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齐桓晋文之事①

2024-06-051

齐桓晋文之事①(通用15篇)

齐桓晋文之事① 篇1

  18 齐桓晋文之事①

  《孟子》

  孟子所处的时代,统治者“以征伐为贤”,各诸侯国竞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以致“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则提倡“仁政”,反对攻伐。本文记叙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议论气势磅礴,辞令巧妙,而且设喻取譬,浅显活泼。学习本文,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

  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⑤民而王,莫之能御⑥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⑦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⑧?’对曰:‘将以衅钟⑨。’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2?”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当时晋国国君。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五霸”。

  ②〔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

  ③〔道〕述说,谈论。

  ④〔无以,则王(wàng)乎〕(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以,同“已”,止。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⑤〔保〕安。

  ⑥〔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莫,代词,没有人。

  ⑦〔胡龁(hé)〕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⑧〔何之〕到哪里?之,往。

  ⑨〔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衅,通“(xìn)”,古代指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10〔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11〔就死地〕走向受死的地方。

  12〔诸〕之乎,合音词。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①。齐国虽褊小②,吾何爱③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④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⑤?王若隐⑥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⑦?”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⑧也,是乃仁术⑨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10也。”

  王说11,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2。’——夫子之谓也1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1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15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16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17,而不足以举一羽;明18足以察秋毫19之末,而不见舆薪20。’则王许之乎21?”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23,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24,不为也,非不能也。”

  ①〔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②〔褊(biǎn)小〕狭小。

  ③〔爱〕吝啬。

  ④〔无异〕莫怪。异,对……感到奇怪。

  ⑤〔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代词,表疑问,怎么。

  ⑥〔隐〕伤痛、哀怜。

  ⑦〔何择焉〕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

  ⑧〔无伤〕没有害处,等于说没有关系。

  ⑨〔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10〔庖厨〕厨房。

  11〔说〕同“悦”,高兴。

  12〔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duó)之〕见《诗经·小雅·巧言》。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13〔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1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夫,句首助词。乃,这样。

  15〔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16〔复〕报告。

  17〔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现在的15公斤。

  18〔明〕视力。

  19〔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

  20〔舆薪〕整车的柴。

  21〔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认可。

  22〔独何与〕单单是为什么呢?独,单单、仅仅,副词。

  23〔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

  24〔王(wàng)〕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①,何以异②?”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③,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⑤。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⑥。’——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⑦。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⑧,然后知轻重;度⑨,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10王兴甲兵,危士臣11,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13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14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15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16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17土地,朝秦楚18,莅中国19而抚四夷也。以若20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21也。”王曰:“若是其甚与?”

  ①〔形〕情形。

  ②〔何以异〕怎样区别?

  ③〔挟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越过北海。太山,即泰山。北海,渤海。

  ④〔为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⑤〔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⑥〔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谦辞。御,治理。

  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在他人身上罢了。举,拿、拿起。斯,此、这样。诸,之于,合音词。

  ⑧〔权〕用秤称。

  ⑨〔度〕用尺量。

  10〔抑〕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11〔危士臣〕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危,使动用法。

  12〔构怨〕结怨。

  13〔快于心〕心里痛快。

  14〔求吾所大欲〕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

  15〔抑〕还是。连词,表示选择。

  16〔便嬖(piánbì)〕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17〔辟〕开拓。

  18〔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朝,使动用法。

  19〔莅(lì)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临、统治。中国,指中原。

  20〔若〕如此。

  21〔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

  曰:“殆①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②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③,齐集有其一④;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⑧其君者,皆欲赴愬⑨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0,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11,明以教我。我虽不敏12,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13而有恒心者,惟士14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16,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17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18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19妻子;乐岁20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21,故民之从之也轻22。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①〔殆〕恐怕、可能。

  ②〔邹〕当时的小国。

  ③〔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礼记·王制》:“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④〔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集,会集。古代计算面积是截长补短加以计算的。

  ⑤〔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通“盍”,何不。亦,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语气。本,指王道。

  ⑥〔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

  ⑦〔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想(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⑧〔疾〕憎恨。

  ⑨〔赴愬(sù)〕跑来申诉。

  10〔惛,(hūn)〕不明白,糊涂。

  11〔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12〔敏〕聪慧,通达。

  13〔恒产〕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常、长久。

  14〔士〕这里指有志之士。下面的“民”,指一般人。

  15〔放辟(pì)邪侈(chǐ),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正的事,没有不做的了。放,放荡。辟,邪僻、不老实。邪和“辟”的意思一样。侈和“放”的意思一样。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16〔从而刑之〕接着就加以刑罚。刑,动词。

