若生 水天一色 失之交臂 望穿秋水
呆若木鸡 大相迳庭 旁门左道 相濡以沫 盗亦有道
夜以继日 一日千里 捉襟见肘 支离破碎 贻笑大方
哀莫大于心死 不知天高地厚 成者英雄败者贼
君子之交淡若水 化腐朽为神奇 小巫见大巫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人人得而诛之
七、课堂总结
1、庄子其人
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2、《庄子》其书
其散文堪称汪洋恣肆 ,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八、布置作业
1、抄写并翻译《惠子相梁》
2、选取你熟悉的庄子寓言故事讲给朋友听。
惠 子 相 梁 篇3
一、导入
前面学过孟子的文章,知道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还涌现出大量对人生态度持不同见解的流派,如墨家、法家、道家,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道家代表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理解故事的寓意。
3、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三、作家作品介绍
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2、《庄子》一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鹓鶵 鸱 夫 吓 醴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注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同位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大家来找“茬”
惠施到了梁国看相,庄子去看望他。或许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将要取代你儿子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内搜捕三天三夜。庄子亲自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停止,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恐吓我吗?”
五、品读课文,探究寓意
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2、鹓鶵、鸱、腐鼠分别代表了什么?
明确: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文中指庄子)
鸱---比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文中指惠子)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六、人物形象分析
1、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惠子、庄子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惠子----醉心于功名富贵、对朋友薄情寡义
庄子----淡泊名利、机智幽默
2、合理想象:
设想一下,惠子听完这个故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提示:写出庄子当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100字以内。
七、拓展延伸
庄子钓于濮(pú )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请他做官,“焉”,到那里。 ),曰:“愿以境内(国内的事务)累(劳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锦缎,丝织品,用作动词)笥(sì古时盛饭或装衣物的方形竹器,用作动词)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宁可、宁愿)其死为留骨而贵(显示尊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泥泞)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请回吧),吾将曳尾于涂中。”
1、 学生阅读短文,疏通文意。
2、 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相互补充评价。
3、思考:庄子讲枯死的神龟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4、小组讨论,自主发言
明确:庄子以乌龟自喻,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体现了庄子淡泊名利,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的态度。
八、作业布置
1、A、B、C熟读文章,复习本文所学知识,在作业本上翻译文章,预习下一篇,至少读三遍。
2、A、B积累本文中一词多义,与以前学过知识链接。初步感悟下一篇文章内容,自主学习,找出不懂之处。
惠 子 相 梁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作品及其思想,了解《庄子》一书的艺术特色。
2、识记本文字词,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3、反复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把握课文大意。
4、感受庄子对高官厚禄的态度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故事寓意。
2、难点: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拓展延伸,课外搜集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课型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散文简介)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
惠 子 相 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