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虞 美 人

2024-06-055

虞 美 人(通用16篇)

虞 美 人 篇1

  一、   导入  新课

  二、   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   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读准字音

  2、思考:从词中找出一个概括词人此时心情的词语。

  明确:“愁“

  ――亡国之恨

  四、   具体分析

  词人那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幽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的感受到。思考:作者是怎样来抒发自己“亡国之恨“的?

  明确:

  ⑴以乐景写哀:春花秋月∕东风

  探讨: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太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②“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③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 物特殊涵义吗?

  明确: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⑵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形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吧?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⑶对比

  “春花秋月”之无穷无尽――――“往事”之短暂无常

  ∣                         ∣

  ↓                         ↓

  “又东风”之年复一年――――“不堪回首”之变化无常

  ∣                         ∣

  ↓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

  ↓                         ↓

  宇宙永恒                  人生无常

  三、小结全词

  这首词是后主的绝命词,充满悲恨凄楚的色彩,感情深厚强烈,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 美 人 篇2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归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虞 美 人 篇3

  词七首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 ,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    时期          │  主要风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  温庭筠、李煜、晏殊│

  ├─────────┼────────┼──────────┤

  │                  │                │  苏轼、柳永、秦观、│

  │  北宋中叶到南渡  │  婉约、豪放并举│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壮怀高唱      │  辛弃疾、陆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张炎        │

  └─────────┴────────┴──────────┘

  三、研习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设计者:侯卫东  俞祖平)

虞 美 人 篇4

  谢秀彩  

  教学设想: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3、以本课为起点向横纵面宕展,以求更深、更系统地理解。

  4、以本课为示范,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工具:幻灯片、录音机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对李煜前后期的词进行归类,打印成稿,学生人手一份,加深对李煜以及其词的认识。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站在历史的这一端

  迎面吹来彼岸五千年的风

  在风里

  我们嗅出了帝王的味道

  帝王,九五之尊,威仪四方。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存在——中国古代帝王文学。虽然毛泽东词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精品流世。

  帝王诗歌之滥觞,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了。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1、五七言的近体诗,经过唐三百年无数人的添砖加瓦,已成了一块嚼了无数遍的口香糖,再也难品出新的滋味了。这时,词成了文学的新宠。在李后主之前,已有温庭筠,韦庄等筚路蓝缕,开创了一代词风,但花间词如古之玉器,贵重而不适用,而李后主却赋予词可以和唐诗相比美的品格,一扫脂粉儿。

  2、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因为这首词,宋太祖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三、鉴赏品味《虞美人》

  1、听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

  2、朗诵词。

  3、重复提问: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何以见得?

  明确:①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②“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又”,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渐渐破灭。

  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3、问:这首词的风格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词风凄丽。

  4、问: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

  明确:(一)、“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明月下,东风里,不禁遥想起在故国家园欣赏春花秋月的自由美好岁月。然而,春花已随风而逝,此时的明月也非故国家园的明月,叫人怎堪回首!

  再诸如“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水流尽也矣,花落尽矣,而人亦将亡矣,肝肠断绝,遗恨千古,正是泣尽以血的词句。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借尼采的话对李煜词的高度评价。

  (二)、李煜词善用比喻写“愁”。

  李煜词的动人魅力,除了那种沉重的亡国之痛,还在于他的词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感。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广取形象、博采比喻的愁情抒发上。

  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把无形的对故国家园的离愁别恨,视比作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愈理愈乱的丝麻,极言“愁情”奔涌沉重、无边滋生、纷乱难言。

  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

  (三)、“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李煜词洗尽脂粉。

  清代著名词学评论家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温庭筠),严妆也;端己(韦庄),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仔细审视这段话,可领会周济对后主词的盛赞,当在温、韦之上。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正是李煜词最“神秀”之特色。也正是这份清丽、自然、朴素,显得李煜的词愈发得真挚感人,句句发自肺腑,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也无无病呻吟之嫌。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清平乐》)乾德四年,后主弟入宋做了人质,后主思念苦切。词起句便直抒胸臆,情浓如此。适时白梅似雪,落英缤纷,这一空灵冷寂的画面,不仅令人睹物思人,也暗示人之生命如花,从艳丽到凋零,固然受桀于时间之刀,也常遭“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侵袭。词里意境可谓凄丽无比又深邃幽远。同是“花愁人”,联想:《红楼梦》“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小结: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政府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四、相关联想与比较

  1、问: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么?

  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汉军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得虞姬的悲剧故事。

  2、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刘邦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开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荡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夫复何求!兵败乌江,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总结: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在千年的风中,王者远去的身影已无处可寻,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浑,或豪迈,或凄冷,或悲壮,留待后人去细细咀嚼,去细细回味!

  五、学法小结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品味诗词的方法。

  知人论文,读文识人,人文互见,相得益彰。

  品味语言。

  品味修辞。

  品味意象。

  相关联想和比较。

  附板书:

  中国古代帝王诗歌

  刘邦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帝王的悲哀

  凄美   善用比喻写“愁”  李煜

  “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洗尽脂粉  诗人的悲哀

  豪气冲天的英雄

  悲壮 项羽

  完美的殉情者

  作者邮箱: 

虞 美 人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学习过程: 

  1.学法指导。

  (1)确定反映主要内容的或情感基调的字或词。

  (2)作品是如何渲染这个字或词的。

  ①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意境)

  ③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反复、对比、双关、反语、反问、互文、用典。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鉴赏诗词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写作手法:

  概念 说明 例句 赏析

  虚实

  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 或

  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正侧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

虞 美 人

虞 美 人(通用16篇)虞 美 人 篇1  一、 导入 新课  二、 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 整体感知  1、播放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