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说数》教学设计

2024-06-051

《说数》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说数》教学设计 篇1

  学 科

  语文

  任教班级

  高一

  授课时间

  课 题

  04    说数

  课   型

  教学

  目标

  (分层要求)

  a类目标要  求

  1、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写法;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b类目标要  求

  1、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写法

  教 学 内 容 及 步骤

  教法指导及学生活动

  一、    沈致远简介:

  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 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dupont fellow),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中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握有十一项美国专利。沈致远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沈致远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XX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沈致远的科学散文视野宽阔、目光犀利、文思奔放、立论严谨、文笔典雅、题材涵盖广泛,曾被誉为:“…在整个文坛的散文创作上开了新生面。”

  二、文题背景:

  1988年,作者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了《天趣园》专栏,专门发表他的科学散文及科学随笔。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XX年出版,本文即出自其中,发表于1999年8月8日。这是一篇科学散文。

  三、关于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是一种用通俗平实、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既可以“小题大做”,也可以“大题小做”。它可以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的醇郁。具有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四、阅读课文扫除障碍:生字:衍(yǎn)生 一粲(càn) 孜孜(zī)以求 拭(shì)目以待  契(qì)机   赐(cì)予     发掘(jué)教师介绍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科学小品文学生自学解决

  教 学 内 容 及 步骤

  教法指导及学生活动

  1、词解: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粲:原意为鲜明美好,这里指美好的笑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地老天荒:也说天荒地老。指经过的时间很久。孜孜以求:勤奋努力地追求。

  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2、把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说明整数(含自然数【即正数】和负数)。•第二部分:说明实数(含有理数【包括分数】和无理数)。•第三部分:说明复数(含虚数和实数)。•第四部分:说明数的发展是无止境的3、说明方法探究:指出作者在各部分里所用的说明方法。

  第一部分:举例子,下定义,比喻。 第二部分:举例子,下定义,引用,比喻,拟人。第三部分:下定义,举例子,比喻。总体上还用了“分类”的说明方法。4、在一般人看来数字是枯燥无味的,课文却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请你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化难为易,便于理解。•⑶语言通俗,生动,亲切。穿插抒情和议论。

  5、从本文可见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选材广泛;旁征博引,说古道今;善用多种手法来说明事理;语言通俗、生动、活泼、亲切,穿插抒情和议论;具有可读性。本科学小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数的发展简史,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学生自学解决阅读课文讨论b层同学回答a层同学回答a层同学回答课外作业与活动布置

  a类要求

  查找关于数的历史及其它相关知识。

  b类要求

  查找关于数的历史及其它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审定签名

  教 学 内 容 及 步骤

  教法指导及学生活动

  一、导入:18世纪,英国有位叫桑克斯的数学家,用近二十年的时间,仅凭手算,将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如果数字真的枯燥,他能耐住那么长时间的寂寞吗?中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验算草纸用了几麻袋。如果数字真的乏味,他那持久的兴趣从何而来?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今天我们就和物理学家沈致远一起来说数,揭开这位美丽女王的神秘面纱,亲睹其绝代风华。二、讲解:1、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的信息?(自然数……)2、作者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来说数的,可见数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请同学们结合所查找的资料也来说说数字发展的历史。(古印度——阿拉伯。中国《史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正好科学的总结了我国数学的创建过程。)3、经历如此坎坷数才形成了如此完备而抽象的体系,可见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科学的发展史。“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既然数学中蕴含真理,就一定能从中发掘出美。作者如何使枯燥无味的数充满诗情画意?过渡:科学与文学融为一体,在文中不但引用、化用一些诗词名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添了文学色彩。尤其作者对圆周率的描述令人赞叹,就几何而言,圆周率是圆周与直径确定的比值,就数而言却包含着既不循环又不终结的无限信息,于是就联想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而小诗“零赞”那介于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联想出人意外。今后赏月你也许就会想到“0”了。4、请同学们也如作者一般用诗的语言来诠释一下数字。教师导入学生看书学生发言

