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浪淘沙》教学设计

2024-06-052

《浪淘沙》教学设计(精选16篇)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1

  依学情 定目标——《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读通读顺.

  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板书:簸bǒ)

  谁来读 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预设:

  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

  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谁还想读

  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哪个字音不正确

  师:你想再读读吗

  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

  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

  评:你读得很认真.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 来,我们一起读.

  三,读懂诗意.

  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

  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

  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

  预设一:万里沙

  为什么理解沙多 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 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

  预设二:浪淘风簸

  谁知道 形容浪怎样 为什么浪大 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

  预设三:自天涯

  "自"什么意思,谁知道 "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 也有" 来自".你选择哪一个 "自天涯"的意思呢 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3,这些字义理解了,谁能说出诗意呢 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整首诗.

  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好像来自天涯.我想沿着黄河巨浪,直上银河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四,品读想象.

  (过渡)诗人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写下这千古佳作.(课件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别急同学们,自己再细细地读诗,想想你眼前会浮现哪些画面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在这些字词下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们,诗人用短短四行描绘出生动的画面,你最欣赏其中哪一行诗所描绘的画面呢

  你想象到什么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预设:

  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 弯—— 蜿蜒曲折 弯曲悠长 像巨龙盘旋

  万里沙沙多 长 ——河流漫长 自西向东绵延万里 黄河入海流

  师:你想象得真丰富呀!我们似乎身临其境了.我们仿佛来到了黄河边了!

  师:再读读这一行,你还想象到什么 这个画面,有谁想补充吗

  九曲

  师:想读得更好吗 想象一下,"九曲"黄河蜿蜒曲折,怎么读

  评:好一个"九曲"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

  万里沙

  师:想象一下,你站在黄河边,向西望得到头吗 向东呢 再远一点呢 是呀,自西向东绵延万里,怎么读

  评:真好一个"万里"你读出了黄河蜿蜒漫长的画面了

  九曲 万里沙

  师:你想象得真好,把这种想象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评:真好!你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了 还有谁想读

  评:你想象一下,黄河入海流,一眼望不到头,带着这种感觉再读.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想象.

  师: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 (课件)解说 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它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黄河多么源远流长啊!(范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来,齐读.

  过渡:同学们,欣赏了黄河的远景图,你还欣赏黄河的哪一幅画面

  浪淘风簸自天涯

  要求:簸浪大\浪高——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巨浪滔天 一泻千里

  (听)奔腾咆哮 震耳欲聋 排山倒海 (感受)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自天涯长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预设 想象简单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浪大.

  师:能读出这种画面吗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次,你读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

  师:有谁对这个画面还有补充

  再读读"浪淘风簸"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师:你想象得很生动很形象,能把想象的画面(情景)读出来吗

  预设一

  评:你的朗读把巨浪滔天的画面展现出来了,真棒!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

  预设二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遍老师从你读的"浪淘风簸"中似乎看到黄河一浪高过一浪.

  师: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师:好,读出了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 还有谁能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师:再读读这一行"浪淘风簸自天涯"你还想象到什么

  师: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天上来又流向天际.

  预设一

  评:你读出了黄河巨浪一泻千里 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

  预设二

  师:你"浪淘风簸"一词读出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你再想象巨浪滚滚一泻千里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你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感到黄河的磅礴气势.请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到黄河边去亲临其境吧!(课件)解说:这是黄河源头,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一段平缓的河流,穿越峡谷 劈开万刃山 波涛滚滚向东流 惊涛骇浪巨浪滔天如千万匹骏马奔腾 多么惊心动魄的气势!多么雄伟壮丽的奇观!来,我们一起读,九曲——

  (过渡):我们欣赏了黄河远景和咆哮图,你再读读三四行诗句,你还想象到什么画面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要求:直上——浪大,浪高 牵牛织女家——静谧美好

  师:想象得真丰富,如同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的感觉.能读出来吗

  评:朗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想象一下巨浪滚滚直上银河,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评: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诗人想乘着巨浪扶摇直上去寻访牵牛织女家,谁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请你简单地讲述一下(生述)

  师:谢谢你为我们讲述.同学们,我们不妨也随诗人的脚步到牵牛织女家去,想象一下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述)

  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 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

  师: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想想怎么读 谁来试试 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评:你柔柔的声音把我们带进牛郎织女温馨甜蜜的家.还有谁想读

  评:"同到牵牛织女家"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柔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画面!

