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精选12篇)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和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3.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篇2
《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
夜宿山寺
táng lǐ bái
[唐]李白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楼高百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手可摘星辰。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敢高声语,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惊天上人。
chì lè gē
敕勒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苍苍,野茫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吹草低见①牛羊。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自由读古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二)理解诗句。
1.学生研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查字典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练习
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四、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五、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3、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六、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七、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优点之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二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上课时间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每到一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去看看时间,严格按照备课教案来上课。
2.低年级重视多读,以读助讲。减少老师的废话。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篇3
教学目标
会认“首、踪”等9个生字,会写“首、无”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4.多元识字。
5.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首、踪”等9个生字,会写“首、无”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
一、识字解题,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教学“首”。
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子”等。
课题中的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划出来,读一读。
明确本课的任务:学习《池上》这首古诗。(板书:池上),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识字入题,从而引入古诗。】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课件出示2)
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课件出示5)
(1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源,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课件出示7)
诗画对应,教学“踪迹”。
(课件出示8)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等3幅图片说说这都是谁留下的踪迹。
练习说话:是留下的踪迹。
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
四、诵读积累。
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调皮的词语宝宝把踪迹藏在荷叶里了,你能背吗?(课件出示9)
小娃撑,偷采回。不解藏,浮萍开。
又有一些词语宝宝不见了,谁还能背?
撑,采。藏,开。
去掉文字,看图背诵古诗。(课件出示10)
配乐背诵古诗。
五、写字。
(课件出示11)出示田字格中的“首”和“采”,观察它们所在的位置。
教师范写,强调书写难点。
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自”的中间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三个点笔画的方向。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设计意图:写字难点的讲解,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重点字的指导,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书写,规范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内容小娃偷采
池上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不解一道开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踪(zōnɡ zhōnɡ)萍( pín pínɡ)泉(quán qán)露( loù lù)
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古诗描绘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
A.胆大B.愚笨C.天真D.活泼
参考答案:
1.踪(zōnɡ)萍(pínɡ)泉(quán)露(lù)
2.《池上》写了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3.C、D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词语、古诗大意。
2.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具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大家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小池》)
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杨万里。)(板书:杨万里)
(课件出示13)老师简介: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数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课件出示14)
无树爱尖角(板书:无树爱尖角)
学生边读,老师边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1)熟字带生字:对—树用—角友—爱
(2)编儿歌记忆:二儿——无上头小下头大——尖
6.再读古诗,看谁把字音读得准。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课件出示15:《小池》)听老师范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荷花在夏天开放。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的蜻蜓最多见。(板书:夏天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物呢?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那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泉眼、晴柔。)老师简单讲解: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口,晴柔就是晴天的美好。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找到小伙伴,再读读古诗。(课件出示16:《小池》)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识记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元识字,自主识字,体现教材的特点。】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理解感悟,自主学习诗句的词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齐声诵读,更能读准节奏,总结全文,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四、诵读古诗,课后延伸
1.齐背古诗《池上》《小池》。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板书
内容泉眼惜
小池树阴爱生动有趣生机勃勃
小荷露
蜻蜓立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ǒu xiān ài xī jiān jiān jiǎo cǎi yònɡ dà shù
二、区别字组词。
踪原何青
粽泉荷蜻
三、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
小池
泉眼,
爱晴柔。
小荷才露,
立上头。
【答案】
一、首先爱惜尖尖角采用大树
二、区别字组词。
踪(跟踪)原(原来)何(如何)青(青草)
粽(粽子)泉(泉水)荷(荷花)蜻(蜻蜓)
三、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尖尖角早有蜻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
2.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3.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古诗《池上》,创设了学习古诗的氛围,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完成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
4.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的时候,还可以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识字法,并向别的同学学习新的识字方法。小学生总是对新的事物感兴趣,更多的识字法使得学生能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5.在学完《小池》后,再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一起讨论,加深感悟夏天的美好景象。课外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而是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不足之处:
1.课堂环节的设计,再生动活泼一些,加入一些游戏活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