  教 学 内 容 及 步骤

  教法指导及学生活动

  过渡:诗与数字相似。好诗就如清澈的水晶那样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数学的逻辑公理系统也是通体透明、一尘不染。数学是思辨的科学,素以抽象艰深著称。抽象源于实际而又应用于实际,如能从其原型说数就可以具体形象思维来理解抽象原理,作者认为自然数的原型是十个手指,负数的原型是欠债。 5、你还知道实际生活当中哪些数字的原型?结合查找的资料讨论一下,说一说。“万物皆数”,颠来倒去的1、2、3、4……数字,内中蕴藏着无穷奥妙,它将带给你无尽的遐想!教师过渡学生交流课外作业与活动布置

  a类要求

  《优化设计》练习

  b类要求

  《优化设计》练习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审定签名

  指数的威力从前有一位国王与国际象棋冠军下棋,国王问他:“如果你赢了,希望得到什么奖赏?”冠军回答说:“希望陛下赏我大米。”国王又问:“你想要多少呢?”冠军说:“请陛下叫人在棋盘上放米粒,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就这样按照后一格比前一格多一倍的规律放下去,一直放到最后一格为止。”国王心想:小小棋盘一共才那么几十格,能放下多少粒米?就爽快地答应了。几盘棋下来国王输了,马上令人抬来一袋米,对冠军说:“你赢得也不容易,多给你一点算了,就免掉在棋盘上放米粒的麻烦吧。”冠军坚持要按原先讲好的办。国王不能当众食言,只好叫人数着米粒往棋盘的格子里放,不多久就放不下了。国王命一位懂数学的大臣算算看到底需要多少米?算出来的结果把国王吓坏了,不要说一袋米不够,就是将全国粮仓中的米都搬来也还差得远!国王顿时满面愁容不知所措,这时冠军挥挥手笑道:“我宣布放弃国王陛下赐予的奖赏,其实我只是想借此机会显示一下指数的威力!”

  指数是同一数的连乘积。例如国际象棋的棋盘共有64格,在这些格子里按指数律放米粒,除了第一格放1粒米以外,其余的格子内放的米粒数都是2的连乘积:第二格里的米数是2,第三格里是2x2=4,第四格里是2x2x2=8……以此类推,最后一格--第六十四格里是2连乘63次,大约等于922亿亿!如一斤米以两万粒计算,就合461万亿斤!将全中国的耕地都拿来种稻米,要好几百年才能收这么多。如果将前面63格里的米粒也算在内,总数还要增加近一倍!这就是指数的威力,难怪国王不知所措了。

  自然界中有不少事物是以指数律增长的。细菌的繁殖即为一例:细菌一般是以分裂进行繁殖的,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如果环境条件适合,往往几小时就增加一倍!这样的指数增长要不了多久,整个地球表面就被这一种细菌占满了!但是为什么这种灾难从来没有发生过呢?原来指数增长只是一种数学规律,能否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还要看物质条件。细菌的繁殖需要养料,现实世界中养料是有限的,还有别的生物分享,等到细菌获得的养料将近耗尽时,增长就会减缓以至停顿,这种现象称为饱和。

  由于指数增长的速度极快,而且越来越快。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会超过天文数字而趋向无限大。所以现实世界中的任何指数增长现象必然会达到饱和。下面是两个实例。

  从事电脑和集成电路工作的人都知道有一条根据经验得出的“摩尔定律”:电脑的运行速度及存储容量每隔18个月就增加一倍。这个规律已保持了几十年,迄今为止仍然成立。问题是会不会永远保持下去?根据现实中的指数增长必然会达到饱和的原理,就可以断定摩尔定律决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具体机制是,电脑速度和存储量的增长都是靠不断缩小集成电路晶片上电子元件的尺寸来实现的,目前已经做到比百万分之一米还要小,再继续缩小下去就和原子的直径差不多了。小到这种程度,电子的运动规律就要起变化,微观的量子效应将起主导作用。到那时不仅摩尔的指数增长定律会饱和,而且照老规矩设计的微电路根本无法正常运行。科学家未雨绸缪,已在研究量子元件,为下一代的集成电路作准备了。但不管怎样,摩尔定律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

