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2024-06-051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词句和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继续练习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是哪里的一块石头,为什么称它为“中国石”,并初步了解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及“中国石”的特点。

  (二)正确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为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练习划分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个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练习划分段落。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2.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驻(zh))守:部队驻扎某地(课文中指戈壁滩)进行防守。

  戈(g5)壁滩:“戈”的本意是古代兵器,也指姓。词意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积聚(j)):积累。

  姗姗来迟: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指人迟迟到来。课文中用来形容春雨延迟到初夏才下,表达战士们盼雨的心情。

  洗润(r)n):润,湿润。课文中指戈壁滩被雨水冲洗得湿润起来。

  大漠(m^):漠,沙石覆盖的地区。课文中指部队驻守的戈壁滩。

  瑰(gu9)丽:瑰,珍奇。课文中形容戈壁滩雨后的朝霞异常美丽。

  朝霞(xi2):霞,因受日光斜照而显出红、橙、黄等颜色的云。课文中指戈壁滩上日出时东方的云霞。

  倾泻(xi8):泻,液体快流。课文中形容朝霞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

  裸(lu%)露:裸,露出,没有遮盖。课文中指滩上的石头没有东西遮盖,极易看出它们的光彩。

  俯(f()身:俯,头低下。课文中指低下身子选择可心的石头。

  咚咚(d#ng):象声词,像敲鼓的`声音。

  勒勒(l8)车:一种由牛或骆驼拉的板车,草原和戈壁滩比较需要。

  邀(y1o):邀请。课文中指赶车的小姑娘邀请“俺”到珍珠泉洗石头。

  昭(zh1o)君出塞(s4i):(见教学设计后资料)

  饮(y!n)水:饮,喝。课文中指昭君出塞路过珍珠泉边喝水。

  苦涩(s8):涩,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课文中形容水又苦又涩。

  肖(xi4o)形石:肖,相似。课文中指像雄鸡形状的天然石。“肖”,这里不要读“xi1o。”的音。

  版(b3n)图:版,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子。课文中指俺国的领土。

  不由(j9n):禁,忍住。不要读成“禁(j@n)止”的“禁”的音。课文中指“俺”看见肖形石像祖国版图,忍不住喊出“应该叫中国石”。

  傲(4o)然:傲,骄傲和自豪。课文中形容像祖国版图的雄鸡,坚强不屈地挺立着。

  不只(j!n):连词,同“不但”,用在前一半句子,后一半句子里常用“而且”、“还”等呼应,表示句子的意思更进一层。

  皱痕(h6n):课文中指“中国石”外表皱起来的印儿跟祖国大陆的地貌相似。

  祁(q0)连山:俺国青海省南部,甘肃省西部山脉,海拔4000米。

  吐鲁番盆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俺国最低的地方。盛产棉花、葡萄、哈密瓜。

  依偎(w5i):偎,紧挨着。课文中指“中国台湾”、“海南”两颗肖形石,紧靠祖国大陆。

  岛屿(y():屿,小岛。岛的总称,课文中指中国台湾、海南等。

  稀罕(h3n):罕,少见。课文中指“中国石”是大家希奇少见的事物。这里的“罕”读时要儿化。

  盛誉(y)):誉,名誉,名声。课文中指“中国石”获得“最佳宝石”的极大荣誉。

  奉(f8ng)为至宝:奉,尊重。课文中指把“中国石”尊重为最珍贵的宝物。

  快慰(w8i):慰,抚慰。课文中指战士夜里站岗放哨时,摸到“中国石”,心里就感到痛快和抚慰。

  3.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以下各字注意不要误读:

  “散(s4n)布”和“散(s3n)落”的“散”读音不同;

  “像看稀罕似(sh@)的”中的“似”,不要读成“s@”;

  “虽(su9)然”的“虽”不要读成“su0”;

  “大伙”的“伙”应读儿化韵。

  (二)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经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俺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俺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俺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俺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战士们对祖国的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这一课,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们的问题真多,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来读课文,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学习过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

  1、检测字词。

  2、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一读,看一看能否读准它们。

  3、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觉得战友们很珍爱中国石?

