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通用15篇)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三、德育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情景绘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诗有一点不同,它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课前我已请同学们查资料了,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明确: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像“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请同学们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由同学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用比赛的形式来深入学这首词,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前后桌为一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组将获得一颗星,得星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问题)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由哪个词知道的?(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有哪个词知道的?(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星。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请每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星。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星。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
溪亭 爱生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沉醉 回舟 误入 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2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枕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上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上好,也拟泛轻舟。
2、李清照后半生坎坷重重,生活困苦,心情忧愤苦闷,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字词表达了她此时的心情,请写出三个,并写出理由。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 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2、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 ,红指的是 ,肥这个字指的是 ,而瘦这个字写出了 。
3、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 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 的感情。
小资料:
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在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四十三岁以前,她的生活比较安定,后来饱尝了国破家亡忧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尤其是词,感情真挚,思想清新,还有很多充满爱国情调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延伸阅读: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故土度过的。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城。明镜般的大明湖,雄伟的千佛山,还有七十二处喷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装扮得分外娇美。传说,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时,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写字作画、吟诗填词以外,最爱到柳絮泉边游玩。
有一年夏天,气候非常炎热。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亲布置的功课,就向姐弟建议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兴得大声嚷嚷。
李清照听后,笑着摇了摇头。
“那就到后花园荡秋千去!比一比谁荡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爱玩秋千,又出了这个主意。
李清照听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
“那你说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时眨巴着眼睛问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见她随手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划船游湖”四个字。姐弟一看,乐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经过母亲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笼的小鸟,手拉着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边的游船。
“开船喽!”弟弟一声呐喊,李清照立即奋力划浆,船就沿着堤岸向前驶去。
这柳絮泉原是个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连,周围有着形状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净。李清照划着划着,不顾岸边丫头们的劝告,慢慢地把船划进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着清新芬芳的空气,一面欣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过了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
“就叫它‘金钟石’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
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
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
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同目标2
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
情景想象法,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 生:聊天 生:做诗、对对子 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②继续交流: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藕花深处图”
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3、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2)画面3:争渡惊起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哇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 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喜;因为白鹭落下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这真是美丽的意外!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人深深地……(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板书:游玩乐趣)
(3)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幻灯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五、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1、 听配乐朗诵。(视频)
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探询凄苦原因。
3、 学生再看资料。(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4、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6、 指导读。(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7、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总结: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六、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4
师:我听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校古诗词大奖赛,同学们都在积极地准备着。现在,我出示画面,大家根据画面联想古诗词,看谁联想得快?特别提醒一下:吟诵的时候,最好吟出古诗词的味道来。
1、《寻隐者不遇》山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清平乐 村居》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出来有没有听出来,前三首都是古诗。第四首是一首词。这一节课,我们要再次好好感受一下词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幻灯片出示)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指名一人读)
师:读得真好,“兴尽晚回舟”的“兴”是个多音字,“误入藕花深处”的“藕”是个生字,他都读准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兴尽晚回舟”的“兴”为什么要读第四声呢?
师:哦,我明白了。有个成语叫“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读)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趁着兴致而来,兴致满足了就返回了。那这首词中的“兴尽”就是指------5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词,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就能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音乐美来,请大家欣赏录音《如梦令》,注意他朗读时候的节奏和停顿。
师:想不想自己练练,也读得这么好听?(试试吧)
师:(指名读) 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注释、看画面、问老师、问同学。。。。)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自说—同桌说)
师:你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师:曾经有人评价李清照的这首词是“以寻常语绘精美画”,那么这首词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精美的图画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欣赏录音,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录音)
师: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稍停顿)用一段话把你看到的一个画面描写下来,好吗?
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来说说看?
生:( )( )( )
师:真美!是词中那句话让你想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呢?(据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
师:你刚才说得那么美,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生读)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为之沉醉。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会在西亭边做些什么呢?( )古人都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在她的许多词里,都提到了酒。我们继续,他们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 )
师: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者花香,酒香,他们吟诗、弹琴、唱歌、下棋,玩得多尽兴啊!这景象怎能不令人沉醉呢?这就叫酒不醉人(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行文字。( )
师:继续交流,你仿佛也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 )( )( )
师:这么美,怪不得词人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误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出示:兴尽晚回舟。。。。。)读
师:在这样的藕花深处,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很多描写荷花的古诗来,你想到了吗?
生:( )
师:有诗有画,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再读( )
师: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出示读:争渡。。。。。)
师:读了这两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 )
师:真是一幅热闹的画面,让我们来读出这份热闹。(读)
师:词中有这么一个字“惊“,谁惊了?
