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
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精选15篇)
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 篇1
一、选择题
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
a.阅历 历程 再接再厉 厉兵秣马
b.娇纵 骄纵 骄生惯养 娇小玲珑
c.发迹 古迹 模范事绩 丰功伟绩
d.遵守 遵命 屈尊下顾 有所尊循
2.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运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
②此人学识渊博,胸襟宽广,是经济之才。
③经济作物也叫技术作物,是指给工业作原料的农作物,如棉花、烟草等。
④作者用非常经济的笔墨,把这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写得如火如荼,引人入胜。
⑤他家的经济是宽裕的,你不用担忧。
a.②⑤意思相同
b.③⑤意思相同
c.①④意思相同
d.②④意思相同
3.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
①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________。
②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________,老羞成怒。
③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________。
a.怜悯 原型 进程
b.怜悯 原形 历程
c.怜惜 原型 历程
d.怜惜 原形 进程
4.揣摩文意,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鸟类里偏要充兽
②表示高超出世
③表示脚踏实地
④在兽类里偏要充鸟
[ ]
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
c.①③④②
d.④②①③
5.下列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
a.柏拉图——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b.歌德——德国 卢梭——德国
c.契诃夫——俄国 裴多菲——匈牙利
d.莎士比亚——英国 雨果——法国
二、常识填空
6.《伊索寓言》是________寓言的汇编,相传为________所作。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7.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________,号________,是一位学者型的讽刺幽默作家。他的_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另一部学术著作________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________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8.《伊索寓言》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举出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专项训练
9.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本句中的“进步”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进步?加以阐释。
10.天文家的故事中,失足之后,天文家大喊“救命”,反观现代人类是什么反应?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1.牛跟蛙的故事中,作者说“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按照文中的逻辑,果真会相安无事吗?
四、阅读综合训练
12.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他就是吃到了,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①“不易满足”的狐狸认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其实是他的什么心理在作怪?
②“很感满意”的内涵是什么?
③这两种吃到葡萄的狐狸相比较,哪一个更为险恶?指向怎样的社会心理,试做分析。
13.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道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①作者的观点与寓言本意是什么关系?
②“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是不是针对医生说的?那么这又是指向什么样的现象说的?
五、读写结合训练
14.本文独到、深刻,表达含蓄、风趣,充满了理趣,读后启示颇多。择取一两点谈谈认识、感想。三四百字左右。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b
6.古希腊;伊索;
7.默存;槐聚;《谈艺录》;《管锥编》;《围城》
8.《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
9.不是,它着重强调日益复杂化,其中也不排除狡猾、丑陋的一面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10.现代人不仅不会喊救命,而且也不就此罢休,依然向上看。对于他们我们不能向以往一样认为他们自食其果,应该时刻提防。
11.人类为求得心理平衡,视坏为好,是非不分,怎么会相安无事。
12.①贪婪,不知足的心理。
②葡萄是甜的,即利益既得,很满足。
③后一个更为险恶。前一个还是围绕着自己,后一个指向旁人,表面看似乎是让旁人心理平衡,其实别有用心,他打消了别人与自己分享的念头,使其丧失斗志,自己好独自享用。
13.①作者反对寓意所指
②不是,指那些带着伪善的面具做坏事的现象。
14.(略)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随堂练习
下一篇:我阅读,我快乐---伊索寓言说课稿
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 篇2
一、学习目标:
1、探讨中心意思(借助重点语句的理解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深入思考,读懂有个性特色、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3、走近钱钟书。
补充资料: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二、教学程序: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1、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2、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三) 具体深入的问题: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 文章一、二、三段的作用?作者对人类的“进步”、“现代文明”持什么态度?
作用是通俗地解题: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读《伊索寓言》;持讽刺与否定的态度――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复杂,却自以为是“智慧”。
3、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4、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
5、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
6、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7、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
8、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
9、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
11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三、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教后记:
理解文章的关键和汲取借鉴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个对比关系:
人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作者怎么看待《伊索寓言》(把握文章主旨)
伊索怎么说―――――――――――――作者怎么说(读懂文章材料)
钱钟书怎么读文――――――――――― 我自己怎么读文(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1]
[1]
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 篇3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读了两篇小故事,出自于——
生(齐):《伊索寓言》
师:对,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伊索寓言》凝聚了人类的大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师:读好了吗?(生点头)先说说怎样算读好了?
生:读正确。
生:读流利。
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
师:对,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读出人物的神情动态,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这两个故事的主角都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出示)请同学起来读。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一生起来读,读书腔较重。)
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
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
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二只是在欺骗蝉。
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
(生读,不是很到位。)
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
(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
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
师(相机插入文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俨然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令在场老师也很惊讶,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
师: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
生:老狐狸说的话。(生笑)
师: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
生:古文。
师:古文又叫——
生:文言文。
第二板块:诵读文言故事
环节一:初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课件出示资料,激发兴趣。
亲爱的小朋友,相信你一定读过《狐狸与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寓言故事,这些故事都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一书。可你知道吗,这本书早在1840年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译名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
有意思的是,这个叫罗伯特·汤姆的“老外”翻译时使用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的寓意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于是乎,故事中的狼、狐狸、乌鸦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话,满口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师: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课件出示文言文《狐与葡萄》,并下发文言教材,学生拿到教材立刻饶有兴趣地读起来。)
师(稍作等待):读过了?给你什么感觉?
