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5篇)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1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 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空间概念。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探究案
一、自学释疑
结合身边的实物,找到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左右?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右手
同学们我们发言时,举的是那只手,请你举起来。这只手就是右手。
探究点二、做动作记右手,
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左动作。
(1)用你的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2)伸出你的右手与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
(3)模仿老师行队礼。
探究点三、认识左手
同学们我们发言时,举的是那只手,这只手就是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
伸出你的左手与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
探究点四、区分左右手
(1)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右手做什么?
(2)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左手做什么?
(3)再说一说,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
(4)跟老师说儿歌: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探究点五、区分左右面
(1)听口令做动作: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怕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2)找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坐在你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
(3)整理书桌:请把铅笔盒摆在书桌的上面。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左面。
(4)小游戏:请大家起立,站到书桌的右侧。
(5)按要求摆一摆:香蕉摆在西瓜的右边。菠萝摆在西瓜的左边。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左右,通常我们回答问题时举起来的手,是我们的右手,这一方向就是我们的右方。另一只手的方向就是我们的左方。
放学后请仔细观察,看看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它?下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随堂检测
1、按要求,说一说。
(1)蚂蚁怎么走才能到南瓜处。
(2)蚂蚁怎么走才能吃到苹果。
(3)你能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来回答吗?
2、说一说下面的物品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3、指一指,他们应该靠哪边行走呢?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3
难点名称
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让学生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使学生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地认识,经历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熟练度有较高的要求。“商场促销”虽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学生购买促销商品的经验还不足,对各促销方式的实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复习整理、引导分析、巩固练习,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反思总结体会各促销方式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7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重点理解答五折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
700×50%=350(元)
答:五折之后这条裙子350元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下面我们来看例题
(1)课件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读完这段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明提出了这样两个: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中,哪些是关键呢?
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
打五折它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那么每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快来思考一下吧!
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的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列式: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2个100,然后从总价中减去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230-50×2=130(元)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打五折的方式更省钱。
(3)你还有疑问吗?
①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不一样呢?
原来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而满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
②什么情况下两种优惠会一样呢?
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
(4)回顾与反思
看起来每满100元减50元不如打五折优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相差不多了。
以后我要陪妈妈购物,帮妈妈算账。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巩固练习: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按“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
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A商场:120-40=80(元)
B商场:120×60%=72(元)
80>72
答在A商场买应付80元,在B商场买应付72元,选择B商场更省钱。
四、小结
1.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对商家的优惠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选出实惠、省钱的方案。
2.商家的促销方式:“打几折”,“每满100元返50元礼券”,“每满100元减50元”,“买五件送一件”都转化为百分数的知识来理解。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 下(位置)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 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A: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CAI)显示: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CAI)显示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 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 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都说对了,小松鼠和小鸟高兴得在树枝了蹦上蹦下(CAI)显示,松鼠和小鸟交换了位置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 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 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 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 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 后 (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 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 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 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 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 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 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 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 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