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①
墙上的斑点①(精选12篇)
墙上的斑点① 篇1
墙上的斑点
●说 课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对意识流作品,多数中学生相当陌生,故宜点拨导读,通过老师多方面的点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验,把握作者意识流动的脉络;老师可根据课后练习或自己设计话题与学生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对话活动。
对于作品的深层含义不宜挖得过深,不宜设置难度过大的问题,试图一步到位式的阅读是徒劳无益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掌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
3.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5.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6.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突破方法:通过预习提纲导引,化难为易让学生迅速快速有效的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体会意识流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与传统小说的区别。突破方法,教师课堂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与文本对话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有条件的可以是课外预习,也可以放在课堂内预习;第二课时突破难点,延伸拓宽)
●教学方法
点拨导读法,通过预习提纲点拨,通过课文悟读点拨,通过比较阅读点拨,通过巧设教学突破口点拨,通过有效的训练点拨。
●教学用具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可通过多媒体手段,配乐配照引入诗人宋毅烈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为题写的一首小诗(见下),有关的资料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节省一些课堂教学的时间。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课内预习或课外预习提纲)
一、导入语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现代诗人宋毅烈曾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名字为题写过一首诗:
墙上的斑点想了一生/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婚姻是一只闷盒子/只能看不能想:回形针
房间被布置以蝴蝶标本/抽一支烟,从侧面去观察男人
早晨需要阿司匹林/哦,一只患了抑郁症的花瓶
喜欢带有尼古丁味道的男人/喜欢优雅的手势
“让我们谈谈眩晕症吧/或者避孕药如何使用”
她害怕套间,抽屉/她说尖叫吧;女人应该歇斯底里
坏天气,潮湿的婚姻/她对安眠药的依赖性
她偶尔谈到孩子/她的子宫忧郁症:耽于幻想
和自我封闭。/她疯了,不,她摔碎了闹钟。
这首诗较为形象地概括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命特征、生活追求与创作历程。
二、预习提纲,自学要求
(一)语文基础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
a.簇拥(cù) 赝品(yàn) 别墅(shù) 铁箍(ɡū)
b.积蓄(xù) 笼罩(zhào) 芜菁(jīnɡ) 呆滞(chì)
c.地毯(tǎn) 古冢(zhònɡ) 都铎(duó) 箭镞(cú)
d.鳍翅(qí) 鸟窠(kē) 怂恿(cǒnɡ) 褶皱(zhě)
答案:a
2.选词填空
(1)大地的寒气________(凛凛、凛冽)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来。
(2)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________(挖掘、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
(3)惠特克序列表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________(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4)人们总是本能地________(保护、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
3.判断下列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壮美的瀑布。(错误,只能用于别的事物,表比喻)
(2)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错误,与前一分句重复)
(3)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错误,应用“酒饱饭足”)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园形的迹印,在雪白的墙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时的地方。(园—圆,时—寸)
(2)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畜起来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份量的家具,身上还穿着几件衣服,简直是奇迹。(畜—蓄,份—分)
(3)同时,我一直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形像打扮起来,是爱抚地、偷偷地,而不是公开地祟拜自己。(像—象,祟—崇)
(4)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暗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签——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暗—黯,签—鉴)
(二)内容整理
课文中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根据内容填写下表: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三、结构形式感悟
这篇小说的结构与我们以往学习过的中国小说如《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有什么不同?