生:难读。
生:好玩。
生:有意思。
(师请一生试读,个别字音和停顿有误。)
师(范读,并提出要求):听老师读,注意和自己读得不一样的字音和停顿,拿出笔来,标注一下。)
(生自读。再请生读。指导正音:诽 fěi 涎xián 拂 fú。难断句的句子: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师反复带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慢慢地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节奏感越来越好,学生读得也很开心,教师在这个初读环节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师:读到这会儿,我想知道,你对文言文又有什么感受?
生:白话文中的很多句子都浓缩成了一句话。
生:读到狐狸的时候有点讨厌,自己吃不到葡萄,还不要别人吃。
生:有点复古的感觉。
师:这种感觉你喜欢吗?
生:喜欢。
师:是啊,文言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字,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啊,我们怎能不喜欢呢。
生:我觉得文言文很有韵味。
师:是的,读起来琅琅上口,十分有韵律,对吗?(板书:韵味)
环节二:品味“之”,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过渡:哎呀,这“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为什么这么有韵味呢?你们发现没有,这篇文言里有一个字特别多?
生:之。
师:圈一圈,到底有多少个“之”?
(生圈出八个“之”。课件中“之”以红字突出,印证学生的答案。)
师:同是一个“之”,意思可不一样,读起来也就不一样。听老师读,考考你的耳力。
(师范读,强调“之”字,学生认真倾听,听得津津有味。)
师:听出来了?
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像古人在说书。
生:“之”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有些读得长,有些读得很短促。)
师:哪个读得最长?
生:“垂涎久之”的“之”读得最长。
师:好,借用音乐的节拍来比方。如果这个“之”是两拍,哪么,有读一拍的“之”吗?有读半拍的“之”吗?
生:“贵重之品”“罕见之物”的“之”读半拍。
师:猜一猜,罕见之物中的“之”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师:对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贵重的东西,罕见的物品”,这里的“的”我们读得很短促。一起跟老师读。(师带读:猿升之技、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卑鄙之辈、拂人之性、违心之谈。)
师:有读一拍的“之”吗?
生:“方以之为食也”的“之”。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它、葡萄。
师:对啊。“之”在文言文里经常用来代前文说的人或物。
师:那“垂涎久之”的“之”为什么读得最长呢?
生:垂涎了很长时间了。
生:口水流得很长了。
师:有意思,你能绘声绘色地读一读吗?
生:垂涎久之——
师:听出来了,狐狸的口水流到胸脯上了。有流得更长的吗?
(生又读,故意拉了很长的声音,生笑。)
师:长是长了,可平平的,不太好听。我来创新一下。
(师吟“垂涎三尺”,把“之”读得一波三折。生大笑。师打趣说,这就叫“垂涎三尺”。这一处“之”的教学充满情趣。教师巧妙地抓住“之”,进行朗读指导,然学生感受到文言的韵味。)
环节三:读好“四字词句”,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
师(过渡):要是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个什么味?(师读,读到“垂涎久”突然停住。生笑。)什么感觉?
生:少了一拍。
师:对啊,你看这句话,连续的四字句,读起来多有节奏啊。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四字句,你们发现吗?(生圈四字词句,交流。)
课件出示: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师:有些四字词语,我们至今还在用。如“庸夫俗子”“口是心非”。 (生练读,师要求各自找找节奏,有节奏地读。)
生打节拍齐读。(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四字词读得琅琅上口,文言文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背诵。(课件将刚才红色的词语隐去,再读。大多数学生都能背出。)
环节四:听吟诵,感受文言的吟诵之美
过渡:读到这会儿,文言文在你唇齿之间留下什么滋味?
