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精选12篇)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 篇1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行文脉络,由荀子的话谈起,述及绘画、舞蹈,条分缕析,思路,脉络极为清晰的特点。
2学习从全文总体上把握内容,融会贯通的阅读方法。
3从文中诸多引文和述及的作家作品中,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
教学难点
文中涉及各种门类的艺术,学生恐难一一明白,但不管怎样,好的作品总给人留下足够大的空间——虚,以虚来衬实,使作品更坚实更厚重,这是不管哪一门艺术所共通的。对换“虚”“实”的理解是讲授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讲授赵执信《谈龙录》中引文。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讲述以下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某著名国画家应邀去国外开画展,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在媒体的强列请求下,画家在一次招待会上挥毫献艺。只见他铺开宣纸,泡蘸浓墨,顷刻间,一块巨石上,一只苍鹰傲视远方。大家连称奇绝。此时也有人提出异议:原来中国画这么好画。画家对这位记者说:是的,画起来不难,但学起来不易。我已经学了“五千年”了。大家一片惊呼!同学们听懂了画家的回答吗?
可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就画家的回答谈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归纳如下:这位画家的回答十分巧妙,饱含着对民族艺术的骄傲和自豪。它的“五千年”是虚的,人不可能活那么长,学那么长,但“五千年”又是实的,它是文明历史的积淀,深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文章出处,作者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找出作者行文的脉络,找出文章里面和注释当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教师归纳行文思路,在讲解同时板书。
由荀子的话引出艺术中虚和实的话题 ®引《谈龙录》点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虚实统®由此及彼,述及绘画、舞台艺术、书法、建筑都有此特征®“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是一份宝贵的独创的艺术遗产。
对于《谈龙录》中的引文,分析三者的艺术理论观点:
洪思——重实轻虚(自然主义)
王渔洋——重虚轻实(抽象主义)
赵执信——虚实相生(现实主义)
提问学生有关文学常识的内容:如“司寇”“新城”指谁?这是一种什么称呼?阎立本是什么人?重要作品有什么?“八大山人”,张旭分别是什么人?
以上当堂提问,巩固文学常识内容,又可检查学生默读成果。
教师总结:从以下三点专谈
1“虚实相生”是我国独创的艺术创作观点,当引以为荣。
2要用此观点专审视一切艺术作品。
3本文思路清晰,行文结构严谨、值得仿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设计
以“虚——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为主题,开展一堂能力训练的探究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美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在阅读第6课课文之后完成,所以,不啻于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布置预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课下搜集资料,以做为自己的评论对象。所搜集资料可以是一幅国画,一幅书法,一件小型雕塑的原件或大型雕塑或建筑的照片,一首诗歌,舞台演出的文字资料或影像资料……根据所选资源,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特征,加以鉴赏,何处实,何处虚,好处何在。将上述思考内容或列成提纲,或形成详细文字材料。
课堂讨论——学生带着自己所搜集的材料在课堂上展示,并宣读自己的鉴赏文章。
中国古典小说(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
研究方法:
(1)理论准备。了解写作理论中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的基本思想。
(2)材料搜集。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寻找运用虚实写作手法的语言材料。如汉乐府《上邪》,唐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盂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的“宝钗论画”、第九十八回中的“绛珠魂归离恨天”等。
(3)分析综合。以理论为指导,以材料为依据,分析作品中的虚实手法属于哪种情况,并分析它的好处。
参读书目:
(1)张继缅《文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朱恩彬、周波主编《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齐大卫编著《美学引论新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建宏《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5)刘励操编著《写作方法100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朱伯石主编《现代写作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7)修龙恩《散文创作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版。
(8)周振甫《诗歌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
(9)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 篇2
邓浩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
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讨论,把握精粹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3.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二、布置作业 。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自读讨论,编列提纲。
提纲应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中国传统艺术共同的艺术特点;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和实例。
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好处——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
绘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如八大山入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
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如《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舞蹈: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例如以“趟马”的动作表现在某一种情境下人策马疾行。
建筑:如拿舞蹈的姿式表示建筑物飞舞生动的神韵,展示虚灵的空间。
提示:
1.笪重光《画筌》的一段话,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中国传统艺术。课文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分析各门艺术的特点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可用板书形式突出这一特点:┌───┬─────┬───────┐
│ │ 舞蹈动作│ 虚灵的空间│
├───┼─────┼───────┤
│ │ 生动的鱼│ 满幅是水 │
│ 绘画│ │ │
│ │ 站立的鸟│ 无垠的空间│
├───┼─────┼───────┤
│ │ 划桨动作│ │
│ 戏曲│ │ 江上 │
│ │摇曳的舞姿│ │
二、迁移练习,触类旁通。
课上讨论:运用“中国艺术以舞蹈动作表现空间”的观点简析下列各例: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人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
提示:
1.诗中实景是“孤帆远影”的“舞蹈动作”,碧空尽处和天际长江是虚灵的空景,扬州三月的烟花则只存在于想像之中了。
2.利用人物动作暗示环境。花枪挑酒葫芦写手冷,暗示风雪严寒天气;石头靠门,写风雷大。
3、借看客的姿势暗示夏瑜示众的场面。这是小说中实与虚、露与藏、明与暗的完美结合。
三、布置作业 。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艺术的“味”
艺术表现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想像力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兴味或余味。
