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篇1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
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
1、建立“我” 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
二、研读课文
1、课件显示问题
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解决问题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
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
3、课文结构
(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五、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上一篇:《绿》同步练习
下一篇:没有了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散”。
2、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并理解课题的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意识,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并懂得要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冬天已经过去,我的梦已被染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
2、你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春天的诗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文中的生字词。
2、分小节指名读诗歌,检测文中生字的认识情况。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散”,并口头扩词。
三、品读诗句,体会心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你从那些语句知道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我”发现田野秘密的那种喜悦、自豪的语气。
3、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激发想像,扩展延伸。
1、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我”为什么却能发现?
2、仿编诗歌,仿照诗歌的模式写一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谈谈心得。
1、背诵儿歌。
2、学习了这首诗歌,你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些什么?
二、交流资料,丰富知识。
1、交流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谈体会。
三、读背古诗,延伸课堂。
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组合作自学生字。(提醒学生细心观察易错生字的笔顺、笔画。)
2、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给生字扩词,造句。
4、摘抄诗中好词、好句。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背诵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2、抄写词语3遍。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说 明
(一) 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
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
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 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 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
“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
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
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
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
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
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
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
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 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 表现,学会
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
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 所描绘的美。
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
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
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 引导体会美的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 表现手法。
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
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
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想象和联想:“我若能……我若能……”。表现了梅雨潭的绿
有灵性。
8、问:作者笔下的“绿”和“瀑”你觉得哪一个更美?为引导讨论,激
什么? 发审美感受,培
明确:“绿”比“瀑”更美。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写“绿” 养正确审美能力。
运用了加倍描写的艺术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了
绿的种种特点:从视觉的角度,从潭水的面积形状写它像荷叶; 引导体会从语
从绿波写它像裙幅;又从触觉的角度,从水的亮度写它像明油、 言文字中感受
像蛋清;再从感受的角度,写潭水的洁净像碧玉;然后又多方比 美的方法,从而
较,广泛联想,经过这样的描摹、渲染,一泓潭水便在作者笔下 学会审美。
立体化地呈现于人们的眼前。而写梅雨瀑,虽然也十分逼真传神,
但都角度较单一,只是从视觉的角度写了亭的姿态,写了瀑布的
远景和近景,就是写水花,也仅是写它的色泽、形状和活泼可爱
的灵性。所以,在梅雨潭的绿面前,便只能屈居于“衬托”地位,
也就无怪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二是作者以跳动于字里行间的深情在感染着我们。段首以“招
引”和“追捉”两词,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心旌摇荡的激情。“招
引”是客观物象影响于游览者,“追捉”则是游览者倾注感情于客
观物象。正因为如此,“揪”、“攀”、“探身”、“鞠躬”诸词,以及
一连串短句,便是“追捉”的具体表现。所以,即使瀑布在襟袖
之间撞击飞溅,作者也“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只“随着潭水而
摇荡”——心醉深酣而不能自持,不禁“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然而,这只是“一个妄想”。那么,描摹“她”呢?同样是一个
妄想,“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赞
颂之情夺口而出,称呼而由“她”变为“你”,神往、陶醉、倾
而生的百般珍爱之情则倾泻而出,想裁为带、挹为眼,最后还
是“舍不得”,情不自禁地“拍着”“抚摩着你”,“掬你入口”,
至此,作者的感情在与景物描写的交融中已抒发到了极致,而读
者的感情也被这如画的美景和浓烈的诗情激发到了极致,于是,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成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心声。
而正是在这里,作者一方面完成了一个热情奔放、追求光明的自
我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爱绿的主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文章结
构的精巧:(1)开头与结尾重章叠唱,强化了感情的力量;
(2)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
“惊诧”的美。
(三)总结
1、1、问: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
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
的讴歌绿色呢?
明确: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
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
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
(四)作业练习
1、画出课文所有的比喻句并标上序号,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在充分感受美
2、仿照第三段的写法,运用比喻、比较、拟人等手法描写你熟 的基础上,激悉的一种景色。发创造美。
反思: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也有赖于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的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具体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在教学思路上,就把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比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对梅雨瀑和梅雨潭的比较中,充分感受梅雨潭美之所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梅雨瀑和梅雨潭之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有此带入对两者的比较,使教学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依据感觉、感知和感悟逐层递进的过程为教学的程序。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品读,让学生在全文的阅读中获得美的感觉,从对第三段的精读中获得美的感知,通过教师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进而获得美的感悟。
但是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显得过多,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足,学生的主动探求研究学习的时空不够。
上一篇:《绿》教案3
下一篇:《绿》教案6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正确书写“墨水瓶、墨绿、教练、指挥”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绿”。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诗歌《我爱这土地》:
同学们,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艾青)(齐读课题)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3.同学们,绿色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是古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情况。
墨水瓶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集中 交叉
教练 指挥 整齐 节拍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生字书写指导。
5.学生朗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诗歌的节奏。
三、学习第一、二节。
出示句子: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指名读,“到处是绿的……”说明了什么?(这句话写了绿的颜色很多)
2.这么多的绿,有深有浅,文中省略号说明什么?(表示列举的颜色还有很多,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3.这么多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发黑、出奇)如何理解这一特点?(“发黑”指颜色深。“出奇”写颜色绿得让人无法想象。)
4.有节奏朗读,想象绿的不同颜色。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篇5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比较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不同点,并说出每篇文章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2、能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读悟课文。
3、能继续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重点品味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4、能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进行阅读,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5、能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继续提高欣赏自然、品味自然的审美能力。
精、略读课文安排
精读第22、23课。略读第24、25课。
课时安排
共12课时:第22课——3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第23课——2课时 诵读欣赏——2课时
第24课——1课时 写作、讲评——2课时
第25课——1课时 单元总结——1课时
第22课 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章的空白处写批注。
3、用“吟哦讽诵”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悟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圈点勾画各种符号的具体作用。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2、点评精要。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本文的示范批注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一块:
走近朱自清
组织学生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作家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第二块:
初当评论家
1、发示范批注的讲义,明确如何批注:①、介绍批注的常用符号;②、要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③、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为了使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教师专门设计一张为本文作批注的讲义。
2、选择优秀的批注让学生交流。
3、组织学生汲取他人批注中的长处。
1、学习示范批注,然后在讲义上给本文作批注。
2、在班里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
北师大版《绿》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