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 、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 点击课件中准备题 出示题目
(2) 学生理解题意。
(3) 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4)点击热键 和 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 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 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 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 学生试做。
(5) 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 学生看书、质疑。
(7) 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7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今天小红打的去离家3600米的少年宫学习舞蹈,6分钟就到了少年宫,汽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口答列式:3600/6=60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一小时共行115千米,其中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读读 议议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
提问:你知道相遇的时候,小明行了多少米?小红行了多少米?
如果只知道: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你能求出什么?
460/5=92(米)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7(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经过5分钟相遇。”改成“经过4分钟相遇。”,其余条件不变,仍然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解法一:
分步计算:两人每分共行多少米?
460/4=115(米)
小红每分种走了多少米?
115-60=55米
综合算式:460/4-60
=115-60
=55(米)
解法二:
分步计算:相遇时小明行多少米?
60*4=240米
相遇时小红行多少米?
460-240=220米
小红每分行多少米?
220/4=55米
综合算式:(460-40*4)/4
=220/4
=55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练一练 第1题
比一比 哪一种方法简单一些?
2、变式练习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经过10小时正好完成。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一练 第2、3、4、5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6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
2、口头列式 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 路程/速度)
二、学习新课
1、例6教学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 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 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加工30个,加工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时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习
⑴两人同时从相距2400的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⑵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3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自行车商店要装配2500辆自行车,一个组每天装配52辆,另一个组每天装配48辆。两个组同时装配,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
求相遇时间
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4
(求相遇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6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
2、口头列式 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 路程/速度)
二、学习新课
1、例6教学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 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 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加工30个,加工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时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习
⑴两人同时从相距2400的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⑵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3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自行车商店要装配2500辆自行车,一个组每天装配52辆,另一个组每天装配48辆。两个组同时装配,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
求相遇时间
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钟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5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 3 2 5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
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
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 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1、 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 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 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 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 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