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神奇的极光》
语文《神奇的极光》(精选12篇)
语文《神奇的极光》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从文中筛选出有关“极光”的知识。
2、 通过对极光神奇和美丽的介绍,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结合图片认识极光。
【教学难点】
如何筛选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点拨法、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自然总是以神奇和变幻莫测的姿态矗立在我们身边:阴晴雨雪、潮涨潮落、闪电霹雳、海市蜃楼。人类总是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注视着、探究着自然母亲的容颜。今天,我们满含期待的双目停落在一种美丽绝伦的事物身上,它就是激光。请大家看到课文《神奇的极光》,作者曹冲。
二、 整体感知
题目中用“神奇”二字形容激光是否有些言过其实?作者认为极光神奇在那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究竟介绍了激光那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 古老的神话传说 (历史)
激光一瞥 (形态)
激光的来龙去脉 (成因)
三、 研读第一部分
人类对极光的关注已经很久远了,关于激光的神话传说也为数不少。
作者引述了哪几种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①附宝怀孕的故事 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
②烛龙的传说 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
③伊欧斯的故事 追溯“极光”一词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
四、 研读第二部分
极光在古人眼里是神秘莫测的,科学的不发达让我们的祖先对它想入非非。今天,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是它那美丽的形态。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认识极光,作者在第二部分先介绍了有关激光的几个概念:极光卵、极盖区、极光区。
极光外观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五光十色
千姿百态
形状各异
1、 极光有哪五种基本形状?
明确:
极光弧(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
极光带(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
极光片(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
极光幔(面纱一样均匀的帐幔状)
极光芒(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
2、 极光的亮度有什么变化?
明确:暗如星云——亮似满月
3、 颜色变化:五颜六色也不足以形容
请大家欣赏一组不同颜色的极光
4、 形态变化:激光的形态不是固定的,它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着变化。即使在三分钟内,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三幅图中看出激光的变化。
五、 研读第三部分
看完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心中留下了一个问号:极光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将告诉我们极光形成的来龙去脉。
作者在此讲了三方面的知识: 古老的说法
形成条件
形成原理
1、 人们关于极光的古老说法有几种?
明确:三种
2、 极光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
明确:大气、磁场、太阳风
满足这三个条件就能有激光,所以太阳系的土星、木星等也有极光。
3、 激光的形成原理:
作者用电视机的成像原理打比方:
电视机成像原理:电视显象管—电子束—电视屏幕—图像
极光形成原理: 磁层—太阳风粒子—极区大气—极光
六、 课文小节
说明内容:古老的神话传说、极光一瞥、极光的来龙去脉
说明顺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引用 举例子
分类别 打比方
语文《神奇的极光》 篇2
一、自读要求
1.了解有关极光的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和了解自然的兴趣。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二、自读重点
1.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2.科普故事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三、自读难点
如何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四、教学设想:首先,拟用多媒体课件(VS-080)(包含动感形象、音乐及画外音)展示极光的神奇壮观,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要求学生研究题目及三个小标题,在未接触正文之前探索、推测文章思路,既呼应上册的能力点训练,是了解文章的第一步,又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接着再进入阅读主题,要学生通读全文,全面考虑,独立筛选全文的主要信息。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的要求,主要时间段动员学生广泛地展开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的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并用精练的语言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应简单地指明正误,交出标准答案了事。
本文内容不难懂,上述任务完成后学生可能觉得阅读完毕。教师可再出示几道开放型的讨论题,分组研讨,内容方面换一个角度,进行特定条件下有用信息的筛选,旨在使学生理解:根据某种需要进行阅读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则可弃之不顾。这也是在实际阅读中需要的一种能力。
五、自读准备
学生课前通读课文,预习有关字词。.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摇曳不定 萦绕 机理 瞥 遁辞
六、自读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展示多媒体课件色彩斑斓、瞬息万变的动感极光画面,配以音乐和画外音解说,作为课程开始,必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兴趣阅读做好铺垫。
在人类短暂的进程中,自然办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头顶上是阴晴雷电,脚底下有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或让我们享受万里晴空,或给我们带来风霜雨雪,我们熟悉它们,就像熟悉形影不离的学朋友。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在我们生活的地区却无福得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曹冲的文章,走进极光的天地去欣赏它,了解它吧。
二、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我们就题目和三部分的小标题推测一下,文章的总体思路会怎样的;想一想标题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课标题好懂,学生动动脑筋,可以领悟到作者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生会急于证实自己预测正确与否,自然使店面的阅读过程充满兴趣,也会给作文构思带来有益的启示。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朗读课文,独立筛选全文重要信息。
这是阅读训练的主要环节,约需25分钟。学生独立朗读,筛选总结后,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虽然本文内容不难,但学生仍难以一下子准确筛选并概括。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步骤参与思考、修改、完善。
1.确认重要信息所在段落井朗读。
估计出现的问题:少数学生可能被神话故事所吸引,凭直觉选定故事。而第三部分关于过去人们的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语脉清晰,说明性强,也可能被选中。
启发引导:①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物的道理。那么三个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引起了文,激发兴趣,因此故事本身不是全文重要信息。②说明文重点在介绍事物“是怎样”还是“不是怎样”?是前者,所以应略去关于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
选出段落: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前三段、第三部分二至三段。
2辨析代表重点信息的具体词句。
估计出现的问题:分不清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尤其第二部分内容较杂,不易辨析。
启发引导。组成文段的内容都是一定信息的载体。但就全文来讲,有重点信息和一般信息之别。然后,提示学生研究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标题的作用,并与各信息比较,便会明确。
第一部分重心是要完成对极光的初步解释,而关于极光的其他称谓则是顺便交代的内容,应予忽略;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极光的外形作文章。那么,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而对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一等信息,可忽略。第三部分重点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可略去“其它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3.把选出的内容按逻辑顺序排列。
筛选至此,各信息点处于分散、零乱状态。引导学生按照从特征到成因机理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文章条理明显,应较为顺利。
顺序如下:
①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
②出现在南半球的叫做南极光,出现在北半球的叫做北极光;南北极光泛称极光。
③极光的色彩、亮度千变万化,美丽壮观,难以描绘。
④人们将极光按其形态特征分为五种:一是底边整齐微微弯曲的圆弧状的极光孤;二是有弯扭折皱的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的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的帐慢状的极光慢;五是沿磁力线方向的射线状的极光芒。
