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阿Q正传(精选13篇)
阿Q正传 篇1
教案示例1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 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习课文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拓展探究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教案点评:
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案示例2
【重点】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难点】
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意
舂来(chōng) 鄙薄(bǐ) 犯忌(jì) 抵触(chù)
出豸(zhì) 擎起手(qíng) 鼾声(hān)
怃然(wǔ) 托庇(bì) 错愕(è)
2.解释加点的字
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
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
三 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 分析第一部分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
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
总结: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尊自大 欺弱怕强 自我陶醉 。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
“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了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问: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 传闻来源 船上载物 使命 结果
1 茶坊酒肆 举人老爷 逃难 不详
2 邹 七 嫂 破衣箱 寄存 退回
3 谣 言 箱子长信 排亲寄存 藏起来
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
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的瓜葛。从中可看出恐惧、狡猾的封建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总结:
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幕和封建。
问: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环境,又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他对革命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结:
由“深恶痛绝之”到“神经”“快意”,以至于想“投降革命党”。
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和有观念来认识革命的。
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
第一种:阿Q想像中的革命党人。
问: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革命党人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阿Q的想象中出现,有什么特点?
明确: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
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
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
总结:杀光。
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
总结: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五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
阿Q将小D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 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
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
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
总结: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
问:作者使用了“直走进去”“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可看出阿Q的什么心态?
总结: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
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
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
总结:赵司晨的妹子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
吴妈太大
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
问:阿Q是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几个女人的?
总结:封建意识和封建习俗。
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希望改变现状) 想象
问:阿Q向往的是革命吗?如果阿Q真的“革命成功”,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阿Q所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可看出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封建制度的适应,只是要改变在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了解了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阿Q式的人物,有时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也会看到阿Q的影子。
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作业 :
阿Q死了,小说中虽没说他碰过女人,但阿Q并不像小尼姑所说的“断子绝孙”,据我们一些考据家研究,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写一篇700字的小文
【板书设计 】
一、鲁迅及其创作
1鲁迅生平:
家道中落 →医学救国→弃医从文
2鲁迅创作
二、
1典型环境——未庄
封建、闭幕、落后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我满足 自我陶醉
3阿Q的革命
“深恶痛绝之”→“神经”→“投降革命党”
4现实意
探究活动
1.鲁迅写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的成因》。
(2)关于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义
阿Q正传 篇2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
1. 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探究学习: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学习: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
探究学习: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所谓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阿Q正传 篇3
9 阿Q正传①
鲁迅
注:划线部分表示与98年版有变动。
第一章 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②”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③”。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④,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⑤”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哪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⑥宣付国史馆立“本传”⑦
