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2024-06-052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

  记忆课下文学常识

  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

  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

  二、理解意涵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人物:主仆两人 

  场景:春雨后的屋中   

  对白:“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见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

  对侍女粗心的不悦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

  三、朗读与总结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2

  一、准读全词

  1、拿出本子和笔跟着老师写一首小词,老师在黑板上写,你们把这首词写在本子上。好吗?

  2、这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词,自己把这首词读两三遍。

  3、[手指“兴”],这是个多音字,在词中应该读xing还是xing?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吗“乘兴而往,兴尽而返”吗?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想听吗?师述王子猷[yóu]的故事

  有一夜下大雪,王子猷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他立即连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4、“藕花”就是我们常说的?生:荷花,莲花。

  师:那这首词里的藕花可以换成荷花或者莲花吗?为什么呢?

  师:不知道?没关系,我们先把问好留在这里。

  5、“争渡,争渡”,为什么要重复两次?

  师: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们再来看一首《如梦令》,还是李清照的(出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自己读读,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的,同一个词牌名的词,字数和句式都是一样的,固定的。不仅如此,里面的平仄音也是固定的。。(板书:平仄)平表示一、二声,用“—”表示;仄表示三、四声,用“∣”表示。《如梦令》的第四句的平仄音必须是“仄仄仄平平仄”。如果把“藕花”换成“荷花”行不行了?第三个字就是平声了,就不符合如梦令词牌的格式了。所以,创作词,我们一般都说“填词”,根据固定的句式和平仄音填入不同的内容。

  7、除此之外,词和诗一样还讲究押韵,你看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u”韵)。

  师:是的,因为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韵味十足,又朗朗上口。再读读,读出这首词的韵味。

  二、通读全词

  师:这首词呀,虽然很短,只有33个字,却讲述了一件完整的事件。我们先看看事情发生的地点在哪?

  师:好地方呀,潺潺的流淌溪水边有一座精致的小亭。时间呢?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师: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师:时间,地点有了,那人物呢?师:只有她一个人吗?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你看出来了吗?

  师:看景、吟诗、作对,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谁来向我们娓娓述说这首词?谁来读?

  三、品读全词

  师:真好听,不过学词,我们不能只了解写了什么,还要学会品词。品出词人蕴含在词中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怎么品呢?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找出词眼,就能容易触摸到词中词人深藏的情思。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你感觉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词眼。(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有意思,你感觉李清照醉得怎么样了?

  师:同学们呀,你看,一个女孩子还会喝酒,酒醉得还挺厉害,回家的路都不记的了,你说这像话吗?

  师:太不像话吧,是吗?其实老师告诉你,在古代饮酒和作诗是文人之间的一件雅事,酒有时就是为了助诗兴,助游兴的,你们读过《红楼梦》了吧,你看,《红楼梦》里的林妹妹,长得多虚弱呀,但是她们姐妹们在一起的时候,时常也饮些小酒,而饮酒是为了助诗兴。但你看这首词,李清照醉了仅仅是因为饮酒的原因吗?

  预设生:不是,我感觉她也可能被日暮时的美景所陶醉了。

  师:日暮,黄昏,多美的时刻呀!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李商隐也曾面向夕阳发出如此感慨,夕阳无限好——生:只是近黄昏。

  师:有一首歌唱也这样唱,夕阳本来就是陈年的酒呀,李清照焉能不醉呀!还因为什么而醉了?品词就得会想呀!

  预设生:还因为李清照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游玩,她们谈心,尽情玩闹,所以醉了。

  师:是的,友情也是一杯酒呀!谁能把李清照这浓浓的醉意给读出来!

  指名读词一二句。

  师:再读读回去的路上,你又能品出什么呢?

  师:此时飞起的鸥鹭多不多?(多的,一滩就是整个河滩。)

  师:“荷花深处”是什么意思?(荷花很多的地方。)

  师:小舟行驶到荷花的深处,这说明李清照她们在错误的道路上已经走了?(生:很长时间)是呀,当她们猛然发觉的时候,呀!自己的身边,眼前,触目所及的地方都是朵朵绽放的?(生:荷花)这多让人惊喜呀!