空白可以定义为: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艺术中的空白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不全”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或者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前者日残,后者日藏。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常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峰,或取独木、孤舟,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
第二种是省略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对象并不要求面面俱到,纤毫毕现,而是有详有略,有细有粗。那些简略的部分,没有再现出来的部分就构成艺术形象的空白。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当然,省略也是一种“不全”,但“不全”构成的空白与省略构成的空白是不一样的。“不全”构成的空白是形象结构的不完整留下的虚无空间,如断臂维纳斯塑像的断臂;而省略构成的空白则是艺术形象完整结构中无形的部分。前者可以说是形象的片面性,后者可以说是形象的抽象性。
第三种是停顿造成的空白,即联系中断造成的空白。比如戏剧演出中的哑场,小说里的叙述中断,音乐中的休止和空拍子,绘画中形象之间联系的虚空,等等。
以上所说的三种类型的空白,就是艺术“空白”的基本形态。它们分别是结构的空白(即残),这是一种“无”;抽象的空白(即略),这是一种“虚”;连接的空白(即断),这是一种“空”。它们共同构成艺术形象的虚无的空间。
除了艺术形象的空白构成表现性外,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也构成表现性。所谓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境界的不确定,即指称、边界的模糊;二是意义的不确定,即内涵意义的模糊。 A ,这是一种模糊境界, B ,这是形象的不确定。另一种是意义的不确定, C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是意义的不确定。
形象的不确定性实质是上是意义的空白,也可归入艺术的空白之中。所以艺术的空艺术的空白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形象的空白,一种是意义的空白,古文化所谓象虚和意虚,就相当于这两种空白。
艺术形象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具有一种召唤性,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或意义空域,从而激发欣赏者永无止境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再创造活动,这在感觉效应上就是所谓“余味无穷”。
1.解释下列概念:
①艺术形象的空白: ②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
③残: ④藏:
2.第三段“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这句话中,两个“空白”含义不同。请做出具体解释。
①第一个“空白”: ②第二个“空白
3.“不全”造成的空白和省略造成的空白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4.把下面三个句子分别放回第七段中A、B、C这三个位置上。
①比如《红楼梦》的主题意义,就是“影射说”、“忏悔说”、“自传说”、“人生痛苦 说”、“政治言情说”、“四大家族兴亡说”、“爱情说”、“阶级斗争历史说”等多种。
②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提供一种幽深绵邈的没有 边界的意境,给人一种惆怅莫名的感受。
③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描绘东家之子之美:“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完成下面图表,在横线和括号中填人恰当的词语。
参考答案:
1.①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②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③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体对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④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体对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
2.①指画面上什么图像也没有的地方。②艺术的空白。
3.前者艺术形象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后者艺术形象的结构是完整的。
4.A②、B③、C①
5.①形象 ②意义 ③意虚 ④结构 ⑤抽象 ⑥连接 ⑦境界 ⑧意义 ⑨残 ⑩断 ⑩无 ⑩虚 ⑩空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 篇3
邓浩
教学目的
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
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讨论,把握精粹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3.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二、布置作业 。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自读讨论,编列提纲。
提纲应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中国传统艺术共同的艺术特点;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和实例。
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和优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好处——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各门艺术的具体特点:
绘画:在空虚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现人物(或景物)的行动姿态,删略背景的刻画。如八大山入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
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如《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舞蹈: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例如以“趟马”的动作表现在某一种情境下人策马疾行。
建筑:如拿舞蹈的姿式表示建筑物飞舞生动的神韵,展示虚灵的空间。
提示:
1.笪重光《画筌》的一段话,既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中国传统艺术。课文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分析各门艺术的特点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可用板书形式突出这一特点:┌───┬─────┬───────┐
│ │ 舞蹈动作│ 虚灵的空间│
├───┼─────┼───────┤
│ │ 生动的鱼│ 满幅是水 │
│ 绘画│ │ │
│ │ 站立的鸟│ 无垠的空间│
├───┼─────┼───────┤
│ │ 划桨动作│ │
│ 戏曲│ │ 江上 │
│ │摇曳的舞姿│ │
二、迁移练习,触类旁通。
课上讨论:运用“中国艺术以舞蹈动作表现空间”的观点简析下列各例: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人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
提示:
1.诗中实景是“孤帆远影”的“舞蹈动作”,碧空尽处和天际长江是虚灵的空景,扬州三月的烟花则只存在于想像之中了。
2.利用人物动作暗示环境。花枪挑酒葫芦写手冷,暗示风雪严寒天气;石头靠门,写风雷大。
3、借看客的姿势暗示夏瑜示众的场面。这是小说中实与虚、露与藏、明与暗的完美结合。
三、布置作业 。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艺术的“味”
艺术表现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想像力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兴味或余味。
空白可以定义为: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艺术中的空白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不全”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或者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前者日残,后者日藏。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常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峰,或取独木、孤舟,画面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