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2024-06-053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1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 、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 点击课件中准备题 出示题目

  (2) 学生理解题意。

  (3) 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4)点击热键         和           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 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 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 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 学生试做。

  (5) 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 学生看书、质疑。

  (7) 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题练习沟通联系

  1、练练

  ⑴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⑵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⑶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说说

  教师板书:

  ⑴(75+83)*3=474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474/(83+75)=3小时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⑶474/3—75=83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比一比

  这3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要求学生填表:

  条件

  算式

  一共行的路程

  相遇的时间

  速度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归纳小结:不管是哪一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的路程是小青的2倍,两人20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应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练习(60+60*2)*20

  还有别的方法吗?

  2、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120米,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学生练习:400+(60+120)*20

  你能说说“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八(一)第2——7题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122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 探究尝试

  1。 出示例题示意图。教师口述: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 指名读题,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汇报 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1463 千米

  3。 7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两车相遇时,一共行的路程和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汇报:⑴、7小时相遇就是7小时两车走完了全程。

  ⑵、一共行的路程就是北京到上海的路程。

  4。 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可能出现: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

  5.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 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7x=1463877 或 (x+87)=1463

  6。 汇报时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三、应用实践

  师:请同学们完成试一试

  学生审题,试着列出三种方程,如:

  32x+327=480

  480-32x=327

  32x=327-480

  四、生活体验

  练一练1、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试着列方程解答。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

  练一练4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尝试解答。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2篇)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篇1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相...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