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2024-06-056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4、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5、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6、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请同学们再读后两句诗。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2、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结: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在学习《凉州词》时,有更多体现。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教学中也有一点遗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占用的时间偏多,导致朗读的时间较少,入情入境的效果不够理想。

  总评:

  1.重视诵读。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2.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2

  教学目标 :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

  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自学3个生字。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

  第二课时

  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说说带点字的意思。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自读。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3

  今天上了《古诗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上。就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而言,我认为古诗的意思一定要准确地理解,不能出现偏差和错误,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文字离我们同学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时间的久远,使得古诗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错一两个字,就变成另外一个词语了。但新课标的理念下又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先说,鼓励说,管他说什么,管他错到哪儿去,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词语的正确解释。这么做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以把灌输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诗而言,学生在理解“枫林晚”时基本是正确的,“停车”“人家”是完全正确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确,而其他的重点字词则基本不着边。我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引导理解其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发现自己错了之后,也没什么特别反应,只有“坐”的意思出现了“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赞美还是对秋天草木枯黄的惋惜时,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到依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到诗人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我觉得学生基本上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一节就这样很快的结束了………意犹回味!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5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

  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

  2、生字词

  师范写:桑   轼 

  生写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自学

  小组交流

  汇报

  师重点指-----

  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指名说

  处理比喻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

  四、背诵

  五、默写

  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

  《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 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何当金络脑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快走踏金秋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7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会认字。

  ⒉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⒈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⒉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⒊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⒋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⒍教师范写。

  ⒎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讲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四、教学准备

  1、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挂图。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的古诗吗?谁愿意背一背呀?(同学们背诵古诗)

  2、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三)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五)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七)课后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你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欣赏了李白的《夜宿山寺》,感受到了山寺夜晚奇特的景象,让我们共同再欣赏一下那美景吧。(一边放课件,一边背诵。)

  2、除了欣赏美景,我们对于如何学习古诗也有了一些尝试,这节课我想与同学一起再欣赏一首古诗,题目是——《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学们,请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首先看看这首古诗是谁写的,你还记得他吗?你曾经读过他的哪些古诗?(简介作家,说出自己读过的作品。)

  (2)请你再看看今天的这首古诗,你自己能不能把它读出来呢?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同学们自读古诗)

  2、创设情景感受诗境。

  (1)小组之间互读诗文,说一说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2)这是一篇写景的诗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里的景色呢?这里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们再读一读古诗。

  (3)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读,结合书上的注解自己先学一学。

  (4)把你的学习成果向旁边的伙伴做汇报

  (三)理解诗句,有感情地朗读。

  1、我们一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同到江边走一走,看一看。

  (1)出示课件1。怎样的景象就可以和书中描写的诗句一样了呢?请同学们动手选择。

  (2)请同学边看课件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古诗的意思。

  (3)现在是怎样的景象了呢?(充分理解“满”“压枝低”)

  (4)出示课件2。让同学感受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5)请同学边看课件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古诗的意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想想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3、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

  4、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听。

  5、老师配乐范读后,也请学生配乐练习朗读。

  6、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7、总结

  第一句:从整体上说花的样子。

  第二句:从局部说每枝花的样子。

  第三句四句:讲蝶莺对花的喜爱。

  (四)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1、请学生边看课件边背诵这首诗。

  2、可以和小伙伴合作,一人背一句。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呢?

  2、你也可以根据你的理解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

  (六)课外作业。

  1、联系春游中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动笔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绘成一幅画。

  2、请你再找出一些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写在你们的好词好句本上。

  板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两首古诗。

  1、练习朗诵两首古诗,边读边体会诗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背诵。(播放课件,请同学看着课件练习背诵,也可以同桌练习,全班齐背。)

  (二)学习生字。

  1、请同学自学会认字。(大声地读,读不准的字请多读几遍。)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请同学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可以用儿歌的方式,结合诗的意思记忆一些字。

  3、请学生分组汇报学习的情况,说说:你记住了哪几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请同学们给本课的字组词。

  5、请学生说说:哪几个字最难记?