  师:你感觉到了吗?这首词妙就妙这“误入”上呀,你看,前面李清照在溪亭游玩,饮酒,赏景,醉了,累了也兴尽了。可是因为“误入”,他们的兴致又上来了,是什么又勾起了兴致?(是荷花,是争渡,还有一滩的鸥鹭。)

  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是呀,想象看,一滩的鸥鹭在沉沉暮色里扑棱棱的飞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呀,肯定让李清照大饱眼福呀!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师:此时此刻,你体会到词人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预设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

  预设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两句。

  师:这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呀!所以尽兴了又兴起,醉过了又醉了!你能读出这份意外的惊喜吗?生读。

  师:读着这首清新、雅致的小词,我们仿佛也要醉了。不过,这首词写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呀,那时候,女孩子可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呀!从出生到出嫁只能深居闺房的呀。而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和好朋友出游,而且还大胆饮酒呢?

  生:她的父母特别的宠爱她。

  师:有道理,李清照是家里的唯一的女孩子,她的父母确实特别娇惯她,所以教他识字,学词,她的父亲更是常常把她带在身边。

  生:特别的淘气,调皮,瞒着父母的。

  师:也有可能哦。大家想一想像这样的出游,次数多不多?

  生:是不多的,词的开头就说“常记”,我想可能就是这一次,所以让李清照常常记起,难以忘记。

  师:是呀,这样快乐又有惊喜的经历,一次就足以回味一生了,让我们再一次分享李清照的快乐。

  指名读全词。

  师:其实李清照的一生并不是一直这么快乐。她曾经历了国破  家亡  夫死  财散  等多种磨难,但是她每一次都艰难的挺了过来,一直活到了72岁!我相信在她遭受每一次磨难的时候,有一种记忆肯定一直陪伴着她、支撑着她、温暖着她,这也许就是——《如梦令》

  生齐读《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3

  张上明 [原创]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选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该文发表于《语文报》初中版315期2002\1\21)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4

  反复读<如梦令>有如下疑问:

  1、沉醉

  指喝酒而大醉?还是为欣赏溪亭的美景而醉?还是与友人谈笑游玩陶然而醉?

  2、争渡

  是因为误入藕花深处与同伴们争渡,还是作者自己奋力往外游而争渡?

  3、插图

  插图的意思似是指李清照开怀畅饮而醉,独自一人在争渡。

  4、溪亭

  是指溪边的亭子?还是指一个名叫“溪亭”的地方?

  snall一家之言,未必正确:

  1、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可以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已的依据,而不必有标准答案,窃以为,三者兼而有之。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的生活是舒适而悠闲的,酒醉,景醉,人醉都有是极有可能的。

  2、关于这一点,看完下面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先说明一下,我一直认为,抢着划船是不太可能的,忙乱中不知怎么走,乱划倒是有可能的)

  文章帖在下面: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喜欢宋词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全词浅显易懂,就算没有古文功底的人也能理解。于是,许多人就胡乱引用,特别是“争渡,争渡”更是被用来鼓舞人心,意思是“使劲划呀,抢着渡”。看得多了,就让我不禁怀疑起来——李清照是怎么了?

  再来看一下全词,意思大概是有一次到溪边的小亭子里喝酒,天晚了,也喝醉了。由于天暗头晕,划着船走错了路,回过神来时已到了荷花深处。关键是后两句,绝大部分注家都说:这时大家都来精神了,抢着划船,乱渡,他们这么一扑腾,把河滩的鸥鹭都吓飞了!