示例:本篇小说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多是线性结构,一般是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逐步推动情节发展的,这种结构我们称是线性结构。
墙上的斑点① 篇2
教学目的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3、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首先的难重点,尤其是其中流露出的思想内容;课文基本结构的理解和把握是又一个难点
2、对联想方法的把握和材料的选取是要深入研究的,可以让学生当堂练习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伍尔夫生平和创作及意识流小说:
1882-1941;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精神分裂症多次发作;41年投河自尽。
强调内心;“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猁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鉴赏重点
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默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第二课时
写法特点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结构特点
不离线索,通过触发物斑点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回到斑点,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严谨有序。
(永远不离线索,内容从斑点开始,又回到斑点,像一个花瓣,严谨有序)
比较阅读
读了《墙上的斑点》后,想一想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4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会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他们的作品也就会“没有情节,没有喜剧,没有悲剧,没有已成俗套的爱情穿插或是最终结局”。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的痕迹吧。”
墙上的斑点① 篇3
苏鹏程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 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4. 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诊断性学习;第二课时研究性比较、拓展)
教学方法:研究解读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系统,用于播放课件●—1,●—2。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 板书课题
由《变形记》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导出课题。
屏显课题、作者。(●—1—2)
屏显资料(●—1—3),教师深情的诵读: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屏显弗吉尼亚·伍尔夫照片(●—1—4)
二 了解作家的真实观及艺术主张
1.请一生读注①
2.补充作家生平资料及其“内在真实”观(屏显●—1—5)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生于伦敦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而不管它们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
3.简介意识流小说(●—1—6)
20 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以伍尔夫为代表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人物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三.带着任务读课文
1. 读准字音辨准字形;
2. 圈划出“我”直接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的语句,数数共有几处。
四. 诊断性检测(●—1—7)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簇(cù)拥 赝(yàn)品 别墅(shù) 铁箍(gū)
b.茎(jìng)干 笼罩(zhào) 芜菁(jīng) 呆滞(zhì)
c.地毯(tǎn) 古冢(zhǒng) 都铎(duó) 箭镞(cú)
d.鳍(qí)翅 鸟窠(kē) 怂(cóng)恿 褶(zhé)皱
2.判断下列成语使用是否正确(●—1—8)
⑴.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小河,跳下山崖,形成
一幅幅壮美的瀑布。(错误,只能用于别的事物,表比喻)
⑵.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错误,与前一
分句重复)
⑶.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错误,应用“酒
饱饭足” )
五. 找出“我”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的语句,播放动画结构图(●—1—9)
六.作业 :
1.结合《〈墙上的斑点〉评析》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猜测联想的脉络。
2.思考“墙上的斑点” 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伍尔夫的“内在真实”观
由熟悉的电影提出问题: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伍尔夫所追求的真实与传统文学的真实有什么不同?
学生忆答。
屏显资料(课件●—2—2)
二.研究小说的结构,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1.这是一篇奇特的小说,全文四千余字几乎全是些内心活动,而写外部现实存在的事物仅仅一个斑点而已。你能用简练的话对人物的外部活动加以概括吗?(提示:一个女人在冬日的午后发现墙上有个斑点,对它展开种种猜测、联想,最后发现是一只蜗牛。)
2.从“斑点”出发展开猜测联想共有几次?
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⑴.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⑵.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⑶.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⑷.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⑸.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
⑹.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⑺.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屏显动画结构图(课件●—2—3)(略)
3.由“斑点”出发“我”都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慨?试挑出最感兴趣或最不好理解的一段一起议一议。
师生共同梳理,屏显动画结构图(课件●—2—4)(略)
4.理解“墙上的”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屏显并讲解(课件●—2—5):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屏显花瓣图(课件●—2—6),强化结构特点。
三.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1.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请举实例说明之(课件●—2—7)。
情节: 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
三要素 人物: 姓氏名号、服饰状貌、言谈举止、喜怒哀乐……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是什么?(课件●—2—8)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
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特别是潜意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构,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的点击、链接,一张张的心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前闪现,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3.屏显动画结构及内容图(课件●—2—9)
4. 说说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哪些不同?
(1)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2)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面;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3)点击社会人生,叙述极具跳跃性。
有人批评伍尔夫过于关注自我,远离社会生活,大家同意么?
讨论、明确:作者写环境写生活,着笔于心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投影,没有所谓
的完整性、连续性,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四.探究拓展
1.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
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课件●—2—10)?
