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精选14篇)
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1
课题:生活中的数(1) 第 十 课时(总第53 课时)
学材分析
p--68、69页
学情分析
学生自己看信息。
学习目标
1 .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数据世界
1 、出示书中数据事例。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1)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2)学生讨论数据。
(3)说说这些数据说明什么意思。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数据?
二、 小组活动
1、 出示例题第1-5小题。
先小组讨论,再说说你们小组讨论后的答案。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 、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9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 、加深认识 ,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三、 试一试
1、 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五、 作业
学生讨论数据。(了解数据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数据。说说数据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这些数据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
加深认识 ,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试一试
1、学生 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很好
教学心得体会:综合实践能力较好,平时在生活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课题生活中的数(2) 第 十一 课时(总第 54 课时)
学材分析
p--70页 练一练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 .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据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举例说明。
二、 练一练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题目。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 、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 、加深认识 ,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四、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数据。
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
学生练一练
同学们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还好
教学心得体会:应重视学生的实际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题数字的用处第 十二 课时(总第 55 课时)
学材分析
p—71、72页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知识的特点。
学习目标
1 .经过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了解数字在具体情景中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据的作用。
学生讨论数据。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举例说明。
二、 出示例子。
明明想为六年级的同学编一个号码,请你说说编法。
(1)、小组讨论。
(2)、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
(3)、怎样编码较合理?
(4)、列举生活中的编码。
(5)、教师小结。
三、试一试
1、 请同学们看第70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加深认识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四、实践活动
先小组自己讨论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字有什么作用?
四、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
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说说数据。
学生讨论例子。
同学们看第70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实践活动。
先小组自己讨论交流。
学生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好
教学心得体会: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更感兴趣。
(一)课题正负数第 十三 课时(总第56 课时)
学材分析
p—73、74页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体会负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字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字?举例说明。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一种数字---负数
三、 出示例子。
六(1)班和六(2)班比赛。看比赛记分办法。出示记分规则和记分办法。
(1)、学生认识负数。
(2)、说说负数和正数的关系。(重点是1和-1可以抵消。)
(3)、说说各班的得分
(4)、回答第(2)小题。
(5)、教师小结。
四、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3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认识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五、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负数有什么作用?师生小结。
七、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正负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
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读例子。
学生认识负数。
同学们看第73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题目。
学生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结。自己评价自己。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好
教学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
课题正负数(二) 第 十四 课时(总第 57 课时)
学材分析
p—75、76页
学情分析
学生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正负数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2.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 学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正负数字的意义。
二、揭题。
今天我们结合折线统计图来进一步了解负数
三、 出示例子。
看书本p-75页例子。某市水电站讯情公告。
(1)、学生读题。
(2)、说说任何画折线统计图。
(3)、说说负数和正数表示的意思。
(4)、学生在书上完成题目。
(5)、全班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
四、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6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认识看第76页第2、3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五、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七、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正负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并画折线统计图。
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说说正负数字的意义。
学生读例子。
学生认识负数。
同学们看第76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题目。
学生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小结。自己评价自己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还可以
教学心得体会:多在生活中找找例子,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课题 整理课 第 十五、十六 课时(总第 58、59 课时)
学材分析
单元练习、评析
学情分析
学生复习和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教学准备
教 师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1、 测试
2、 评析
3、 总结
学生答题。
学生分析。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好
教学心得体会:分析时不能面面具到,应有侧重点。
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2
四年级(下册)教材教学了折线统计图,本单元继续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 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是识别复式统计图中表示两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线,引导学生看懂复式统计图里的内容。在一幅统计图里,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为了便于区分,例题把一条折线画成实线,另一条折线画成虚线,用图例说明两条折线各表示哪组数据。教材没有把这些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这个问题看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这些知识,理解把两条折线画成不同形式的线的原因以及图例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与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复式统计图上比较这些内容,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离最远,降水量相差最大。显然,在复式统计图上进行比较比在两幅单式图上比较方便得多。这是复式统计图的优点,也是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让学生在活动和思考中获得这些体验,明白人们为什么制作复式统计图的道理,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的,继续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描述现象,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制作复式统计图要注意两点: 一是两组数据要一组一组地在图上画出来。如第1题,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气温的点,并连成折线,再画出表示最低气温的折线。如果两组数据同时画,容易发生错误。二是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要严格遵照图例的规定画,不能弄错,更不允许别出心裁。如果第1题把表示最高气温的折线画成虚线,最低气温的折线画成实线,对照图例,就闹出一天里的最高气温低于最低气温的笑话。如果随心所欲,把一条折线画成红色,另一条折线描成蓝色,那么别人对照图例,就无法分辨两条折线各表示的数据。
(2) 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关于这一点,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相当重视。本单元一如既往,第2、3题都是看图回答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在统计图里收集信息,比较数据,分析状态,作出判断。这两道题紧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比较同一时间的两个数据的大小,如1999年我国固定电话的用户比移动电话的用户多,2003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比固定电话的用户多;二是从两条折线的形态分析两个事件在发展态势上的差异。如表示移动电话用户的折线明显比固定电话用户的折线陡,反映出1999年到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比固定电话快。明园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家庭拥有电话机和计算机情况统计图里,表示电话机数量的折线从2001年起保持水平状态,反映出从这一年起各个家庭里都有电话机;表示计算机数量的折线从2001年起逐渐变陡,反映从这一年起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第4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不仅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还鼓励学生做一做这样的实验。综合数学和自然两门学科里的知识与活动,感受数学是人类活动的工具,是人们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一种语言。第5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记录的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其中有每架飞机的飞行高度从逐渐上升到保持平稳,再到逐渐下降的过程信息,可以对这两架模型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时间、各个时刻的飞行高度进行比较,从而对它们的飞行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又一次感受统计能描述客观世界里的一些现象。
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篇3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统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 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 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 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
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统计》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