生:
师:鸟背人惊,人背鸟惊,让我们再来读,读出热闹,读出欢快,读出惊喜。
生:( )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因为欣赏“西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这些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鸟),这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来,一起读整首词,让我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中再次沉醉。
师:人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猜一猜李清照当时生活怎样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独树一帜,登峰造极,被称为“词国女皇”。和你们猜测的一样,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中,生活在她的眼里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我们品读这一首词,其实也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少女时期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
李清照中年的时候,宋兵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也去世了。她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晚年生活孤苦凄凉。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之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如梦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余兴依依
惊起 鸥鹭 爱自然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
《如梦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如梦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余兴依依
惊起 鸥鹭 爱自然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7
张上明 [原创]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选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该文发表于《语文报》初中版315期2002\1\21)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8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说“误入藕花深处”这句的意思就是说李清照他们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他们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们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们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的?还有一句,谁来说?
生:因为他们玩得很开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鸥鹭全部都惊起,全部飞起来了。
师:“争渡争渡”就是?
生:他们在那里拼命划船,拼命划船,声音很响,然后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好,挺不错的,刚才,同学们不知不觉地,就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读胖”。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
生:长!
师: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字?
生:三十三!
师: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9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简介李清照。回顾所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背诵。
说一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相机引入“长短句”、词牌名)简介什么是词牌名。
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习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自由朗读《如梦令》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
个人读——个人读——集体读(评价)
提高要求:注意停顿,就会更有诗词的节奏和味道。老师范读一句,让学生再读这首词。
一生读。(师评价)——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2、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师概括。)
用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
交流每一句诗歌。
第一句要处理的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第二句要处理的点:兴尽、误入。为什么会“误入”?
第三句:要处理的点:“争渡,争渡”!什么心情?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争渡?可以看出什么?
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齐读这首词。
3、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画”的名字是什么?
第一幅画:“溪亭日暮”
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 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
指导朗读。
第二幅画:“藕花深处”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第三幅画:“一滩鸥鹭”
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倾听朗读,闭目想象画面。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小结本文:它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他醉了!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浓浓的醉意来。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一背。
4、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
结尾: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作业设计:
1、必做:朗读背诵《如梦令》。
2、二选一:
①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读一读或唱一唱。
②小练笔:试着将《如梦令》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3、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几处纰漏,比如:第二环节的想象部分不够深入,过程衔接存在问题;吟唱部分收场过早,学生沉醉其中被硬生生的拉了回来;教学评价有几处明显不到位等。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10
《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
片断一
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
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
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
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
片断二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
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
生1读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
生读
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
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
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
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 扑咚、扑咚”的声音。
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
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
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断三
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钓到了好心情。
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
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
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
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地享受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学生那一句句闪动智慧灵光的语言,在课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让我激动,更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喜欢这样充溢激情与灵动的课堂,喜欢倾听学生灵动的声音。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限潜能被激发,灵动思想被点燃,他们就像小溪中的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涟漪,而我只愿做鱼儿的引路者、欣赏者。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如梦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余兴依依
惊起 鸥鹭 爱自然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12
学案
【学习内容】9 《词两首——〈如梦令〉》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友情提示:
大自然是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古往今来,词人都喜欢用诗词赞美自然风光。读读这首词,你会发现这首词表现了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自主预习
1、用“‖” 标出词的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一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互动探究
3、《如梦令》是 代词人 所作。并非其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 可以看出。郊游的时间在夏季,从词中 可以看出。词人玩得很高兴,从词中 可以看出。整首词表现了 。
读故事,完成练习。
4、这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一首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意: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兽形的铜香炉内的香料早已烧完。又到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刚刚浸透昨日半夜的凉气。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同学们,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巩固案
1、把词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常记 , 不知归路。 ( )
(2)兴尽晚回舟,误入 。 ( )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如梦令”是词牌名,而题目是“常记溪亭日暮”。 ( )
(2)《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 )
(3)《如梦令》这首词中运用了两个“争渡”,是为了把鸥鸟惊飞。( )
3、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散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唱这首词。
4、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朗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完成练习。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你发现这首词与本课学习的《如梦令》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绿肥红瘦”中的“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词人用“肥”“瘦”二字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有什么妙处?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13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自由发言,略。)
讲: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再次领读。
三、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 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v 藕花 溪亭 沉醉
v 兴尽 误入 争渡
v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v 如梦令
v 【南宋】李清照
v 常记溪亭日暮,
v 沉醉不知归路。
v 兴尽晚回舟,
v 误入藕花深处。
v 争渡,争渡,
v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15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