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通用16篇)
《浪淘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古诗诵读
浪淘沙
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浪淘沙》教案 篇2
《浪淘沙》是刘禹锡的一首诗,各位老师字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板书:
23 浪淘沙
浪淘风簸 直上银河
(写实) (想象)
气势雄伟
《浪淘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淘沙》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
2、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从“上善若水”主题中,感受水的美好。
教学重点: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充分感受水的美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动画
(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对水喜爱。)
(一)调动积累,引入课题
1、启发谈话,引出主题“上善若水”。
师:是啊,水无处不在,它给咱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生:……
师:从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这不仅使老师想起“上善若水”这行话,这是我国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板书)你们知道“善”是什么意思吗?
生:善良、……
师:“善”本身有善良的意思,但在这里是好的意思。告诉我们水是非常好的事物。
2、复习有关描写水的词语。(从整体上,让学生对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联系到已有积累的知识,复习旧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水的词语呢?
生:……
师:看来孩子们是爱水的,积累了这么多的好词。
3、引出课题(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内容的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师: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自然喜好看万千水。今天,我们追随着古人的足迹一起去看一看水,到哪里去呢?让我们去白居易的诗(齐读课题)《浪淘沙》中看看吧!
(二)丰富积累,感悟古诗。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师:学古诗,我们知道是(出示ppt,读)。
好,现在开始。
生自己学习。
师:老师看你学的挺认真的,冲着你这股认真劲,请你来读读古诗。
指名一生读古诗。
师:他读准字音了吗?
指名一生评价。
师:善于倾听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朝”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你为什么不读“ ”呢?
生答。
师:你把大致的意思讲对了,但更准确的说,这里“朝”是指早晨的太阳,也就是朝霞。来,我们再读读这行诗。
生读第二行。
师:读准了字音,咱们一起来读读整首诗。
齐读古诗。
2、互读诗文,自己解诗明意。
师: 谁来说说诗行的意思。
他说的时候,请其他同学仔细听,和自己理解的是不是一样?
生试着自己说说整首诗意思。
师:他的意思讲清楚了吗?说说你的见解(其他学生补充理解诗意)
【平沙指什么?(平地)。对,这是指哪儿的平地?(水中的)说的真好,准确地说,这里指的是海中的平地。】——板书
师:“暮去朝来淘不住”的意思是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降临,不停的推拥着大地,冲涤着大地。就让东海变成了桑田。现在,我们了解了诗的意思,带着理解,再来读读整首诗。
齐读古诗。
3、细读诗文,联想画面。
师:白居易笔下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呢?读
生读第一行诗
师:读到此时,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ppt)
你从诗中那个词体会出来的呢?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评价语:你把读了重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
你读中有停顿,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感,让诗歌变得很有韵味。
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是何等的震撼,再读。
我感觉浪花小了一点,白色的浪花一朵接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再读。
你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海中的平地也是那么辽阔,望不到尽头。
(多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总结:感谢孩子们,大家激qing四溢的诵读,仿佛让我们也置身于白浪滚滚、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中。
师:(ppt)让我们走进大海,听,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师:你感受到了大海的汹涌澎湃,通过读,让我们也体会到好吗?
