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乘车》教学设计

2024-06-052

《乘车》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乘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乘车

  2+1+4=7 7-3+2=6 6-3-3=0

《乘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4页、45页“乘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发展数感。

  3、在有趣的观察比较中,经历纵向数学化的过程,感悟两步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意义。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混合、连减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你们一定都坐过公共汽车吧!今天,淘气、笑笑和几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看马戏。里面不仅有精彩的马戏表演,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随着他们去看看。

  (设计思考:利用乘车和看马戏表演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连加

  (出示课件)笑笑他们要乘公共汽车了,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大多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乘客?

  该怎样解答呢?应该把车上的2人,和正准备上车的3人,以及后面赶来的2人合起来。应该用加法计算。2+3+2

  怎样计算呢?

  淘气:先算2加3等于5,5再加2就等于7.

  笑笑:我是用画圆圈的方法。先画2个红圆,再画3个黄圆,最后再画2个绿圆。一共有7个圆,就知道一共有7名乘客。

  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这个算式相加的数多了,加号也多了。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连加。

  2、学习加减混合

  (出示课件)公共汽车继续向前行,有到了一个站。你又看到了什么情境,你能说一说吗?

  (出示课件录音)小峰:汽车到站了。车上原来有7名乘客。有2人上车,有3人下车。

  你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现在车上有多少名乘客?

  我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用7根小棒代表车上的7名乘客,有2人上车,就加上2根,有3人下车,就去掉3根。所以列式为:7+2-3

  该怎样计算呢?先算7+2=9,9-3=6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我们来听听小敏的想法。(出示课件录音)小敏:我列的算式是7-3+2,这种方法对吗?

  正确。7-3+2又等于多少呢?自己算一算,有困难可以摆小棒或画圆圈。

  我们看这两种方法。里面既有加法,又有减法。这样的算式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合适呢?

  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设计思考:通过创设乘车的情境,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把故事的情境用画圆圈或摆小棒的方式反映出来,以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张“乘车”的图像,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较容易地有加法类推到加减混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学习连减

  (出示课件)汽车继续前行,终于到马戏团这一站了。笑笑和她的同学们要下车了。

  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出示课件录音)小东说:车上原来有6名乘客,先下去4人,有下去2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名乘客?自己列式解答。

  6-4-2=0现在车上一名乘客也没有。

  我们来看这个算式,像这样有两个减号的`算式,我们应该叫它什么呢?

  这样的算式叫“连减”。

  (设计思考:在连减的学习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体现教学方法的层次性。)

  4、试一试

  书第44页试一试。

  5、总结运算顺序

  我们来看这几道题,有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你在算这几道题时,都是按什么顺序算的呢?

  (出示课件录音)小宇:我算时,加法在前,就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就先算减法。小茹:我发现,这些题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教师总结: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试题里,我们应该按照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过马戏团大门游戏:算一算

  2+7+1= 10-7-3=

  9-3-2= 6-3+7=

  7+2-8= 10-4+2=

  10-8+5= 3+5+1=

  8-8+4= 3+5-6=

  2、小鸟图

  教材第45页第1题:说一说,算一算

  3、三只小狗算题游戏

  教材第45页第3题:数图形,算一算

  4、马术表演

  用加减混合方法解决问题。

  5、马术表演、刺猬表演

  教材第45页第4题:说一说,填一填

  6、解决问题:分水果中的数学问题

  教材第47页第4题。

  (设计思考:1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但大量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教师结合学习内容,设计马戏表演,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注意练习的适度,使学生在观看马戏表演的兴趣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无穷的乐趣。)

  四、结束

  说一说生活中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编成数学题,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说一说,并和同学互相解决编的数学问题。

《乘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1) 2+7-8=    2+4+9=    8+9-10=   9-8-1=

  3+9+6=   7+8-4=   6+7+1= 10-6+7=

  (2) 27-7+10=   28+8-30=  8+17+20=

  36+7-20=   96-6-90=   54-8-30=

  2.笔算下面各题.

  二、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公共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你们经常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吗?那么当公共汽车到达一站时人数会发生变化吗?

  生:是的,我经常乘坐, 当公共汽车到达一站是人数会发生变化,因为每到达一站时都会有上车的,也有下车的乘客.