  根据学生回答来学习课文,并指导朗读。(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

  3、体会战士们对祖国的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深深的爱,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弄清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有条理地进行复述。

  3、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导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中国石》。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二、理清层次,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对国家的深切的爱。

  1、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给学生标准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分层。

  3、交流:全文分为三层:

  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

  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

  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三、再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战士对国家的深深的爱。

  1、默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体会到的?切入到文章中去,指导朗读。(根据学生回答来学习课文内容)

  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爱?

  A、(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B、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C、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D、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结合语文天地D4的读一读,注意引号。

  E、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拓展:

  1、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2、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3、老师小结。

  4、战士之所以将这块石头当作宝贝一样,是因为战士在这块像祖国版图的石头上面寄托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这正是这它神奇所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石头的故事,请大家听听,说说这块石头又神奇在哪里?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猎人海力布。

  四、指导生字:

  1、姗、视、酷、偎等字的写法。

  2、戈、繁、存、览等字的部首。

  3、板和版、颗和棵的区别。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海力布的故事请给家人听,并和家人探讨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3、练习写生字。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经常举行“赛石会”。一天我雨后又去拣石头,遇到赶车的小姑娘要我去珍珠泉洗石头。我们突然发现了一块儿相极了雄鸡的石头,我给他起名“中国石”,中国石在今后的赛事会上屡屡得魁,成了战士们的至宝。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战士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新课

  在认识了陨石和和氏璧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石头朋友“中国石”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

  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字音。

  2.小组交流学习生字,提出难点全班解决。

  3.生字书写指导。

  三、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

  (1)读了这部分,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或句?

  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意提示学法。

  你能说说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嘛?

  先小组内复述,再指名复述课文,并请同学互相评一评。

  (2)你能找出描写中国石样子的句子嘛?

  出示句子:

  我们俩又挑选了一些石粒,让“中国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

  什么是依偎?(看图帮助理解)换成其他词语好嘛?为什么?

  (3)指导朗读。

  2.自读课文八九自然段

  (1)战士们对中国石有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为什么把它奉为至宝?

  (3)“我们在“祖国”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第一个祖国指什么?第二个指什么?

  3.读了这片课文,你想说什么?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经常举行“赛石会”。一天我雨后又去拣石头,遇到赶车的小姑娘要我去珍珠泉洗石头。我们突然发现了一块儿相极了雄鸡的石头,我给他起名“中国石”,中国石在今后的赛事会上屡屡得魁,成了战士们的至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由题眼处质疑。

  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2、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生质疑,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中国石,中国石是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学生的重点 问题。

  4、 那么,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思考本文主要讲什么。

  2、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 出示课件,检查生词。

  (1)、指名开火车读。

  (2)、齐读。

  4、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释疑 ,品读感悟。

  1、 默读课文,找出刚才那些问题的答案,并做上记号。

  2、 共同交流相关问题。

  师生交流。交流重点为:( 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

  (1)、指名读相关课文。

  (2)、想一想:作者和小姑娘发现时的心情?再自由练读体会这种心情。

  (3)、指名朗读,进行比赛。(“中国石”是什么样子的?)

  (1)、指名读画的句子。(并课件出示)

  (2)、出示中国版图、中国石,教师引读这一段。

  (3) 课件出示“依偎”一句。结合图片理解“依偎”。体会用词的恰当。

  三、 小结,布置作业

  师:课文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了,在我们祖国西北边陲的戈壁滩上,驻守着解放军战士,他们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守卫着祖国的大门,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们心中,时刻装着我们的祖国。这浓浓的爱国情,多么令人感动!那就请同学们课下带着对战士们的崇敬,把《中国石》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吧。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队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最佳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七、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裸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通用14篇)北师大版三下《中国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