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精选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如果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呢?出示(1.50.362.3752)
(3)完成表格:
┌————┬——┬——┬——┤
│被除数│15│150││
├————┼——┼——┼——┤
│除数│5│50│500│
├————┼——┼——┼——┤
│商│││3│
└————┴——┴——┴——┘
根据表格,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想一想,除数是小数,能不能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二、新授:
1、出示例4、读题、审题、列式
56.28÷0.67
这道算式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小数),能直接计算吗?能不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方法a把米转化成厘米计算。
方法b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注:小数点和0要同时划去)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a他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b哪一种方法更为实用?为什么?
0.6756.28
都扩大100倍利用左边的辅助竖式边提问边板书
讲清除除数转化成整数的过程。
675628
3、师生共同完成小林的计算方法后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P20、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的除数和被除数需同时扩大多少倍,该如何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
5、自学例5
思考:a除数是0.725变成整数,小数点必须向右移动几位?
b要使商不变,被除数10.44应怎样?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这么办?
(生讲,师板书完成例5)
6、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然后按照进行计算。(生齐读)7、完成P20、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五1至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能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练习。
2、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
二、用分数表示各题的得数
7分米=米
31厘米=米
309米=千米
119千克=吨
13分=小时
63克=千克
5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97平方分米=米
三、巩固练习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4/25和13/255
12和5/167
11和5/11
7/30和7/249
28和15/284
27和4/31
3、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并用小于号连接
5/14、3/14和9/1411/13、
11/12和11/146/17、
6/23和6/19
12/35、16/35和9/353
5.3/4和2/54/
15.11/15和11/12
第4、5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算理和方法,再进行比较。
2、几个分数排列是,是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根据意思进行解答。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至53页中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发展符号感。
3、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魔盒神奇
师:大家喜欢玩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你随便说一个数,输入进去,经过魔盒的加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想不想来试试
学生报数,师随机输入,经过魔盒加工后,果然变成了一个新的数。
2、发现秘密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发现秘密了,发现什么秘密了?
输出的数要比输入的数大10,是这样的吗?
3、猜测验证
猜猜看,你猜输出的会是几?
师:我们刚才输入的数都是什么数,小数行不行?
4、想方设法
师:为什么试不完?你说说
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这样试下去,永远也试不完,对吧?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你认为比较简明的形式,把我们想试的数都包括进去,它既能代表,又能代表,还能代表我们想试的任意一个数,那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表示呢?
想一想,写在练习本上
5、交流汇报
师:好,大家都有方法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老师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
汉字,数,字母
师:a代表任意的数,其实呀,在数学上就是用字母来代表变化着的数,用x也好,用a也行,都可以代表输入的数,如果我们用a表示输入的数,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呀?
6、思想渗透
师:为什么用a+10表示呢?它就表示输出的数,没错,所有输入的数都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输出的数也在变化,那么什么没有变?
我们明明这些数都试不完,后来我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它解决了?
7、板书课题
8、逆用规律
你看字母的作用大不大呀?如果我们用字母x表示输出的数,那么输入的数?(板书:x-10)
二、儿歌展开,学习新知
我们用字母或还有字母的式子就能表示数,你看,字母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
1、读编儿歌
《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还能接着往下读吗?
2、发现规律
师: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了,是不是在算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遇见问题了,谁发现有什么窍门?怎么来算?你来说说?
师:哦,青蛙只数乘2就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