  师:谁能说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当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时,车上的人会增加;当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少时,车上的人数会减少.

  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这幅图的意思吗?

  生:车上原来有56人,到站后上车的有19人,又下车27人.

  师:看图,说说这幅图中车上的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多了还是少了?

  学生讨论.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三、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上车19人,下车的有27人,下车的比上车的人多,所以现在车上的人数比原来的56人要少.

  (2)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就用56减27,又上车19人,再有56减27的结果加上19就是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3)车上原来有56人加上上车的19人再减去下车的27人,就是车上现在的人数.

  2.演示算法.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就用竖式算一算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学生板演

  [点评]:在计算方法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同学们,你们也自己试试用这两种方法算算下面两道题:

  学生试算

  85-49+27=    56+42-69=

  四、课堂练习.

  1.看看下列竖式毛病出在哪?

  问:同学们,你能把他们改正过来吗?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点评]:在这个练习中,不仅让学生注意到计算方面容易出现的错误,还让学生注意到在竖式格式上的问题.

  2.练一练

  (1)出示图片.

  题目:星星合唱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学生先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68+25—39= 92—47+36=

  3.思维训练.

  跳绳比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总 数

  小 聪

  24

  30

  90

  小 明

  29

  29

  94

  小 亮

  26

  30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时,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 )下,他第三次可能跳了( )下.

  注明:教师应让学生先讨论,弄懂这个表格的意思,再填空.(3)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因此答案是不唯一的.

  [点评]:这个练习先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板书设计

《乘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指导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恐龙表演吗?

  实物演示动画: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知道大家喜欢观看,你看,他们正乘着公共汽车准备来到我们邵小带大家一起去科技馆呢!他们出发啦!(师:小朋友数一数,车上原来有几个乘客?)学校到了,先上了3个人,有2个小朋友在后面边跑边喊:等等我们,等等我们。”最后他们终于没被丢下,也上了车。(师:前门有几个人上车了?这时,又有几个小朋友赶上车呢?)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看画面说图意。

  师:小朋友,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合作动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刚才动画中乘车的情景。

  2、探索连加。

  指名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2+3+2=7,指名试读算式,再指导读。

  师:2,3,2,7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你们是怎样得出7的呢?

  师小结:哦,老师明白了,就是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得出来的数再与后一个数相加,对吗?

  (师边讲边板书:2+3+2=7)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以前的加法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吗?

  3、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有两个加号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4、探索加减混合。

  我们的公共汽车又要继续往前开。请同学们数一数车上坐了几个小朋友?科技馆到了,后面下来了3个人,前面有2个人上车。

  师:谁能把到科技馆后公共汽车上人数的变化情况说一说?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人数的变化,该怎样表示?和你的同桌商量商量。

  7+2-3或7-3+2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在书上60页。(小组活动,指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反馈板书:7+2-3=6 7-3+2=6

  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第一个算式先算前面的7+2=9,再算9-3=6,所以7+2-3=6。第二个算式先算前面7-3=4,再算4+2=6,所以7-3+2=6。

  师:这两个算式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的?(从左边算到右边)

  师:看,这两个算式得数是一样的,可列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

  师:在这两道算式里都有哪两种运算符号?

  师小结:像这样,一道算式里有加又有减的我们把它叫“加减混合”。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淘气、笑笑和另外三个小朋友乘车时做到前门上后门下,可真遵守公共秩序!这三个小朋友去干什么呢?看,他们请来了看门员小猴子,小猴子说要考考你们,只有通过它的考试,才要让我们进去,愿意接受小猴子的挑战吗?

  ⑴请观察小棒的变化情况,列算式说得数。

  (小猴子先拿出5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走3根。)

  5+2-3=4

  ⑵(出示挂图)图一:树上有8只小鸟。图二:飞走了2只。图三:又飞走了3只。

《乘车》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44页、4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边观察、边说、边算,感知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策略:

  1、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乘车这一熟悉的生活情景的描述,为学生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模拟演示,构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概念。掌握有关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充分注意提示学生要注意运算顺序,先计算前两个数的结果,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

  师

《乘车》教学设计

《乘车》教学设计(精选13篇)《乘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