注释:
①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文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镌》,署名巴人。第一章登《开心话》栏,第二章后移至《新文艺》栏,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登完,每星期或两星期发表一次。1922年收入小说集《呐喊》。
②〔立言〕在这里是著书立说的意思。
③〔名不正则言不顺〕语见《论语·子路》。这里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
④〔内传〕人物传记的一种。作者在1931年3月3日给《阿Q正传》日译者山上正义的译本校释中说:“昔日道士写仙人的事多以‘内传’题名。”
⑤〔正史〕封建时代由官方撰修认可的史书。清代乾隆时规定自《史记》至《明史》历代24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正史”中的列传部分,一般都是著名人物的传记。
⑥〔上谕〕封建帝王的指示,命令。
⑦〔宣付国史馆立“本传”〕旧时效忠于统治阶级的重要人物或所谓名人,死后由政府明令褒扬,令文末常有“宣付国史馆立传”的话。历代编纂史书的机构,名称不一,清代叫国史馆。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都曾沿用这一名称。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本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哪知道第二天,地保⑥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⑦,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注释:
①〔迭更司也做过《博徒别传》〕实际上这是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1859—1930)写的一部小说,鲁迅说是狄更斯所写,是他的误记。鲁迅1926年8月8日给韦素园的信中曾做说明。博徒,赌徒。“迭更司”现在一般译做“狄更斯”
②〔引车卖浆者流〕语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又:“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后因以“引车卖浆者流”泛指地位卑贱的人。
③〔僭(jiàn)称〕超越等级身份的冒称。这里是说,阿Q的身份、地位低下,给他作传也不敢超越他的地位而冒用高雅的文体。
④〔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即九家。《汉书·艺文志》分古代诸子为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是以君子弗为也。”
⑤〔《书法正传》〕清代冯武所著的一部关于写字方法的书。
⑥〔地保〕即古代里正、亭长之职。
⑦〔满脸溅朱〕发怒时满脸涨得通红。
阿Q正传 篇4
教案示例1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 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习课文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拓展探究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教案点评:
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案示例2
【重点】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难点】
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意
舂来(chōng) 鄙薄(bǐ) 犯忌(jì) 抵触(chù)
出豸(zhì) 擎起手(qíng) 鼾声(hān)
怃然(wǔ) 托庇(bì) 错愕(è)
2.解释加点的字
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
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
三 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 分析第一部分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
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
总结: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尊自大 欺弱怕强 自我陶醉 。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
“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了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问: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 传闻来源 船上载物 使命 结果
1 茶坊酒肆 举人老爷 逃难 不详
2 邹 七 嫂 破衣箱 寄存 退回
3 谣 言 箱子长信 排亲寄存 藏起来
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
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的瓜葛。从中可看出恐惧、狡猾的封建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总结:
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幕和封建。
问: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环境,又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他对革命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结:
由“深恶痛绝之”到“神经”“快意”,以至于想“投降革命党”。
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和有观念来认识革命的。
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
第一种:阿Q想像中的革命党人。
问: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革命党人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阿Q的想象中出现,有什么特点?
明确: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
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
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
总结:杀光。
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
总结: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五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
阿Q将小D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 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
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
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
总结: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
问:作者使用了“直走进去”“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可看出阿Q的什么心态?
总结: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
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
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
总结:赵司晨的妹子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
吴妈太大
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
问:阿Q是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几个女人的?
总结:封建意识和封建习俗。
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希望改变现状) 想象