⑤形成极光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⑥第三部分第二段(极光发光原理的说明)。
4.信息的语言加工和最后输出。
估计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做出取舍不当、概括性不强的种种答案。需要加工的句子主要在①④③点。可分成几步,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或具体引导。
第①点提示:“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下句“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大气现象”,所以把前一单句略去,句式更紧凑,表意更集中。下文还有两个信息点,一是介绍出现地点,一是光的形成原因,语言顺序应如何排列更好呢?当然“成因”与前文联系紧密。
修改结果:极光是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高空大气现象。它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主要出现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第④③点提示:有些句子在文中生动活泼,描述性强,而作为信息要点的概括却不够精练,如④③句,如何使之更简洁、明晰呢?
修改结果:④极光形态特征分五种:极光孤、极光带、极光片、极光慢、极光芒。③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棒褪状的磁层。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柬。这种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励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便是极光。
以上设计旨在启发学生按一定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是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又是锤炼语言的过程,应经常练习。
四、在对全文总体阅读,筛选出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变换角度,从某种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发,进行择要式筛选信息的练习。
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取下面一个题进行讨论,组长负责笔录筛选理由和结果,并指派一人代表全组发言。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这是一组开放型的讨论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当根据某种需要进行信息筛选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要的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信息从略。讨论时要求学生解释筛选信息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以下说法供参考:
旅行家应是大自然的热爱者甚至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他们去一饱眼福。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应是他们最关心的。所以筛选的信息应为: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纬度67。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为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极光的亮度从刚刚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直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极光色彩如万花筒一般出神入化等。
浪漫诗人的筛选内容首先一定是附宝、触龙和黎明女神的神话故事。在诗人心中,那些美妙的传说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之对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的激情深深赞叹。极光的多姿多彩,形成原理,也会是诗人关注的对象,因为这是自然的大手笔写下的辉煌篇章,它给人类的智慧带来深刻的启迪,它会激发出诗人的奇思妙想。
科研人员的职业习惯自然使他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感兴趣,他的阅读过程应是偏重理性的。有关极光的资料、数据及解释应是他的关注要点。如:“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他会加倍重视。
如果从学习写作出发,筛选信息自然要从写法入手,例如;扣人心弦的开头,以美妙的神话引出对极光这一自然现象的解说,湛称“风头”;描绘说明,借助熟悉的事物介绍极光外形特征,具体可感;比喻说明,用电视屏幕图像的显示做比方,解释极光的发光原理,深入浅出。学生还可以谈方方面面的优点,如语言的准确,脉络的清晰等,体会越深,效果越好。”
五、课堂收尾。
让学生谈一谈对筛选信息的认识及筛选的方法、思路等,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总结学习收获的良好习惯。
六、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本文的缩写,字数在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
神奇的极光
古老的神话传说 极光一瞥 极光的来龙去脉
(中外) (妙不可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附:《神奇的极光》习题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摇曳(yè) 陨(yǔ)星 遁(dùn)辞
B.棒槌(chuí) 蚩(ohī)尤 贮(chǔ)存
C.硕(shuò大 一瞥(piě) 轮廓 (kuò)
D.俯瞰(kàn) 一模(mó)一样 极光卵(luǎn)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
B.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垠的穹窿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荒无人烟的极区
C.地磁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
D.可以把地磁层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集到地磁的极区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
B.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
C.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的地面
D.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彩、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四、下列这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忽然飘来几只沙鸥,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
B.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闪电一样快,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C.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在船头画了个圈儿,闪电一样快,不见了
D.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儿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五、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四周,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为了更形象化,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可以把磁层看成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集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像。但是,这里的电视屏幕却不是18英寸或24英寸,而是直径为4 000公里的极区高空大气。通常,地面上的观众,在某个地方只能见到画面的1/50。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 )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 ,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种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1.文中括号内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 B.射 C.打 D.照
2.此段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
A.下定义 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B.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C.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D.下定义 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3.文中划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
B. 大气中的分子会激发原子
C.大气中的原子会激发分子
D.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会被激发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卷册中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读一条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晴的一角伸出手中(甲)阳光,然后去(乙)自己,去健壮自己。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一滩浓绿时,发现了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自我的身边(丁)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群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1.括号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一组词是( )。
A. 采摘 营养 站 伸 B.吸收 营养 伸 站
C.采摘 发展 窜 穿 D.吸收 丰富 穿 窜
2.从全文看,“静静地读着它们”的“读”是的意思,作者突出写山林的 。(均用一个词语回答).
