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2024-06-057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通用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4、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5、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6、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请同学们再读后两句诗。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2、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结: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在学习《凉州词》时,有更多体现。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教学中也有一点遗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占用的时间偏多,导致朗读的时间较少,入情入境的效果不够理想。

  总评:

  1.重视诵读。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2.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2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

  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

  2、生字词

  师范写:桑   轼 

  生写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自学

  小组交流

  汇报

  师重点指-----

  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指名说

  处理比喻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

  四、背诵

  五、默写

  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

  《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 点面结合

  2 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 诗歌的朗读

  2 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 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何当金络脑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快走踏金秋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5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通用13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