探究学习: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念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2.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
是多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 (课件●—2—11)
a. 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 19世纪之前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 19世纪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探究学习:这道选择题貌似简单,但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却并不容易。这里首先要把握意识流小说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点,同时要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观念以及她的创作心境。我们知道,意识流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新流派。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从其现实性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排除b和d两个选项。再从意识流小说家接受的是非理性主义思想人手,联系弗吉尼亚·伍尔夫时时处于一种封闭孤独的心理状态,时时感受到命运的不确定性的思想意识,由此可以推断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五.课堂练习:围绕“#”展开辐射式联想(课件●—2—12)。
六.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段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课件●—2—13)。
附: 板书设计
墙 上 的 斑 点
弗吉尼亚·伍尔夫
表现手法: 回忆 内心独白 联想 象征
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特 点 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点击社会人生,叙述跳跃性强
作者邮箱:
墙上的斑点① 篇4
弗吉尼亚 · 伍尔夫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它太大、太圆了。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为了证明我们对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我只要列举少数几件我们一生中遗失的物件就够了。就从三只装着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说起吧,这永远是遗失的东西当中丢失得最神秘的几件——哪只猫会去咬它们,哪只老鼠会去啃它们呢?再数下去,还有那几个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有乳白宝石、绿宝石,它们都散失在芜菁的根部旁边。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蓄起来的啊!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还穿着几件衣服,简直是奇迹。要是拿什么来和生活相比的话,就只能比做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从地道口出来的时候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光着身子被射到上帝脚下!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倒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对了,这些比拟可以表达生活的飞快速度,表达那永不休止的消耗和修理;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
那么来世呢?粗大的绿色茎条慢慢地被拉得弯曲下来,杯盏形的花倾覆了,它那紫色和红色的光芒笼罩着人们。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别的什么都不会有,只有充塞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也许在更高处还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淡淡的粉红色或蓝色的——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越来越清楚、越——我也不知道怎样……
可是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比如说,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造成的,因为我不是一个警惕心很高的管家——只要瞧瞧壁炉上的尘土就知道了,据说就是这样的尘土把特洛伊城严严地埋了三层,只有一些罐子的碎片是它们没法毁灭的,这一点完全能叫人相信。
窗外树枝轻柔地敲打着玻璃……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得有阻碍。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离开表面,离开表面上的生硬的个别事实。让我稳住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莎士比亚……对啦,不管是他还是别人,都行。这个人稳稳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视着炉火,就这样——一阵骤雨似的念头源源不断地从某个非常高的天国倾泻而下,进入他的头脑。他把前额倚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人们站在敞开的大门外面向里张望——我们假设这个景象发生在夏天的傍晚——可是,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它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我希望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增添几分光彩,这样的想法是最令人愉快的了。连那些真诚地相信自己不爱听别人赞扬的谦虚而灰色的人们头脑里,也经常会产生这种想法。它们不是直接恭维自己,妙就妙在这里。这些想法是这样的:
“于是我走进屋子。他们在谈植物学。我说我曾经看见金斯威一座老房子地基上的尘土堆里开了一朵花。我说那粒花籽多半是查理一世在位的时候种下的。查理一世在位的时候人们种些什么花呢?”我问道—— ( 但是我不记得回答是什么 ) 也许是高大的、带着紫色花穗的花吧。于是就这样想下去。同时,我一直在头脑里把自己的形象打扮起来,是爱抚地,偷偷地,而不是公开地崇拜自己的形象。因为,我如果当真公开地这么干了,就会马上被自己抓住,我就会马上伸出手去拿过一本书来掩盖自己。说来也真奇怪,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或者使它变得和原型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但是,这个事实也可能并不那么奇怪?这个问题极其重要。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复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见的那个人的外壳——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当我们面对面坐在公共汽车和地下铁道里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照镜子;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的
墙上的斑点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