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师表教案
关于出师表教案(通用16篇)
关于出师表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文言文复习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于出师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导入语:
课前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退敌、一生辛劳、万古流芳。他是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韬略也令人倾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师表》,通过他撰写的《出师表》来了解他的忠肝义胆。
教学过程:
1、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2、合作探究,
(1)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了哪几条建议?在课文中哪些段落可以找到,在这些建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2)课文后半部分诸葛亮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什么用意?
分析:一共有三条: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后提出来的,诸葛亮就是要求刘禅能够广开言路,听到真话,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蜀国是弱国,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必须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亲贤远佞这一条建议是这三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才能做到察纳雅言,才能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3、(过度语)这一条建议提的最为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的具体特点和优势都讲出来了,大家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文官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举贤荐能,诸葛亮可谓是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是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明确:追述以往经历,写出了自己出师伐魏的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明确诸葛亮回顾了哪些事情?“稳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城托孤,南征孟获”的事。
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内心充满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转移到了刘禅的身上。
(过度语)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至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说《出师表》中6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报先帝、忠陛下。
总结: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你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请以“千秋诸葛我评说”,谈谈你的看法。
作业: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绪翻滚,情不自禁,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写一篇《报诸葛相父》吧!
关于出师表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检查预习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遗(wèi)陛下
咨(zī)裨(b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
闻(wèn)达猥(wěi)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驽(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诹(zōu)涕(tì)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教案9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文言文复习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于出师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背景
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提出的三条建议
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识记重要解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三国历史,正确看待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
同“知识与技能”
教学难点:
作者的感情及三条建议
第一课时
一、导入
A.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
B.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书愤》)
二、解题
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shàn),主持国家军政大事。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关于出师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让学生听本文的范读视频材料。
2.学生如有的字词句,先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三、四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第五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六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第七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第八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读语言,感受至情
A.煽情导入:
①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②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
③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
B.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或通过媒体资源诵读),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必要时给予朗读指导,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时要饱含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读“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时要饱含对后主的激励之情;读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总之,要通过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
学生通篇朗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理”(诸葛亮规劝刘禅的艺术)
C.读后评说
可用“读 ,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
学情预估:
①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②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策略应对: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自述身世这一片段,通过读领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与出师关系不大,实则是貌离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①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②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③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④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⑤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诸葛亮的这段叙述,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从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七、模拟情境,思接千载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吧!
关于出师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解背景[刘小禾1] 和疏通文意结合,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搞逐字逐句翻译。
二、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过于纠缠其中,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诵。
三、“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整体感知
1、背景简介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2、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3、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
[刘小禾1]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二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理由。
关于出师表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
关于出师表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