  另一个例子是“信息爆炸”。本世纪以来,书籍、报刊、资料等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每五年增加一倍,根据上述同样的原理,这种信息量的指数增长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迟早会达到饱和。具体机制是,信息是为了给人利用的,太多了就无法有效地加以利用,到那时信息量的指数增长就会受到需求不足的抑制而趋于饱和。

  我们已经看到指数增长的强大威力。科学家日常和指数打交道,想必不会忽视。也不尽然,有时不小心也会犯错,下面讲一个因此而闹出笑话的故事。六十年代初,美国一位信息科学家(姑隐其名)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发表文章说,人的大脑所进行的智力活动都可以通过选择来实现。他举例说明:作家写文章属于高级智力活动,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要有意义,要符合文法和修辞的规则,还要讲究气势、意境和美等等。但是如果有一定的选择机制,猴子也能办到!这可真是一语惊人,但他并非开玩笑。他说给猴子一架打字机,让它在键盘上任性乱打,这样打出来的东西当然绝大部分是垃圾,但偶尔也会出现一句有意义的句子,如果运气特别好,也可能出现媲美于文学大师的佳作。基本思想是:混沌产生一切,关键在于选择。只要可供选择的样本足够多,什么好东西都能从中选出来。为简单起见,假设猴子在只有d、g、o三个键的英文打字机上任意乱打三个字母,结果共有3×3×3=27种不同的可能,其中24个毫无意义,但确实出现了3个具有不同意义的字:dog(狗)、god(上帝)和odd(奇)。他进一步设想:事先在电脑中按主观意愿设定选择准则,再将无规则的噪声输入电脑,就可以在许多可能的结果中选出你所需要的来。乍看,这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只要会选择,猴子就能打出媲美莎士比亚之名篇,一片混沌的噪声终究会产生出能与莫扎特和贝多芬唱和的杰作来,这岂不是太美妙了!

  但只要算一笔简单的账,就可以看出他那绝妙的好主意根本无法实现。英文共有26个字母,再加上空格和常用的标点符号,就算30个常用键吧。假如要选出只有50个字母的一个特定短句,用30个键完全混沌地打出50个字母,所产生的可能结果之总数是30连乘50次之积,大约等于70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别说猴子一辈子也打不出其亿万分之一,就是用每秒运算一万亿次的最快的超级电脑,也要花上200万亿亿亿亿亿亿年!而宇宙的年龄不超过150亿年。毛病出在哪里?原来这位仁兄忽视了指数增长的威力。后来他自己也认识到了,修正了原来的观点说:不能从完全混沌中选择,而应加上约束。所谓约束就是将那些明显不符合选择标准的排除在外。上述同样的例子如果不以字母而是以5000个常用字为单位进行选择,就省事得多。由5000字组成包含8个字的短句,所有可能结果之总数是5000连乘8次之积,大约等于400万亿亿亿。虽然仍是天文数字,但比前面以字母为单位的少得多了,这是因为已把那些不构成字的字母组合全部排除在外。如果再引入文法、修辞等更多的约束,就有可能将可供选择的样本数减少到电脑能胜任的范围内,他的这个主意并非完全不可行。而且有时在电脑中有控制地适当引入混沌的随机因素,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因为这样才会产生出乎意料之外的新东西,才会有创造性。

  (选自《科学是美丽的》XX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7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奇妙。

  西方传说中,50XX年前,有7个外星人乘着7艘宇宙飞船探访了地球,从而在地球上留下了七大奇迹、七种音符,使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与7有关系。

  自然界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音乐中有多、来、米、发、所、拉、西七种符号;一星期有七天;人有耳、目、口、鼻七窍……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每天面临的居然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

