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
《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通用13篇)
《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 篇1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圆柱体体积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让学习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看一看祝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圆锥体.
2、师:你们能不能用以前的办法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呢?
生:可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来求出它的体积.
师:如果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圆锥体还用这种办法,会怎样?
生:能求出来但会很麻烦.
师:很好.那么我们今天就共同研究求圆锥体体积的办法.(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1、师:同学们,想求圆锥体的体积它会与哪些图形有关呢?
生:圆柱体
2、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选择能够推导出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学具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小组合作)
学生汇报:我们组选择一个圆锥体、一个圆柱体和一些水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5倍多一些.
师:其他种和他们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谁还愿意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一些大米进行实验我们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生汇报:我们小组也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一些细沙进行实验.我们把细沙装满圆锥体后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内,正好倒了三次没有剩余.我们得出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2、师:为什么你们在实验的时候都用圆锥体和圆柱体,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结论呢?
生:因为第一组用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所以得到的结论和我们两组不同。
3、师小结: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这样的关系。即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字母v来表示圆锥体的体积,s表示它的底面积,h表示它的高。v=1/3sh。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 )
(2)圆柱体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 )
(3)圆锥体的高是圆柱体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相同。 ( )
2、解决问题
(1)有一个圆柱体它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是多少?
(2)有一个圆锥体沙堆,底面积是18平方米,高6米求沙堆的体积?
(3)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0立方分米,底面积是20平方分米,求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我以高昂的激情,丰富的执教经验,幽默风趣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不失为一节让人回味的好课。
1、难点分散。
针对学生对圆锥体刚刚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有了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的基础,对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没有充分的认识。教者采用了直观的导入:出示一个圆锥体,提问:“你认识这个物体吗?谁能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回答后。教者紧接又发问:“如果是较大的物体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引人入胜的问话,强烈的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境界。
2、导入的新颖。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了有序的思维境地,教者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自主地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空间,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得以自由的发表。教师的适时的点拨,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即: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关系才存在----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
3、教学手段和练习配套。
教者用考一考、请听题等手段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强化。一方面,使学生的情绪围着教者的教学目标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每个人都能进行有效的思维;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过程看,符合了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4、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不是结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始终处在思维十分活跃的状态中,高潮迭起,一波连着一波,让人体会到了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的教学魅力。教者的教学魅力尽现于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水槽5个,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认识圆柱(课件演示),并说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屏幕出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口算下列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 6 厘米,体积 = ?
(2)底面半径是 2 分米,高10分米,体积 = ?
(3)底面直径是 6 分米,高10分米,体积 = ?
3、认识圆锥(课件演示),并说出有什么特征?
二、沟通知识、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但是,对于圆锥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有关圆锥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后,再用课件演示。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教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
(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借助课件演示。
(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活动情况,对个别小组予以适当的帮助。)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教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并启发学生在小组内有条理地表述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用字母表示一下?(指名发言,板书)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教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在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吗?(不需要)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教师给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进一步完善体积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1/3
=底面积 × 高×1/3
V = 1/3Sh
教师: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课件出示:
想一想,讨论一下:?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学生后讨论回答。
三、 应用求体积、解决问题。
1、口答。
(1)有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2)有一个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的。(提问学生多人)
c 、 教师板书: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3 、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3.14×(4÷2)2×1.2× 1/3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例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例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 篇3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和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关键: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看谁能帮助我解决。有两种冰淇淋,一种是圆柱形的,2元一支,一种是圆锥形的,0.5元一支,你们说老师买哪种冰淇淋合算呢?生有的说买圆柱形的合算,有的说买圆锥形的合算。(大家争论不休)(这时,我把这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理由)。生甲:圆柱形上下一样粗,冰淇淋装得多些,所以买圆柱形合算。生乙:那也不一定。如果圆锥形冰淇淋的底比圆柱形的底大些,那么圆锥形的冰淇淋就不一定比圆柱形的少。生甲:虽然圆锥形的底大,但它的上面是越来越小,这样冰淇淋装得还是少些,所以买圆锥形的不合算,还是买圆柱形的好。生乙:不错,圆锥形的上面是越来越小,但如果圆锥形比圆柱形高些呢?……(通过辩论,学生逐渐明白了,合不合算,应该与它们的体积有关。)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猜测:你们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联系密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与圆柱的体积有联系。)2、实验:下面我们来分组做实验,看看它们之间有什样的联系?(1)请各组拿出实验材料(课前准备好的)每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各一对,黄沙一袋。另外,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单。(见下表)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二、实验步骤:(1)比较圆锥,圆柱的底和高。(2)在圆锥里装满沙,再倒入圆柱内,倒几次才能正好把圆柱装满。 (3)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圆锥、圆柱的特征 次数 等底等高 等底不等高 等高不等底 不等高不等底 三、问题讨论:通过实验,你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介绍实验方法:先在圆锥内装满沙土,圆锥口要抹平,然后把沙土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3)学生小组合作边实验边填报告单。(4)汇报实验结果。大家都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5)验证实验结果(因为沙粒之间有空隙,结果不十分精确。老师拿出透明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一对,用水作实验,进一步验证其结果。)(6)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3、公式运用。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4、质疑:“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正确吗?三、巧设练习,开拓思维。1、填空。(1)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2)把一个圆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应削去圆柱体积的( )2、开放题。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稻谷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2米,这堆稻谷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3、解决课伊始的问题。假如圆柱形的冰淇淋和圆锥形的冰淇淋等底等高,你们说买哪种合算呢?4、探究题师:我们学习的是一些规则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规则的,如:鸡蛋、不规则的石块等,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四、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教学反思:这节课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改变了以往的单项实验为多项实验。以往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都是直接用等底等高的一对圆柱和圆锥去实验,我认为这样做,从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而实质上是在重操前人研究的实验结果,没有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本节课中的实验设计是分别用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高底都不等的圆柱和圆锥去实验,让学生大胆尝试,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五一节放假期间,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外甥吵着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哪一种合算?
生:我选择底面的;
生:我选择高是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
师: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选择等底等高的一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的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表示圆锥体的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
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
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
(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小组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得到以下公式:圆柱体积÷3=圆锥体积,则V圆锥=sh÷3即V圆锥=1/3sh
师:同学们刚才我
《圆锥的体积》课例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