问:阿Q向往的是革命吗?如果阿Q真的“革命成功”,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阿Q所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可看出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封建制度的适应,只是要改变在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了解了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阿Q式的人物,有时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也会看到阿Q的影子。
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作业 :
阿Q死了,小说中虽没说他碰过女人,但阿Q并不像小尼姑所说的“断子绝孙”,据我们一些考据家研究,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写一篇700字的小文
【板书设计】
一、鲁迅及其创作
1鲁迅生平:
家道中落 →医学救国→弃医从文
2鲁迅创作
二、
1典型环境——未庄
封建、闭幕、落后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我满足 自我陶醉
3阿Q的革命
“深恶痛绝之”→“神经”→“投降革命党”
4现实意义
探究活动
1.鲁迅写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的成因》。
(2)关于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阿Q正传 篇5
一、导入语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考纲》对考生的一个重要要求。大家觉得阿q很滑稽吗?鲁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要想准确地把握这些,就必需:
二、归纳提要
全面地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为此,一般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对鲁迅的思想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正所谓“知人论诗”。
2.对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要有所了解。
3.对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了解。
4.分析和评价都必须以作品的形象为基础,避免离开作品作漫无边际的空谈,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以及一些没有证据的观点无限夸大。简而言之,就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切忌离开作品而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三、重点解读
师: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阿q正传》,也包含了鲁迅的这种思想感情。分析课文时,我们要注意这种感情是如何渗透其中的。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使得鲁迅对人的内心世界极为关注,这使得鲁迅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成为“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成功地塑造了“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心理。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以来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另外,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我们从阿q的“革命”全程,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是要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同学讨论)
讨论。明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的正常权力的结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一般而言,鲁迅在小说里,一般总是让思想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不直接出面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主观的评价。但《阿q正传》有例外。它虽然也有不少“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写法,但因是为阿q“立传”,而根据纪传体的通例,对于所传之人,可以议论评价,因而作者在一些地方直接出面评论。第一章序言,说明立传缘起,除了描述阿q身世之外,还借题发挥,讥评时弊。以后各章,在描写、叙述阿q行状和其他人物的言行时,也不时加以剖析。如说到阿q挨打,本来阿q是无辜,众人却认定错在阿q。“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阿q挨了赵太爷的打,众人为何反而仿佛格外尊敬他呢?一则怕他真是赵太爷本家,二则也如孔庙里祭祀用的太牢一般,虽与猪羊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正是这种迷信心理,使人们认为赵太爷必不错。经作者一评点,把社会上的趋炎附势和盲目的习惯势力的荒谬,都揭露出来了。在叙述阿q永远得意时,评曰:“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既讥讽了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又如阿q由于拧了小尼姑而想女人,作者用反话评述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一方面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另一方面又讥讽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这类作者出面的议论剖析,是与人物的言语、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绘糅合在一起的,不仅没有累赘之感,而且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把隐藏在人物言行思想活动深处不易为读者看出的东西,加以评点,能引导读者去思考此中的丰富内涵;或者由此作适当的引申,引导读者去联想类似的其他现象和事物。这些地方,语言极为精粹、幽默、辛辣,三言两语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显示了鲁迅非凡的语言功底。
鲁迅着重描写阿q的这种不正常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是因为关心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的命运。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如果广大贫苦农民长期受“阿q精神”的束缚,那就不可能从奴隶命运中解放出来。反过来,他们不从奴隶命运中解放出来,阿q精神也就不可能消失。鲁迅深深同情阿q的不幸遭遇,对于他的阿q精神则是尽情揭露、鞭挞和讽刺的。其出发点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矛头,决不是指向阿q本人和他的阶级,而是指向毒害、摧残阿q的万恶的社会制度和凶残的反动统治者。目的在于教育中国人民迅速摆脱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镣铐,争取解放,自觉地投入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去。
总之,鲁迅通过描绘阿q这个深受剥削和压迫而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四、探究质疑
师:试把未庄的环境描写与第七章开头的那段描写作一比较,未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未庄经过一阵不安、骚动之后,人心又“日见其安静了”,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只是进行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军政大权仍然落在地主豪绅的代表人物手中,最可笑的是“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与曾几何时的举人老爷偷偷摸摸把衣箱运到未庄来藏匿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城里革命是换汤不换药,未庄革命则连汤也没换,只是赵秀才把辫子盘在了头顶,一个“盘”活画出了投机革命的嘴脸:进,可表示“革命”了,辫子已没了;退,可以随时放下辫子,迎接复辟。这种“秋行夏令”的壮举,真是“万分英断”!作者对封建余孽们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作了深刻的批判。