3.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山中的景物,请分别写出赞美的内容。(只用一两个词语)
①嫩芽:。
②根须:
③树枝:
④爬藤和树枝:
4.末尾一段划线部分有三个问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句赞美第一个踩出山野小径的人为后人进入山群而作出的努力,③赞美小径的默默奉献精神
B.①②句推测第一个开拓山野小径的人的动机是敢于走前人未走的路,③句鼓励后来者要拓宽前人的事业
C.①②句赞美第一个踩出山野小径的人的寻美动机,③句慨叹小径不堪沉重的负担,山林的和谐静谧将不复存在
D.三个问句和前面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形成对比,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的美,表现作者对环境恶化的忧虑
语文《神奇的极光》 篇3
教改课题:主动参与型
课型: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教学目标 :
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成因原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和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启发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课堂导入 ,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及步骤,出示投影。
二.整体把握,通过研究标题、小标题,推测总体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出示投影。
三.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筛选重要信息。
1.把握了宏观之后,我们来讨论文章第一二部分。阅读文章第一、二部分,然后分组讨论思考第一部分,请用两、三句话说说古代的中外传说中“极光”是什么?思考第二部分,也用两、三句话归纳一下近现代人观察到的“极光”又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注意:自读时要善于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语句。
2.讨论交流,出示投影片。
3.在古人眼中,极光如此神秘莫测,令我们的先人想入非非;在近代人的眼里,极光被称为“最漂亮的奇观”,而在作者的笔下“极光”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
4.你看,语言表达水平这样高的作者面对“极光”神奇美妙显得力不从心,辞不达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老师从网上下载的极光图片。
四.分析第三部分,筛选重要信息。
1. 极光之美的确名不虚传。那么这等奇妙的自然景观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来研讨第三部分。这一部分说明的要点有哪些?学生交流讨论:①过去人们对极光的成因的推测有哪些?②今人发现的极光三要素是什么?③今人是怎样对极光作科学解释?
2. 请学生回答①、②。
3. 第③有些困难,下面我们对第三段做具体分析。⑴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打比方)⑵它是怎样打比方?(用电视机的成像原理来比方极光的显示运动原理)⑶电视机的成像需要哪些条件要素?(电视显像管、电子束、电视屏幕)⑷形成极光的三大要素是什么?(磁层、太阳风粒子、极区大气)⑸这两者的要素之间是如何一一对应的呢?⑹电视机的三要素之间是怎样运动产生图象?⑺极光的三要素之间是怎样运动产生极光的呢?出示投影。
五.综合概括
请同学给极光下一个定义,要求①用一个判断单句:极光是……②必须包括极光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等。要联系全篇,特别是第二、三部分。讨论交流,出示投影。
六.扩展思维
在对全文总体阅读,筛选出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变换角度,从某种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发,进行择要式筛选信息的练习。
全班分四个小组,每组选取下面一个题进行讨论,组长负责笔录筛选理由和结果,并指派一人代表全组发言。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假如你想学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这是一组开放型的讨论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当根据某种需要进行信息筛选时,可以只关注文章中与所需要的信息相关的部分,其它信息从略。讨论时要求学生解释筛选信息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七.作业
结合本文,写一篇有关极光的小说明文,字数300字左右。
语文《神奇的极光》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结构,体会科普说明文描写和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神奇的极光图片展示)
提起极光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极光在西方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极光,认识极光。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弄清楚本文说明和描写是怎样结合的。
3.学习本文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三、课文分析
1.(学生讨论)本文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共写了三种古老的神话。
①附宝感极光而孕黄帝;
②《山海经》中关于“触龙”的记载;
③西方伊欧斯的传说。
从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两个角度来描绘极光。
2.(提问)上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明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
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
3.(提问)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现在人们认识到
语文《神奇的极光》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