  9是一位数自然数字中最大的一个数字,象征至高无上。古代的皇帝,都把自己和九联系在一起。皇帝的宝座金銮殿都是九开间,北海有九龙壁,北京故宫的房屋共有9999间,天安门城楼也是9间,门上装饰是九路钉,即每扇门钉都纵横各9个,共81个钉。 9这种吉祥的含义延伸下去,连9的倍数也倍受青睐。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梁山伯有108将,苏州寒山寺的新年钟声也敲108响!由于9有最大的含义,语言中

《说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1.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体会科学小品的文章美。

  2.从文章的描述中感悟数字美、数学美。

  3.拓展研究,认识科学美和科学精神之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基本信息,并完成课后习题一:

  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展开说明的?请你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数字情结的民族。有人统计,一部《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就有一百三十首之多。历代诗人以数字入诗更是随处可见,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不胜数。清代文人纪晓岚更是别出心裁,他有一首咏雪的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将数字运用得出神入化,堪称数字妙用的典范。

  数字的背后,更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含义。它是记录人生的足迹。比如我们七岁背起书包进了学校的大门,十八岁庄严地宣誓成人。孔子还说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里的数字,成了人生中一道道里程碑,记录了我们的成长。

  普普通通的数字原来拥有这样多的寓意,是这么的有趣。那么数究竟是怎么来的?数又是如何发展的?数还有什么新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准确严谨、情致盎然的科学小品文——《说数》。(在黑板上书写课题)

  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一、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体会科学小品的文章美。二、从文章的描述中感悟数字美、数学美。三、拓展研究,认识科学美和科学精神之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二、梳理结构

  1.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两个小组的最佳示意图进行投影展示,教师从旁评点。

  2.幻灯片放映教师整理的示意图:

  自然数

  零               整数

  带负号的自然数          有理数

  分数           实数

  无理数         复数

  虚数

  3.教师总结:这张作者思路示意图其实就是数的发展史,作者是按数的发展史来安排行文结构、进行“说数”的。

  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将这个“数”说得准、说得好的呢?他“说数”的语言都注意了些什么呢?首先我们从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特征角度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板书“准确性”)

  三、分析文本(准确性、生动性)

  (一)文章的准确美(是非抢答环节)

  1.竞赛规则:全班按座位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抢答。题目公布后,各组成员若有知道答案的,立即站起来回答,不用举手,谁答得快谁拥有答题权。要求不仅答对是非,更要在文章中找出理据。每组基准分为一百分,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一题扣十分。

  2.抢答题:

  ①自然数的实物原型是十个手指。

  ②负数概念的形成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③虚数和虚数轴都是人们想象和创造出来的,并没有实际的原型。

  ④整数、分数填满了整个实数轴。

  ⑤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

  ⑥无法用整数或者分数表示的数称为无理数。

  ⑦圆周率是无理数,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⑧所有分数都可以化为小数,所有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

  3.答案:  (主要让学生动口说,教师只起到从旁指点和拔升之用。)

  ①错误。自然数的实物原型可能是十个手指。

  ②错误。负数概念的形成恐怕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总结:“可能”与“恐怕”均是表示“估计、也许、大概”的副词。如果少了课本原文的这两个词,意思就变得绝对化,完全不容质疑了。在科学小品中,经常出现表示时间、范围、可能等的副词,如“往往”、“有时”、“一般”、“可能”、“绝对”、“根本”等。有时说话斩钉截铁,很肯定;有时话说得很灵活、有分寸。这些词恰恰显示了科学小品行文的严谨与准确。

  板书:注意修饰限定词的功用

  ③错误。虚数轴是数学家为了解决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而“创造”出来的。但虚数却在生活中具有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虚数代表虚功,使得电工学计算大为简化。

  ④错误。整数、分数只是有理数,实数轴上还有无

《说数》教学设计

《说数》教学设计(精选5篇)《说数》教学设计 篇1  学 科  语文  任教班级  高一  授课时间  课 题  04 说数  课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