师:(ppt)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大海的磅礴气势让我们震撼,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壮观之美。读
同学们,你心中一定有独特的感受呢?用一个词批注在诗行旁边吧!(请两生板书批注)
【请两个学生上台批注,师巡视,下面学生批注完后临场说】
把你刚才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带到诗行中去读一读吧,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齐读第一行诗
4、品读诗文,入境悟情。
师:面对大海,我们的感受不尽相同,而这时,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呢?读
生读第二行诗。
师:“东海变桑田”是一个神话,你们知道吗?相传有个神仙叫麻姑,她自称自己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你们认为这可能吗?可不可能,我们用事实说话
(ppt)a 3000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却变成了海拔 米的喜马拉雅山。
b 我们再来看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往日的陆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谁来介绍?(生看ppt说: )
我们回到诗中,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东海变桑田)是什么使东海变成了桑田?(海浪)对,还会有什么呢?读读诗句。
生齐读后两行
究竟是什么让东海变成了桑田?(时间)体会的真好,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暮去朝来)读
时间还能使什么发生改变?(万事万物)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变)面对茫茫大海,让我们随着时间的足迹,通过读去体会万事万物的变化吧。
齐读古诗
师:我们读诗,看到了大海的壮美,也体会到了诗人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让我们看着画面,吟诵这首诗,把它留在心中。
学生试背古诗。
总结:有些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了,我相信她已经把水的壮美留在了心中。
(三)内化积累,迁移运用
1、欣赏诗文,感受水美。
a感悟《浪淘沙》
师: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斗转星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随着暮去朝来、春夏秋冬、时间的推移都正在发生变化。上面写道的水是( )的,同样是《浪淘沙》,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水,又是什么样了呢?(ppt)
生读诗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小伙子,吼出气势来,读读)
师:怎样的海浪在吼?(很高的浪)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头高数丈)几十丈高的巨浪翻滚着、汹涌着,发出的声音简直可谓是(震耳欲聋)说的真好,这是何等的壮观之美啊,吼出气势来。
带着你们的这种体会,读一读。
b感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前面我们感受到的是大海的壮阔之美,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首诗,又是什么地方的水?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美?(ppt)
(多让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出“柔美”)
生自读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体会的很好,作为奖励,老师请大家欣赏两段音乐。(播放曲子)
如果请你为《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配乐的话,你会怎么选?理由是什么?
生选择,阐述理由。
师:让我们和着曲子,邀诗人一道,通过读,在诗行中去领略水的美吧!
生配乐诵读。
2、内化表达,直白水美。
师:水是变化的,是可爱的,所以我爱水。(ppt)
我爱水光潋滟的水,正如
我爱直流飞溅的水,宛如
我爱清澈见底的水,好似
我爱水平如镜的水,正如
我爱汹涌澎湃的水,就像
孩子们,你们也爱水吗?用咱们积累的诗行也来赞美一下水吧!
生练说。
总结:方案一:水,有时使我们感受到柔美,女生读----(生读古诗)
有时使我们感受到壮美,男生读-----(生读古诗)
方案二:水,有时使我们感受到柔美,请个女生读,女齐读
有时使我们感受到壮美,哪个男生来读读,男生读
古往今来,赞美水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经历江河湖海,看到的水总是美的。所以,老子用“上善若水”告诉我们,水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怀着对水美好的感觉,再来读一读。
《浪淘沙》教案 篇5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诗人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时,我先让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描绘黄河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读与思,讨论与交流,从中感受到黄河的雄奇、浩瀚、动荡、伟大,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生命力,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积累。通过自由背诵,小组赛背,齐背等形式,对古诗进行背诵积累。
学完这首古诗,我还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描写黄河的诗歌,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浪淘沙》教案 篇6
知识广角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桑田(sāng shāng ) 总相宜(yí yǐ ) 遂令(suì shuì )
潋滟(liǎn liàn ) 雨亦奇( yì yī ) 空蒙(méng mēng )
二、 多音字组词语
yǐn( ) hǎo( )
饮 好
yìn( ) hào( )
三、比一比,组词语。
桑( ) 轼( ) 亦( ) 宜( )
叠( ) 试( ) 恋( ) 谊( )
趣味课堂
三、根据理解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相宜----( ) 欲把----( )
遂令----( ) 平沙----( )
四、解释加点字,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平沙浩浩四无边
平沙:
诗句:
2、水光潋滟晴方好
潋滟:
诗句: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下来,比较这两首写“水”的诗,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点?
拓展训练
思维碰碰车
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反映的壮美博大的画面。
五、两首诗都是描写“水”的,请你认真读一读,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试说说自己的理由。
自由空间
六、小小资料员
1、查找一下作者的相关资料和他们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诗人。
2、你还知道描写“水”的诗文吗?找一找,读一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抄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吧!
《浪淘沙》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
《浪淘沙》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