  李清照缺心眼儿吗?已经找不着路了,摸不着北了,还要那么傻呵呵地争着划船,往哪儿划呀?明明是“兴尽晚回舟”,又找不着北了,这时候应该着急呀,怎么还会搞划船大赛?“溪亭”不会很大,坐不了几个人,李清照大家闺秀,有头有脸的人,高雅人的聚会不会像丐帮一样成群结队一大帮子,而只能是几个人。这样几个文人雅士,不太可能同去同回(如果是住得很近的人,一般不会跑到距离大家都很远的、远到需要划船且还能迷路的溪亭去喝酒聚会,应是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到溪亭聚集),更不可能好几条船在一起,说不定当时只有李清照自己的一条小船(载不动许多愁的蚱蜢舟)。就算有两、三条船,早不比赛晚不比赛,跑到荷花深处后、天已经黑了后、找不着回家的路了后,突然要举行划船比赛了,这不是神经病吗?

  李清照当然不是神经病——八百多年来,中华大地上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没发现李清照是神经病。那她又怎么会写出这么不可理解的词且被那么多人传唱引用呢?看来问题出在现在的注家和引者身上。因为他们不知道汉语在历史长河中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李清照时期,“争”既可以当“奋勇争先”的“争”讲,也可以当成“怎么”的“怎”用,原因是,那时它们的读音相同。其实现在在我所在的青岛,当地老百姓依然把“怎么的”读成zengmedi。

  这样一解释,全篇豁然开朗。由于和好朋友在一起,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酒就喝多了,天色也晚了,这时赶紧回家吧,谁知又迷了路,猛然发现已经跑到“藕花深处”了,“怎么办呢?怎么出去呀?”一着急,把河滩上的一群鸥鹭都惊飞了。前面写了那么多的适意,这里遇到了一点小麻烦,有一点乐极生悲的自嘲,同时也有一丝隐含的贵妇人的百无聊赖。

  “文化大革命”培养的一群文盲偏要故作斯文,想引用古诗词来形容他们大干快上的热火朝天的劳动、运动场面,谁知弄巧成拙,露出狗屁不通的马脚来。

  那么在以前“争”真的可以当“怎”解吗?我们就还回到宋词里来寻找证据吧。

  北宋有位诗人叫林逋,他死后五十多年李清照才出生,这个人有怪癖,种梅养鹤,终生不娶,被人称为“梅妻鹤子”,他曾写了一首《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争忍有离情”中的“争”,不应理解为“怎”吗?

  比林逋早出生134年的罗隐,说这个名字好多人可能不知道,但他的诗却是每个人都能背出一句:“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在一首诗里也用了一个“争”字。这首诗也挺有名,叫《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意思很明确,说柳树你自己家的柳絮尚飘无定所,怎么还能懂得用你的柳丝牵绊远行的人呢。

  说到了柳,有人就想起了柳永,那我们就拿柳永的词来检验一下,其实柳永词里,把“争”当“怎”用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仅举一例。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凭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断肠争忍回顾”是“断肠争着忍回顾”还是“断肠怎忍回顾”?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据理力争”了,哈哈。我们再来解释另一个常用词——争奈。“争奈”在古诗、词、文中大量存在,现在还有人在附庸风雅地用着,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就是“怎奈”或“无奈”。

  最后,本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我们给李清照的《如梦令》重新标点。

  3、关于这点,可以读读“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个故事,图只是为给学生以形象的感觉,不必过分深究;再者,大家酒散了,自己一个人回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这是在第二点考证的基础上的推论。

  4、从李清照词中描写的景物看,溪边的亭子可能性很大,地名的可能性极小。

  参考资料: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鉴赏】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附词语释义

  溪亭

  临溪水的亭子。 唐 张祜 《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 李清照 《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 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v    藕花    溪亭    沉醉

  v    兴尽    误入    争渡

  v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v    如梦令

  v    【南宋】李清照

  v    常记溪亭日暮,

  v    沉醉不知归路。

  v    兴尽晚回舟,

  v    误入藕花深处。

  v    争渡,争渡,

  v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如梦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余兴依依

  惊起 鸥鹭                                                           爱自然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7

  《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

  片断一

  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

  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

  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

  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

  片断二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

  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

  生1读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

  生读

  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

  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

  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

  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 扑咚、扑咚”的声音。

  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

  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

  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断三

  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钓到了好心情。

  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

  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

  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

  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精选17篇)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