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篇1
鼓励求知、大胆想象《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然后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胚胎、痴迷、绞尽脑汁”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默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方式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3.通过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有关科学家的例子,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俄国作家,他的名字叫:费奥多罗夫。板书:费奥多罗夫。指读。
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天真烂漫、多姿多彩。在他童年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
板书:童年的发现。齐读。
2.看着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小结板书: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二、初读。学习“我发现了什么”。
1.打开课文,你会发现这篇文章挺长的,快速标上自然段序号,共19自然段。
2.这么长的文章怎么读好呢?可以采用默读,也可以轻声地、快速朗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后,想想:
(1)我发现了什么?用“——”画出来。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做上记号。
3.交流:
(1)我发现了什么?(指读第一句,板书:胚胎发育的规律。)
读词:胚胎。
你知道什么是胚胎吗?(指读注释)
谁能讲得简单明白些?(其实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2)课文中有一段话比较具体地描述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你能找到吗?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指名读。这就是我的发现。那年我才九岁,所以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自豪。——带着这份高兴和自豪读读我的发现。
(3)关于我发现的胚胎发育的规律,其实有位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专门进行过研究,还得出了一个观点,你能找到这句话吗?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指名读——齐读。
我的发现和科学家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相似,怪不得我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自豪呢!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瞧,我们已经读懂了“我的发现”是什么了,这个问号应该可以擦去了吧。
三、再读。学习“我是怎样发现的”。
1.那么我又是怎样发现的呢?先快速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发现的过程?(3-13)
2.认真默读3-13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非常简单地说说发现的过程吗?
(1)自由说——指名说后,随机板书:梦中飞行 老师 想
(2)我们能把这个发现的过程读成如“梦中飞行”这样的几个词语吗?
(3)交流,完成板书: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4)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个过程连起来说成一句话。
(5)这就是“发现的过程”。这个问号也应该可以擦去了吧。
四、精读。读懂“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浮现在了你的脑海里?请你再次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像一下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2.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在梦中我是多么的——自由、开心、高兴、惊奇……
3.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这段话。
4.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5.齐读,感受这份奇妙的幻想。
●“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fù),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qǐ)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1.同桌读读我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追问,急切,打破沙锅问到底,喜欢刨根问底)
2.师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指名板书: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jiǎo)尽脑汁(zhī)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渴望”——非常希望弄明白。
2..“痴迷”——哪里看出他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是呀,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在田野里抓到一只青蛙,我就会——
以至于看到猴子,我就会——
3.教师领读:我就这样绞尽脑汁地想,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
4.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五、回文总结。
1.正因为我是一个敢于大胆提问、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像的孩子,所以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如果我们也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我们也会有新的发现。
3.作者童年的发现有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总是只在课后感叹:为什么又白白走了一遭?循规蹈矩、一板一眼——不灵动的课;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深入的课;平均施力,轻描淡写——不出彩的课,这些顽症总在我的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如何克服?“痛定思痛”,暂且先明确以下这一点为努力方向,尽力改正:在目标引领下,务必要有选择地对精彩语断进行重锤敲打,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言训练的层次感。
其实,聆听各位指导老师的点评后,细究文本,《童年的发现》一课还是有许多语言训练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如第13自然段关于发现内容的具体描述:“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目标定位只是“了解‘我的发现’的具体内容,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因此,教学过程极其简单。而细读此段,正如郭老师和周老师所言,抓住“推算”一词,让学生具体说说“我是怎样进行推算的”,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所理解的胚胎发育的过程,而且一个善于思考、敢于大胆想象的小男孩形象也浮于眼前。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刚才同学们的具体描述都写于文中和文本中只用“推算”一词进行高度概括的写法的不同,习得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又如5-11自然段的对话描述,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qǐ)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lǚ)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张老师指出这一对话的特点是“我”的三个问题之间互有联系,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因此只要读好了这段对话,一个“刨根问底”的小男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郭老师提及的第3自然段也是值得细细推敲的一个典型语段。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鉴老师们的建议,对此环节作一重新设计:
1.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把表示“飞行”意思的词语画出来。(学生读书,边读边画词语。)
交流画了哪些词语?(轻轻跃起、飞向空中、滑翔、盘旋)读词。
2.把这些表示多姿多彩的飞行方式的词语放入句子中再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抓住“轻盈、运转自如、舒展”等词读出飞行时的随心所欲、自由快乐。
3.老师也来读读这段文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感受那梦中飞行的无拘无束和兴奋惊奇)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4.不仅“我”会在梦中飞行,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画出这个词语,说说飞腾是一种怎样的飞行?小伙伴在梦中飞腾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自由练说——指名说。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
5.多么快乐的一群孩子!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我”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这一设计可能不够完善,但我想努力地试着通过读书、画词、想像、朗读、练说等语言实践,一层一层地进行语言训练,让教学更富有层次感,让言语习得变得更加厚实、有实效。
文本总有其精彩之处,对此进行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我们的课堂方能有些亮堂。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用发现造句,引出童年你发现了什么说一句话。
2、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3、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发现以后呢等。(师随机出示问题,倡导问题引领式教学)
(设计意图: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小组围绕以上两个问题合作交流,讨论)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引导:“我”童年的发现其实就是作者大胆的猜想)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从课文的哪些词语能看出来?(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师小结:这就是作者的发现,也就是作者引以自豪的事情,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5、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理解甚至等词语,学会用甚至造句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师:这些大胆的想象令他非常兴奋,他非常想找一个人求证一下,此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谁(3)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4)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让同学们捉摸不透,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师:他是怎么做的: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用三句话说说他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6)、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7)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8)、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指导:作者把自己同世界上的重大发明列在一起,安慰自己。他对老师的做法有点不满)
a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b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c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自主练习,巩固拓展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或善于想象、大胆想象)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或不达目的不罢休)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或天真无邪、单纯)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梳理小结,当堂检测
1、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3、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4、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3)、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附: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
发现规律请教老师格外高兴
大胆想象
得到证实自我安慰受到惩罚
执着探索大胆想象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1、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4、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
六、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16、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篇5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
童年的发现 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