生:词语很多,像绕口令,很好听。
生:琅琅上口,有节奏感。
师:是啊,汉语是世界上最具音乐性的文字啊。所以古人诵读文章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吟唱起来了。(听徐建顺吟诵《狐与葡萄》,生自发地跟着哼唱。)
师:谁来试着吟一吟。
(一生学着吟一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吟诵。)
师:文言文好玩吗?(生点头)难读吗?(生纷纷摇头)那《鸦狐》这篇文言,就请你们回去自己读一读。
第三板块:改写文言文
师:其实文言文还是有点难度的,只是同学们很善于学习,所以学得那么快,那么好。最后的一点时间,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把课前读的白话文《蝉与狐狸》改写成文言文。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我们只改写一部分。看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句意不变。
2.别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写完了,读一读,推敲推敲,设法让句子有节奏,有韵味。
(生改写,随后交流。学生的改写让在座的老师们十分惊叹,给予阵阵掌声。)
举几个学生改写的例子: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改写:昔有一蝉,栖树吟也。狐欲吃蝉,便设圈套,欲图之也。
2)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对蝉说。
改写:狐与蝉,对面而立,谓蝉曰。
3)一个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改写:聪慧之人,可以他人之灾中吸取训也。
……
结课:《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寓言,其实中国古代的寓言也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同学们喜欢上文言文了,就能从中国古代的宝库中寻到很多的宝贝。下课。
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 篇4
【上课铃响,同学就位,课堂安静。】
陈老师:(笑)今天这堂课,请同学们继续探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针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要求是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
【陈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和“该不该让现代儿童再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
【陈老师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陈老师:这最后一段主要有卢梭和钱钟书的两种观点,同学们有什么疑难的问题,请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进行思考研讨交流。
【安静两分钟后——】
陈珠芬:(起立)我先说吧。昨天刚读课文时,我对卢梭读寓言会坏心术的看法感到很疑惑。因为十年前,我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时,说不清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自我感知的原因,我和我的伙伴们都认为狐狸是坏蛋,乌鸦是笨蛋。后来,我想了又想,觉得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原因吧。我们从小在黑白分明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在外国,可能(文化)的环境不同,一些小孩子就会比较喜欢反面人物,认为反面人物比较“酷”,所以卢梭认为读寓言会坏心术。另外,我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感到疑虑——“卢梭是复古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我希望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
陈老师:珠芬同学能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解决疑难,很好。
甘惠娜:我认为社会在发展,人的心理思想也在变化,从简单到复杂。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这里的“复古”指的是回到以前那种纯朴的思想。卢梭提倡社会应该纯朴一点,而寓言会使人小孩学会坏心术,失去天真,所以他反对小孩读寓言。而钱钟书“相信进步的人”,因为他认为太纯朴太天真的小孩长大后会处处碰壁,毕竟社会不是像小孩子想象的那么简单。作者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小孩读寓言的问题的,从社会发展,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阐述观点的。
陈老师:(点头,面向全班,笑。)惠娜同学对珠芬同学的疑难进行了解答,这很好。我们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林嘉琳:我认为,应该让现代儿童读童话和寓言。我的理由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小孩的心志会慢慢从幼稚变得成熟。童话和寓言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它教孩子们懂得什么是是非黑白,教他们学会善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我觉得这一点很可贵。我想,不必担心小孩子会永远沉浸在理想的童话世界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逐渐地会认识这个世界,老到地处理问题。所以,我觉得钱钟书多虑了。而且,我觉得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对这个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方毅:我认为儿童不宜读童话或寓言。因为童话寓言只反映社会的某个方面,虽然对儿童了解社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书籍的内容过于简单化,并不像社会现实那样复杂,而且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太过理想主义,如果儿童过多的读这些童话和寓言,会使他们片面的了解社会,把问题简单化,脱离实际,在处理事物方面可能会依赖童话里的模式,容易受伤。
陈虹:(自信地)我始终以为应该让孩子们阅读童话和寓言。因为童话寓言给孩子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虽然,孩子们的幻想过于离奇,但是如果这种想象力被扼杀,每个人都变得过于现实,社会就不再有情调,所担心的孩子愈厉害就愈明显,人的本质也就有了变化。至于钱钟书子担心孩子们由此变得太简单,太幼稚,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地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就注定他们会逐渐地趋于成熟和复杂。直到成年,他们就即成熟又童贞,即严肃又有情趣,仍然能在复杂的社会里生存。
陈老师:说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我想起了一个悲剧——陈果自焚。陈果从小就是个想象极为丰富的女孩,不管是在童话世界,还是在艺术的殿堂,她的想象力成就了她惊人的艺术天赋,同时也奏响了她走进深渊的悲怆交响曲——因为耽于幻想,远离现实,不辨黑白, 她成了牺牲品。钱钟书的看法不无道理。
【鸦雀无声。】
陈老师:这是个小小的插曲,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李维纲:我是站在方毅这一边的。我认为孩子并不能直接地接触社会,只有通过童话、寓言来认识世界,这是让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一个孩子看了童话后变好边坏,取决于家长的引导,这当然也就涉及到教育者的素质问题了。
陈老师:(面向同学)我们假设:有一孩子读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后,她的姥姥对他说:“你要同情乌鸦。”而他的妈妈对他说:“你要羡慕狐狸。”这个时候,小孩子要听谁的呢?
黄俊山:(一脸的自信)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长大后,他自己会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都会理性的去看问题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发展就是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多了,一定量的增加就会导致质的变化,我们长大后不会单纯地看问题的,我们利用矛盾论,即要看到其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其矛盾的一面。所以,我认为让孩子看寓言没关系。
【下面同学小声议论,表情不一。】
陈老师:刚才黄俊山同学提出的是理性地看问题,是从哲学的角度看的。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这样的看待社会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只谁说了一句:“如果这样,生活就太没情趣了。”】
【多数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
陈虹:理性地看问题,较具体全面,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但有人提出理性地看问题,会使生活变得没情趣。我不赞同黄俊山同学的观点。人生活在人际关系密集的社会里,肯定地说人们都会有人性的普遍特点,但是人是富有情趣的人,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孩子。
读《伊索寓言》基础练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