  6、针对学生的疑问,老师和同学共同想办法解决。

  独:右边是“虫”字,下面的一笔是提不是横。

  寻:“寸”的一横最长。

  (三)指导书写。

  1、请学生看看课后的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通过课件,重点指导反犬旁的字,由于本课反犬旁的字比较多,有四个字,所以要提醒同学在写的时候,不要把反犬旁写得太直。

  3、另外,本课有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学生注意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请学生练习描红,然后自己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占格,注意眼睛和书本的距离。)

  (四)评比发奖。

  老师请写完的同学拿写好的的字在全班展示,请同学们互相评比,给写字正确规范的同学发小红花。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9

  之一

  作者:青岛市人民路第一小学 王 秋

  教学内容: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目标 :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五、板书设计 :

  古诗二首

  暮江吟 鸟鸣涧

  残阳

  江边 美 静 山中月夜

  月夜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0

  内容预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一、教学重点提示:

  1、理解每首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流利诵读,欣赏和背诵每首古诗。

  二、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赏析一、二首诗。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两首诗在古诗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诗?

  律诗。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诗的形式怎样?

  由四联构成,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共八句,中间两联各自对偶。基本双句押韵。

  3、请回忆两首诗的作者、年代、作品选自的篇目等知识。(除幻灯片之外,教者可口头介绍一些情况。)

  出示幻灯片:

  4、读准下面的字音:

  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音调、节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灯片,加注读音节奏。(基本采用悲壮、慷慨之语气语调,速度稍慢。)

  三、学生齐读,教者点评。

  四、赏析两诗内容,形式是让学生边对照书下注释,边揣摩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①你觉得诗人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诗歌意境?

  一场边关战争的意境。

  ②既写黑云压城,又写甲光向日,矛盾吗?

  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壮美;苍凉、悲壮。

  ④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⑤歌颂了哪两方面的守边将士?

  城内、城外。

  ⑥这首诗意在歌颂什么?

  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披坚执锐,严 悲壮苍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阵以待。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潜师夜袭,勇往直前,保 歌颂英雄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卫边疆。

  《别云间》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②首联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悲苦感叹。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限留恋。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由悲而壮,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⑥整体上,这首正气歌饱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

  三年羁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忆征程,放眼河山。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落入罗网,悲苦感叹。 爱祖国爱家乡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由悲而壮,无限眷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视死战斗,冲天豪气。

  五、齐诵两首诗。

  六、布置作业:整理笔记,翻译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1

  在教学《古诗二首》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一些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风雨、野火”等词语的意思。3、会用“处处”写句子。4、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5、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二(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生(许多):我也会念。(并轻轻念起来)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生: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生: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觉晓”?

  生:“春晓”是谁?(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诗人的样子!

  生:最好我也会写这样的诗。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

  片段二:

  师:《春晓》一首诗才20个字,可里面知识可丰富了,想知道吗?

  生:想。

  师:如果小朋友能自己去主动发现,那有多了不起。大家组成小小组,一起动脑筋,交流你知道的地方,好吗?(生开始交流)

  师: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生:我知道“眠”的意思,是指睡觉。

  生:对,“眠”是睡觉,“春眠”就是春天在睡觉。

  师:春天,晚上睡觉会怎样呢?

  生:我认为是春天晚上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

  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肯定是睡得很香。

  生:我觉得睡在被窝里可暖和了,早上都不想起来。

  师:是呀,睡得舒服,一觉醒来却发现天亮了。

  生:我知道第一句的意思了,是说春天到了,晚上睡觉睡得好甜,不知不觉是早上了。

  师:说得真好,那“晓”是什么意思?

  生:“晓”是指早上。

  生:是指太阳升起来了,“晓”字偏旁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阳。

  生:“晓”就是天亮了。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好。如果在教学时能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说得少了点。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2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  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教后记: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_______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互相交流交流。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