  17〔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的意思。

  18〔制〕规定。

  19〔畜〕养活。

  20〔乐岁〕丰年。

  21〔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做好事。之,往、走向。

  22〔从之也轻〕跟着国君走挺容易。之,指国君。轻,容易。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①,奚暇治礼义哉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③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⑤,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恐怕来不及呢。惟,只。赡,足。

  ②〔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奚,何。暇,空闲。治,讲求。

  ③〔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古时贫民只穿麻布,帛大多是贵人穿的。衣,穿(衣服)。

  ④〔时〕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季节。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农时。

  ⑤〔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练习

  一 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2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明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4任重道远

  四  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齐桓晋文之事① 篇2

  南华一中:卞育能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重点难点: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讲析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分析: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1.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2.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接着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推恩的方法﹕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三、 布置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翻译。依据第一部分的方式总结规律。

  教师点拨,检查重点词句翻译。

  四、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教师点拨: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附板书设计 :一、可以行王道,三层:1、引入话题。2、揭示基础。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二、必须行王道,反面论证。

  [1]

齐桓晋文之事① 篇3

  《齐恒晋文之事》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① 篇4

  [情感目标]

  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

  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

  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简介孟子,问学生喜不喜欢读《孟子》,引入对《孟子》的介绍,学生自读165页《孟子》简介,导入课文。

  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只于此。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这种思想当然是具有更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总是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社会的意识,容易被故纸堆埋没,而封建统治者也正好以此来约束全社会。

  最后,长期以来,孟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而使他的学说得以更加久远地流传。且听听他的一些说法:“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3、《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 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4、“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治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检测:重点检测字词和翻译,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出题,一组答题,交互进行比赛。

  附:字词积累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前一个是“称道、称赞”意,作谓语。后一个是“方法”意,作宾语。

  【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王语暴以好乐//今王鼓乐於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寒”字、“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树”“衣”“语”“鼓”“疾”“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中还有些使动用法;有时数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动词。

  【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

  五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好象”、“如果”、“你”、“比得上”等意思。

  【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於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於是矣/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

  【然】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七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其意定为“……的样子”;与其他虚词      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皆欲赴□於王。/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盖亦反其本矣/刑於寡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将以衅钟/  无以,则王乎?/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找出这些通假字比较容易,查查注释即可。

  重要语段:仁政理想蓝图的描绘和几个比喻段和几个排比段,可以熟读成诵。

  3、学生自由读课文,力争背诵仁政理想蓝图的描绘和几个比喻段和几个排比段。

齐桓晋文之事① 篇5

  蓦然回首  

  课    题齐桓晋文之事备课人吴蕴阁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日期12.5

  重点难点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授课方法诵读讲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2、《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论。孟子所处的时代,统治者“以征伐为贤”,各诸侯国竞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以致“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孟子则提倡“仁政”,反对攻伐。本文记叙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议论气势磅礴,辞令巧妙,而且设喻取譬,浅显活泼。学习本文,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运用比喻之妙。二、讲析课文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述说,谈论)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曰:“保⑤民而王,莫之能御⑥也。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⑦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曰:‘牛何之⑧?’对曰:‘将以衅钟⑨。’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不识有诸12?”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①。齐国虽褊小②,吾何爱③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曰:“王无异④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⑤?王若隐⑥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⑦?”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曰:“无伤⑧也,是乃仁术⑨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10也。”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王说11,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2。’——夫子之谓也。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1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16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17,而不足以举一羽;明18足以察秋毫19之末,而不见舆薪20。’则王许之乎21?”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22?然则一羽之不(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23,为不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用恩焉。故王之不王24,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①,何以异②?”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③,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叫一个人向长辈弯腰作揖,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您不行王道,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情。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⑤。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御于家邦⑥。’——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⑦。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⑧,然后知轻重;度⑨,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抑10王兴甲兵,危士臣11,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13与?”“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14也。”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问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15为采色不足视于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16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17土地,朝秦楚18,莅中国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而抚四夷也。以若20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21也。”王曰:“若是其甚与?”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曰:“殆①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曰:“可得闻与?”曰:“邹②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③,齐集有其一④;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 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哉?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 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之欲疾⑧其君者,皆欲赴愬⑨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王曰:“吾惛10,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11,明以教我。我虽不敏12,请尝试之。”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曰:“无恒产13而有恒心者,惟士14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之16,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17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18民之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 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19妻子;乐岁20终身饱,凶年免于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死亡;然后驱而之善21,故民之从之也轻22。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①,奚暇治礼义哉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 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③矣;鸡、豚、狗、彘之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畜,无失其时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⑤,勿夺其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作者邮箱: 

齐桓晋文之事① 篇6

  一、课文悟读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

齐桓晋文之事①

齐桓晋文之事①(通用15篇)齐桓晋文之事① 篇1  18 齐桓晋文之事①  《孟子》  孟子所处的时代,统治者“以征伐为贤”,各诸侯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