  师:听你读"牵牛织女家" 读得很温和,很轻柔,我好像也感觉到牵牛织女家是那么安宁美好!

  师:来,我们一起读.

  五,赏读背诵

  (过渡)师: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

  师:还想读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吟诵全诗,体会古诗的韵味.(练读)

  师:同学们,谁想吟诵 (指名读)

  师:好,试着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评:同学们,他吟诵得怎样

  预设

  师:谁能评一评 你觉得哪里可以读得更好呢

  师:说得好.谁还想评或者有好的建议

  师:你评得很好,你能给他不足的地方做个示范吗

  评:你读得抑扬顿挫,颇有古人吟诗的风范,还有谁想读

  评:你读得荡气回肠,令人回味.

  师:谁来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还可以加上动作.

  师: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谁还想吟诵

  师:我们男女生合作读怎样 请男生读一二行,女生读三四行.

  师:我们一起来读.

  六,课外拓展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 同学们,用刚才的感觉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些描写黄河的诗句.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留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将进酒》

  谁来为大家朗读 我们一起来读.

  七 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板书设计:

  浪 淘 沙

  qū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bǒ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 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两首诗中所描写的不同意境。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实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的印象当中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生畅所欲言)出示大海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看看大诗人笔下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致。板书课题:  浪淘沙

  学习古诗

  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抽学生朗读古诗,学生相互评议,读准字音。

  再次的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

  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师:首句“白浪茫茫与海连”,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浩大雄浑的意境当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近处是天,天的近处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仅仅七个字就刻画出如此博大壮美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体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平沙浩浩四无边”这句诗是说水中间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此句与首句呼应,令人心中更觉宽阔。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至夜幕降落都不停的推涌着大地,就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桑田。

  学生自由学习古诗,朗读古诗,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把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有关水的古诗相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浪淘沙》所表达的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文字的美感,诗文的前两句意境雄浑,对仗工整,读起来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的这种写作方法。

  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浪淘沙

  ( 唐)  白居易

  波涛汹涌     辽阔壮观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白居易的《浪淘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汹涌澎湃的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这首诗展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边读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同学交流,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巡视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读情况。

  2、检查自学成果。抽学生朗读古诗,生相互评议,指出读的不对的地方,进行纠正。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3、师:有哪位同学到过西湖吗?(出示西湖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美景。

  4、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请入境。

  5、学生有感情地练读古诗,体会古诗所描写西湖的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景致。

  6、引导学生体会《浪淘沙》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所描写的景象的不同,感受语言的魅力!

  拓展学习,开发资源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学习了那些描写水的诗句?

  通过其他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领略了西湖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景致。同学们表现得很棒,用自己的方法读懂了古诗。

  作业

  背诵古诗。

  积累其他的和水有关的诗句,摘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西湖:宁静素雅    美轮美奂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 知 识 目 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 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 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 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

  2. 诗歌中的白描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

  能力训练任务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 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诗歌选》

  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的绝代词——《浪淘沙》

  第二阶段: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2、请阅读【题解】

  3、补充介绍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别号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 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 绮丽,婉转缠绵。】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尤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炼,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从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 那首《虞美人》(之二)是后主被宋太祖毒害的导火线。宋太祖为了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句疑心他暗中图谋报复,准备异动。已经存心要杀他了,到了这年的七月七正是后主的生日,开了一个纪念会,大作其乐,声震云霄。太宗觉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牵机药将他毒死。】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还说:“李词虽写得好,只能算个翰林学士,哪能当一国之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精选16篇)《浪淘沙》教学设计 篇1  依学情 定目标——《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