师:叙述赵家遭劫的事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革命以后没有解决根本的矛盾,致使社会秩序混乱,给趁火打劫之徒大开方便之门。“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与举人老爷下乡寄放箱子相呼应,交待了箱子的去向。革命倒未使他失去什么,歹徒却抢去他的箱子,具有讽刺意味;呼应阿q的革命狂想。作者故意用了“似乎”“不分明”等字眼,采取雾里看花的手法,把阿q幻想中的革命图景跟眼前的真实的抢劫行动混杂起来,让阿q错把抢劫当革命。他多想参加啊,“两脚却没有动”。因为事先“他们不来招呼他”,假洋鬼子更不准他革命;为阿q的最后“伏法”作了铺垫。不论是参加革命党还是参与抢劫,他两脚都没动,结果却被枪毙了,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人们在无限同情他的不幸的同时,更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表示强烈的愤恨,也对革命的不彻底表示深深的遗憾。
师:分析阿q的“革命”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痛恨革命→神往革命→情不自禁地欢呼革命→对革命充满幻想和期待→对革命现状疑惑和不满→要求参加革命党→革命愿望受到致命打击→对革命绝望→对不准革命表示愤懑→被捕被杀。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阿q之所以如此落后和不觉悟,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革命党人远离他们。二、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农民原来的社会地位,更没有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他们依然在深重的封建枷锁下生活。三、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那就是资产阶级领导不了革命,中国革命的最终成功,必须教育和发动农民。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问号:中国革命该向何处去?这是作者展现阿q对革命态度变化过程的更深层面上的意义。
解读课后思考题3。使学生加深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尤其要理解鲁迅一生思考的国民性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进行理解。
师:这段话涉及鲁迅作品中一再提到的看客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改造国民性问题。鲁迅认为,中国国民问题甚多,他一直都在思考并探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强烈感受到国民的麻木愚昧,希望国民能够警醒,不再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作品中的这段话,也是表现作者对看客的嘲讽,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作品中,我们看到那些看客们麻木无聊到什么程度,他们鉴赏着阿q调戏小尼姑,因为自己没有亲自上阵而不能十分过瘾,只能“九分得意的笑”;他们听着阿q从城里回来给他们讲杀革命党的故事,也觉得过瘾,听到最后是“欣然”了。特别是最后阿q被杀的路上,这一群看客们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作者把看客们比作狼,可见鲁迅不仅把统治者看成是杀人者、吃人者,同样也把看客看做是间接的吃人者和杀人者。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可见作者在作品中对看客的批判和讽刺也是他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作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反复阅读作品,参考下面摘录的王冶秋的“读书随笔”,说说你对这部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色的体会。(提示:回答本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情节的分析来加深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悲剧的内核包含着一个喜剧的外套。作者刻画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表达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但作者却用喜剧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看这篇作品,首先当然是觉得阿q这人可笑,未庄这批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读者仿佛是一个始终关注着未庄人一举一动的旁观者。可是,越往后看,会越觉得阿q的可悲可怜,他那被赵太爷逼得失去生计,不得不去尼姑庵里偷萝卜吃,被迫离开未庄去城里当小偷的情景,难道不让人心酸?尤其最后被枪毙的结局,在读者怪他糊涂的同时,难道不痛恨那些压迫者?假如多看几遍,细细咀嚼,就更能从喜中品出悲来。这是一种含泪的笑——假如我们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十分无知而且浅薄的人。鲁迅创作这篇作品时,离那场革命才十年,能在那样短的距离内透视现实,并折射历史,非大思想家不能为。作者一生思考国民性问题,思考中国历史循环怪圈问题,这样重大的问题同样表现在他的这篇作品中。但他不是悲天悯人,而是通篇调侃、讽刺、挖苦、嘲笑,惟其这样的大喜,人们才感觉到那样的大悲。当我们联想历史和现实时,悲,便从中来。所以,阅读这篇作品,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是悟出了内涵。
结束语:在当今的中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又渐显衰退的新世纪,你是否曾经感受过社会的冷漠?在寒风凛冽的孤寂夜空下,你是否曾经反思过自己心灵的阴影……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次次辉煌。今天,我们再次提出“阿q精神”,重新分析国民劣根性,包括懦弱性、自欺性、狭隘性、麻木性等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背景、具体表现与时代特点,其实并非是为了批判,因为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阿q精神的思想映射之下呢?我们作为当代中学生,祖国未来的主人翁,只是希望能借此警示那些新时代的阿q们驱除或多或少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灵中的“阿q精神”,从而唤醒至今仍受到封建思想束缚的中华民族,唤起我们伟大祖国的真正崛起。虽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也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发生哪怕是丝毫的质变,但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我们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社会的明天,也为中华民族的未来。
●延伸阅读
一、阅读小说《树皮》,完成1~5题。
树 皮
①夏日的傍晚,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浓阴婆娑。我的两个孩子,一人一把竹椅,凑着幽幽晃晃的月光,还在嘀嘀咕咕地叨念着什么,快高考了。
②白昼那动荡不安的热流,在这夜与静中,渐渐地凝结成了一块暗绿而透明的冻糕,凉而微甜。
③我躺在藤榻上,那光和影在树叶的琴键上奏鸣着无声的旋律。我散漫地玩赏着,任其一片朦胧,无需费力聚焦。四肢似乎很重,又似乎很轻,仿佛浮在水中。耳边嘤嘤地回绕着孩子们的苦读,他们将去搏击,而我却已疲惫。
④“啪!”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我那个□□□□的女儿,起身走到树根边,弯腰拾起了那片剥落的树皮,捧在手里,呆呆地凝视着,果然又想入非非了。
⑤“呵!”她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这衰亡的树皮该有多么崇高!它们含辛茹苦,忠守职责,兢兢业业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一旦衰老了,僵化了,它们便又心甘情愿地龟裂剥落,欣然引退,把空气和阳光无私地让给了那些鲜嫩粉绿的后代!”
⑥“不!”我的儿子却还是那样地□□□□,“应该说,那新生的树皮该有多么勇敢!它们埋头生息,潜心发育,默默无声地汲取着一切营养。然而,一旦成熟了,强壮了,它们便又毫无畏惧地一举胀裂那些束缚它们施展青春的僵皮死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让翠绿的生命向着更新的高度,更广的空间挺进!”
⑦寂静。
⑧熠熠闪烁,在深黛的阴暗中,仿佛是两对幼兽的瞳孔。孩子们盯着我,那是他们渴求真理的目光。
⑨呵,是的,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曾这样地盯着,盯着姥姥那干瘪的嘴唇,苦苦地探索着隐藏在那些古老的寓言中的神秘。或许我也唠唠叨叨地问过很多,或许也是问得这样的聪明、古怪、奇特?
⑩
阿Q正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